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七章 八十年代中國礦床地質工作進展及未來展望(1 / 3)

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以來,隨著改革開放政策的深入人心,國民經濟獲得迅速發展,對礦產資源的需求也越來越迫切,找礦和勘探的步伐明顯加快,一批大型和特大型礦床相繼被發現。隨著和國外同行接觸的增多,全球性的地質與成礦作用對比研究逐步開展,礦床學和其他地質學以及眾多自然學科之間的相互滲透,使礦床地質工作在找礦方法、找礦效果、找礦理論以及實驗技術和應用領域中都有重大變革。因此,80年代是我國礦床地質工作取得輝煌成就的10年,它為今後礦床地質工作的飛速發展奠定了堅實的基礎。

一、80年代礦床地質工作進展

1.礦產儲量大幅度增長

近10年中,我國大多數礦產儲量均有較明顯的增長,在金屬礦產方麵,頗為突出的是金、有色金屬、鈾等資源。

金礦在近10年中的儲量是成倍增長,原有的6個重要黃金生產基地的資源不僅得到鞏固和發展,新的8片資源基地又陸續建立和擴充。從現有工作表明,中國金礦類型之複雜在世界上是少有的,其中工作較突出的是構造蝕變岩型和微細浸染型金礦。

在構造蝕變岩型金礦的找礦及研究中,人們發現韌性剪切帶在金礦的控礦作用中有突出意義,提出了剪切帶型金礦的成礦理論,並在找礦工作中收到了較好的效果。對微細浸染型金礦的理解比卡林型金礦有了更深更廣的含義,黔西南已成為我國重要的微細浸染型金礦成礦區。此外,在華南寒武係黑色岩係及川西三疊紀碎屑岩中尋找微細浸染型金礦也有重大進展。在有色金屬資源中最為突出的是鉛、鋅。滇西金頂、川西呷村、冀北蔡家營、秦嶺廠壩等特大型、大型礦床基本是這10年的找礦成果,與此同時,對這類礦床成礦理論的研究也有了長足進展。

銅礦曾一直是我國短缺礦種之一,近年來,國家在政策上的傾斜,促進了銅礦地質的發展,上杭紫金山銅金礦、新疆阿色勒銅鋅礦的發現是近年來在找銅上的較大突破。另外,在長江中下遊地區、鄂東南、山西中條山、內蒙、河北、吉林、陝西等地找銅工作也取得了一定效果。

鈾礦資源在我國雖較豐富,但70年代以前工作重點主要在華南。這10年中,在北方也獲得了顯著突破,在一些火山岩盆地中找到了大型鈾、共生礦床,在遼河群中發現了富鈾礦床,內蒙斷盆地中找到砂岩型鈾礦、秦嶺元古代變質岩係中發現了加裏東期花崗岩型鈾礦床,為我國發展核工作,準備了較充足的資源。在成礦理論方麵也有了新進展,從成因模式的研究轉向找礦模式和成礦標誌的識別,從而不僅在新區找礦工作上有新發現,在老礦區外圍及深部找礦上也有了新突破。

此外,我國優勢礦產的找礦工作也在不斷前進,錫礦除華南地區外,在滇西、川西、新疆等地也獲得重大進展。礦床已遍及29個省、市、自治區。鉍礦床為世界所矚目。華南等地風化殼稀土礦床的大量發現和開采,使我國成為實力雄厚的稀土資源大國。

非金屬礦產的勘查在近10年也取得了豐碩成果。目前,石膏、菱鎂礦、石墨、螢石、重晶石的探明儲量居世界首位。滑石和石棉的儲量居世界二三位。硼、磷等儲量占世界六七位。在優質高嶺土礦床找礦方麵也取得重大突破.使我國在造紙用塗料級高嶺土長期依靠進口的形勢得到緩解。青藏高原鹽湖的多年勘查、研究,不僅為國家提供了其極豐富的鋰、硼、銫、鉀資源,而且首次提出了“斷塊控製湖盆遷移”和“多級鹽湖成礦模式”,為闡明高原鹽湖時、空演化奠定了理論基礎。

