第一章 道學導論
【原文】
道可道①,非常道②;名可名③,非常名。
無,名④天地之始;有,名⑤萬物之母。
故常無,欲⑥以觀其妙;常有,欲⑦以觀其徼⑧。
此兩者,同出而異名,同謂之玄⑨。玄之又玄,眾妙之門。
【注釋】
①道可道:“道”學(哲學)可以弄懂、弄通。前一個“道”字為專有名詞,是老子關於世界觀的道家學說(哲學)的總稱,有時也表示哲學所研究的對象,特指如下幾個概念:地球——研究對象的本體,世界——研究對象的總和,自然界——研究對象的性態。後一個“道”字為動詞,表示通往、通達之意。
②非常道:不是一個固定的程式。常,同“恒”,表示事物具有一定性,其意義與數學上的“常數”、“常量”中的“常”是相同的。道,在這裏指某種程式。
③名可名:(哲學的)觀念形態可以建立、形成。前一個“名”為名詞,指事物的形態。後一個“名”為動詞,表示建立、形成之意。
④無名:無形的世界,即無定形不具象的事物總和。無,為專有名詞,除指世界上無形的事物總和之外,有時也特指如下一些概念:時間、空間、環境、內在的規律、外界的影響,以及靈魂、心懷、思想等屬於人類精神的東西,其意義相當於數學上的變量X、Y等;若要給它們定形或定量則需要設定一定的條件。
⑤有名:有形的世界,既有定形又具象的事物總和。有,為專有名詞,除指世界上有形的事物總和之外,有時也特指如下一些概念:人、物、事情,以及人的言行、功名、利益等一切形式化、物化,或具體化了的東西,其意義相當於數學上的常數、常量、方程式及其解等,指一般情況下可以確定或已確定的東西。
⑥常無:一定的外界因素影響和作用。
⑦常有:事物有著自身的個性要求和成長特點。
⑧徼(jiào):事物的邊或其程度。當其程度為連續性時便叫做過程。
⑨玄:隱性。在哲學上表示事物內在的、聯係性的東西。
【譯文】
我們可以用語言說出來的“道”,它就不是哲學意義上永恒的“道”;同理,可以用言詞說出來的“名”,它就不是哲學意義上永恒的“名”。
“無”是天地的始基,“有”是萬物的根源。
所以,經常從“無”中去觀察“道”的奧妙;經常從“有”中去認識“道”的端倪。
“無”和“有”這兩者,來源相同而具有不同的名稱。它們都可以說是極其幽深的;極遠極深,是一切變化的總門。
第二章 以“無為”處事,以“不言”行教
【原文】
天下皆知美之為美,惡已。皆知善,斯不善矣。有無之相生也,難易之相成也,長短之相形也,高下之相盈也,音聲之相和也,先後之相隨,恒也。是以聖人居無為之事①,行不言之教②,萬物作而弗始③,為而弗恃(shì)也,成功而弗居也。夫唯弗居,是以弗去。
【注釋】
①居無為之事:持“無為”的立場對待一切。居,站……立場。無為,即從無而為,“為”指作為,實踐;“無為”的意思是人在行為做事時要從“無”出發,也就是說站到時空和環境的客觀立場上思考問題。事,從事。
②行不言之教:不以誰的言論作為教條。行,執行……方針。言,言論,語錄。教,教導。
③弗始:(人類)不是創造者或改造者。始,創始,更始。
【譯文】
天下的人都知道美之所以為美,這就預示醜的觀念同時存在了;都知道善之所以為善,惡的觀念也就同時產生了。有和無相互對立而產生,難和易相互對立而完成,長和短相互對立而形成,高和低相互對立而包含,音和聲相互對立而合諧,前和後相互對立而隨順,這是永遠不變的(對立統一體)。因此,聖人以“無為”的態度去對待世事,實行“不言”的教導,(任憑)萬物自然地生長變化而不去強為主宰,生養萬物而不據為己有,培育萬物而不自恃自己的能力,功成業就而不自我誇耀。正是由於不自我誇耀,所以他的功績不會泯滅。
第三章 對物欲文明的批評
【原文】
不尚賢,使民不爭;不貴難得之貨,使民不為盜;不見可欲①,使民不亂。是以聖人之治也,虛其心,實其腹,弱其誌,強其骨。恒使民無知②無欲③也,使夫智不敢弗為而已,則無不治矣。
【注釋】
①不見可欲:不盛行貪欲之風,見,同現,表現。可,偏好。
②無知:從無而知,即在意識上具有遵從客觀的科學態度。而“有知”與之相反,表現為主觀、片麵、靜止和孤立的思想觀點。
③無欲:從無而欲,即在欲求上具有遵循天道公理的堅定信念。而“有欲”與之相反,表現為追名逐利,甚至窮奢極欲,以至物欲橫流。
【譯文】
