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十五章大黃山西遞村(2 / 2)

一同參觀的建築學家說西遞村古民居是“小青瓦,白粉馬頭牆”式的明清建築模式。說句外行話,我倒覺得它是江南庭院模式。它不同於北京的四合院(爨底下村的明清古民居則是四合院式的),而是兩層小樓包著個天井,外牆是磚結構,白灰抹麵,反射陽光以拒熱(四合院的外牆用灰色以吸熱,這是南北民居適應氣候的不同選擇),牆高於瓦頂數尺,兩端都翹起馬頭式的尖角,據說一為防風吹瓦,二為隔火(一家失火,火苗上竄,由高牆擋住,不會殃及鄰居,所以又名擋火牆),三為美觀,白牆青瓦,一排排馬頭翹起,煞是好看。南京夫子廟的房屋就是這種風格,許多文人畫師加以讚美,大概他們沒有來過西遞村這世外桃源吧。這些庭院內部都是木結構的,我說它玲瓏剔透,指的就是這種雕梁畫棟。徽雕是很出名的,這些古民居處處都是極精美的木雕、磚雕、石雕藝術品。幾乎每一扇門窗都刻滿了珍禽異獸花鳥蟲魚,或組成山川雲海的圖案,或展示“羊羔跪乳”、“王祥臥冰”這樣的傳統倫理道德,或描繪《紅樓》、《西廂》、《三國》、《梁祝》的人物故事。建築學家說:可惜呀,這些磚木結構的古民居已經好幾百歲了,它不能像古羅馬和古埃及的石頭建築物那樣保存幾千年,因此我們應該更加珍愛,把國家保護古建築的科學方法也應用到西遞村的古民居上來才好。

西遞村古民居的另一特點是家家戶戶有對聯,大門上,堂屋裏,木雕的保存完好,墨寫的也清晰可讀。譬如:“第一等好事隻是讀書,幾百年人家無非積善。”“世事讓三分天寬地闊,心田存一點子種孫耕。”“兄弟自然敦友愛,叔侄不必結冤仇。”“兒孫自有兒孫福,莫替兒孫作馬牛。”讀來饒有興味。我想,這種中華民族的傳統道德觀念,也是西遞村古民居的文化內涵吧?黟縣被學者們譽為“中國古文化高密度發達地區”,這些精美的徽雕和對聯,耳濡目染,潛移默化,也是民風純樸和古民居得以保存的原因之一吧?我們要以德治國,就包含著提倡職業道德、社會公德、家庭倫理道德諸多方麵。不要把黟縣和西遞村的古文化一概貶稱為封建文化,“去其糟粕,取其精華”才是正確的態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