不可否認,我國有些重要礦產資源還滿足不了國民經濟迅速發展的需要,有待礦床地質工作者做更大的努力。

2.科研碩果累累,學術思想活躍

-在獲得上述資源儲量的過程中,也積累了大量寶貴的地質資料,及時總結和交流這些成果,並從理論上不斷深化,也是過去10年礦床地質工作的一大特點。

從70年代末開始,在全國有組織的開展了典型礦床研究和成礦遠景區劃工作。目前已完成的典型礦床研究報告達100餘份,成礦遠景區劃報告若幹份,各省、市、自治區的礦產誌編篡工作正在順利進行,部分已完成。

為使中國礦床地質工作者多年的辛勤勞動更加係統化,並在理論上得到進一步提高,礦床地質專業委員會從1983年起組織全國礦床地質專家,在礦床地質學家宋叔和的指導下,編篡了《中國礦床》巨著,目前已出中、英文版各一冊,其他各冊也將在明、後兩年陸續出版,它反映了我國近35種主要礦產的最新研究成果,其單礦種(礦組)專著的編篡也在積極籌劃和進行著。由塗光熾主編的3卷《中國層控礦床地球化學》也是目前影響較大的一部專著。另外,近10年中還有數10部礦床專著問世,它們在發展我國成礦理論及在找礦實踐中均發揮了很大的作用。

為及時進行學術思想交流,礦床地質專業委員會和礦床地質研究所於1982年聯合創辦了《礦床地質》,至今已載文近500餘篇,它們反映了我國礦床地質研究工作中的最新成果,體現了發展方向,具有較高的理論水平,因而在國內外獲得了很高聲譽。

從“即年至1989年,礦床地質專業委員會主持召開了3次全國礦床會議,共交流學術論文2389篇,每一次會議都密切結合當時礦床地質工作中的主要問題和理論動向,因此,每次會議不僅為礦床地質工作者所關注,在全國地質界也產生了較大的反響。此外,其他有關礦床地質的國際、國內專題學述討論會也還有20餘次。

這期間,我國礦床學家參加有關國際學術會議和互訪交流活動也是頗為頻繁的,有數十人參加了國際礦床成因協會,礦床地質專業委員會主任裴榮富研究員被光榮推選為國際礦床成因協會第一副主席。

3.成礦理論日臻完善,指導找礦效益明顯

近10年內,在前人及地質找礦實踐基礎上,並在新的思維方法及現代實驗技術的運用中發展起來的成礦理論均有很大提高,它們在深入了解成礦機製及指導找礦實踐中發揮了很大作用,現僅舉如下幾方麵:

與岩漿活動有關成礦作用理論的再深化

在我國,侵入岩分布十分廣泛,特別是花崗岩類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它們和許多礦產的密切關係也早為我國礦床學家所重視,然而進行係統歸納總結,並上升到理論上去認識還主要是近10年內的事情。1981年出版的《華南不同時代花崗岩類及其與成礦關係》一書集中概括了以徐克勤為首的南京大學地質學家們在這方麵的研究成果,他們認為,花崗岩產出的環境和形成時代對與之有關礦產的形成起著明顯的控製作用。其後,他們著重從成岩成礦係列方麵進一步做了闡述。最近,又運用板塊一板片構造的新成就探討了中國東部花崗岩類的成岩成礦與構造環境的關係。

在國家“六五”重點科研項目“南嶺地區有色稀有金屬礦床的控礦條件、成礦機理、分布規律及成礦預測的研究”中,把花崗岩類與成礦作用關係的認識提到一個更高的水平,他們將與內生礦產有關的花崗岩分成5大類,對每一類花崗岩及有關礦產從產出環境、岩體和礦床本身特征及成岩成礦機製等方麵均做了較詳的研究。

對花岩的特殊類型一一花崗偉晶岩型礦床的研究在近10年中也取得了可喜成果,福建南平和大型富鉭花崗偉晶岩稀有金屬礦床的發現和深入研究,在經濟及理論上都有重大意義。

與鎂鐵質-超鎂鐵質岩漿侵入有關的成礦作用認識也有了重大進展,通過對金川超大型銅-鎳礦床及其他同類礦床的研究發現,中國的硫化鎳礦床主要分布在古大陸板塊的邊緣地帶以及古陸塊之間的增生褶皺帶。含礦岩體以拉斑玄武岩係列侵入岩為主,且多為超鎂鐵、鎂鐵質雜岩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