不推崇有才幹的人,使人民不爭功名利祿;不看重稀有商品,使人民不去偷盜;不顯耀那些能誘發人貪欲的東西,使人民的心性不被攪亂。所以,聖人治理天下,就要簡化人民的頭腦,填飽人民的肚子,削弱人民的意誌,增強人民的體魄。永遠使人民沒有知識、沒有欲望。(這樣,)使一些自作聰明的人不敢妄為。以“無為”的態度去處理世間之事,就沒有辦不好的事情。
第四章 空間的世界
【原文】
道盅①,而用之又弗盈也;淵嗬,似萬物之宗;②湛嗬,似或存。吾不知其誰之子也,象帝之先③。
【注釋】
①道盅:地球有一個偌大的空間。道,地球。盅,空間。
②勘校本的“似萬物之宗”句之後,有“挫其銳,解其紛;和其光,同其塵”句。以為此句於本章不通順,而於第五十六章通順,疑帛書甲本之誤,故刪去。
③象帝之先:想象應在人類之前。象,想象。帝,人類祖先。
【譯文】
“道”是虛而不見的,然而它的作用卻無窮無盡。它是那樣淵深嗬,好像是萬物的宗主。它是那樣幽隱嗬,似無而實存。我不知道它是從哪裏產生的,似乎在有天帝之前它就存在了。
第五章 平等的世界
【原文】
天地不仁,以萬物為芻狗①;聖人不仁,以百姓為芻狗。
天地之間,其猶橐籥②與,虛而不屈。動而愈出。
多聞數窮③,不若守於中。
【注釋】
①芻狗:古代祭祀物,草把紮成的狗,比喻不分高低貴賤一律平等。
②橐籥(tuó yuè):風箱。
③多聞數窮:幾多聞聽響聲,數度來回扯動。窮,窮盡,到頭。
【譯文】
天地無所私家,任憑萬物自然生滅;“聖人”無所偏愛,聽任百姓自然生滅。
天地之間,不正像風箱一樣嗎?雖空虛卻不會窮竭,越動,它的風景越大。
議論太多,隻會加速失敗,不如保持內心的虛靜。
第六章 道的功能
【原文】
穀神①不死,是謂玄牝②。玄牝之門,是謂天地之根。綿綿嗬,其若存,用之不勤。
【注釋】
①穀神:生命,生命之神。
②玄牝(pìn):母性。玄,內在的性質。牝,母體。
【譯文】
“道”這個生養天地萬物的神奇物,是永恒存在而不會消泯的,這就叫做形而上的微妙的母體。微妙深奧的母體的門戶,就叫做天地的根源。它冥冥地存在著,對宇宙萬物的作用是無窮無盡的。
第七章 公心與私利
【原文】
天長地久。天地之所以能長且久者,以其不自生也,故能長生。是以聖人退其身而身先,外其身而身存。不以其無私①與?故能成其私。
【注釋】
①無私:從無而私,即視好的外界環境為個人權益的保障。無,外界環境。私,自身權益。
【譯文】
天地是長久存在的。天地之所以能夠長久存在,是因為它們的運行、存在不是為了自己,所以能夠長久。因此聖人把自己擺在後麵,結果自己反而會占先;(麵臨危險時)先把自身置之度外,結果反而能保全自己。不正因為他不自私嗎?所以反倒成就了他自己的目的。
第八章 善利萬物而不爭
【原文】
上善①如水。水善利萬物而有靜②。居眾之所惡,故幾於道矣。居善地,心善淵,予善天,言善信,正③善治,事善能,動善時。夫唯不靜④,故無尤⑤。
【注釋】
①上善:人性有善的一麵。上,形而上,指人性。
②有靜:一種平衡狀態,即風調雨順。靜,平衡。
③正:勘校本作“政”,帛書甲本、乙本均作“正”。以為從古本妥。
④靜:勘校本作“爭”,帛書甲本作“靜”。以為從古本妥。
⑤無尤:從無而尤,即因為生存環境惡化而使人憂怨。尤,人怨。
【譯文】
最高的善就像水一樣。水雖善於滋潤萬物卻不與萬物相爭,它總是處於人們所厭惡的(低下)地方,所以也就最接近“道”。(最高的善人)居住要(像水那樣)選擇(低下的)地方,心胸要保持深沉寧靜,交友要真心相愛,說話要誠信可靠,從政要有條有理,幹事要利用特長,行動要抓住時機。正因為他(像水那樣)與世無爭,才沒有什麼過失。
第九章 人要適可而止
【原文】
持而盈之,不若其已①。揣(zhuī)而銳之,不可長保也。金玉盈室,莫之能守也。貴富而驕,自遺咎也。功遂②身退,天之道也③。
【注釋】
①不若其已:不過滿了為止。已,足了,完了。
②功遂:功業成就。
③天之道也:指自然的規律。
【譯文】
水碗已盛滿,不如停止下來。捶打(金屬)使它尖利,難保長久(必遭挫敗)。金玉滿堂,沒有守得住的。富貴而驕傲,自己招災。功成業就,退位收斂,這是合於自然規律的。
第十章 修身的工夫
【原文】
載營①魄(pò)抱一,能毋離乎?
摶②氣至柔,能嬰兒乎?
滌除玄鑒③,能毋有疵乎?
愛民活國,能毋以智④乎?
天門啟合⑤,能為雌乎?
明白四達,能毋以知乎?
生之畜之,生而弗有,長而弗宰也,是謂玄德⑥。
【注釋】
①營:圍繞。
②摶:盤旋。
③玄鑒:心靈上的鏡子。玄,心裏的。鑒,鏡子。
④以智:憑借個人的見識和能力,即唯個人意誌。智,智能、見識。
⑤天門啟合:鼻子呼吸,比喻一舉一動。
⑥玄德:基本的道德素養。玄,本質的、深層的。
【譯文】
精神和身體合一,能不分離嗎?
結聚精氣,致力柔和,能像無欲的嬰兒嗎?
洗清雜念,深入靜觀,能沒有瑕疵嗎?
愛民治國,能自然無為嗎?
感觀在進行生命運動,能守靜嗎?
明白四達,能不用心機嗎?
道生萬物,養萬物,生養了萬物而不據為己有,推動了萬物發展而不自恃其功績,使萬物生長了而不去主宰它們,這就叫最深遠的“德”。
第十一章 認識“有”和“無”
【原文】
三十輻同一轂(gǔ)①,當其無②,有車之用也。
埏(shān)埴③為器,當其無,有埴器之用也。
鑿戶牖(yǒu),當其無,有室之用也。
故有之以為利,無之以為用④。
【注釋】
①轂:車輪。
②當其無:車輪當中有空心軸套。無,空心。
③埴:黏土。
④有之以為利,無之以為用:“有”給人便利,“無”發揮了它的作用。老子借器物的“有”和“無”來說明其“利”和“用”。有和無相互發生,利和用相互顯著。
【譯文】
三十根輻條彙集到一個轂上,有了轂中間的洞孔,才有了車的作用。
揉捏粘土做成器皿,有了器皿中間的虛空,才有了器皿的作用。
開鑿門窗建造房屋,有了門窗四壁中間的空地方,才有了房屋的作用。
所以“有”給人以便利,(即便這樣,也全靠)“無”使它發揮作用。
第十二章 物欲生活的弊害
【原文】
五色①使人目盲②,馳騁田獵使人心發狂,難得之貨使人之行妨,五味③使人之口爽④,五音使人之耳聾。是以聖人之治也,為腹不為目⑤。故去彼取此⑥。
【注釋】
①五色:指青、赤、黃、白、黑。
②目盲:比喻眼花繚亂。
③五味:指酸、苦、甘、辛、鹹。
④口爽:口味傷敗。
⑤為腹不為目:要樸實且勿虛華。
⑥去彼取此:摒棄物欲的誘惑,而持守安足的生活。“彼”,指“為目”的生活;“此”,指“為腹”的生活。
【譯文】
繽紛的色彩,使人眼花瞭亂;紛繁的音樂,使人聽覺不靈敏;豐美的飲食,使人味覺遲鈍;縱情圍獵,使人內心瘋狂;稀罕的器物,使人操作變壞。
因此,有“道”的人隻求安飽而不追逐聲色之娛,所以擯棄物欲的誘惑而吸收有利於身心自由的東西。
第十三章 “有身”與“無身”
【原文】
寵辱若驚,貴大患若身①。何謂寵辱若驚?寵之為下②,得之若驚,失之若驚,是謂寵辱若驚。何謂貴大患若身?吾所以有大患者,為吾有身③也,及吾無身④,有何患?故貴以身為天下,若可寄天下;愛以身為天下,若可托天下⑤。
【注釋】
①若身:如同於身家性命一般。若,如。
②寵之為下:寵信、寵愛不過是一種人為的東西。下,形而下的東西。
③有身:從有而身,即一種重有形之物的人生態度。
④無身:從無而身,即一種重無形空間的人生態度。
⑤貴以身為天下,若可寄天下;愛以身為天下,若可托天下:以貴身的態度去為天下,才可以把天下寄付給他;以愛身的態度去為天下才可以把天下托交給他。
【譯文】
有的人得寵和受辱都感到驚恐,重視大禍患就像重視身體一樣。什麼叫得寵和受辱都感到驚恐呢?得寵(本質上)是卑下的,得到寵愛感到驚恐不安,失去寵愛也感到驚恐不安,這就叫得寵和受辱都感到驚恐。什麼叫重視大禍患就像重視身體一樣?我所以有大禍患,是因為我有這個身體,如果沒有這個身體,我還會有什麼禍患呢?所以,能夠看重自己的身體,並以這種態度去處理事情的人,才可以把天下交付給他;能夠愛惜自己的身體,並以這種態度去處理事情的人,才可以把天下托付給他。
第十四章 與時俱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