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十九章 地學奇才遍荊楚金石為開展宏圖(1 / 3)

10年來,湖北省地質科技工作者,堅持社會主義方向,遵循“百花齊放、百家爭鳴”的方針,克服一切困難險阻,積極參加學術研究活動,為繁榮地質科學事業,為礦產資源勘查和開發,做出了大的貢獻!總結和回顧10年來我省地質科學各個方麵的成就,謹以呈獻中國地質學會成立70周年!楚山橫空三千仞,眾星精誠有章序。

一、地層、古生物學

我省地層古生物研究在80年代中又有新的成就,無論在廣度和深度方麵都有了巨大進展。其間發表了眾多地層古生物的學術論文和主要專著出版,如《湖北峽東震旦係》《長江三峽地區生物地層學》(1988)、《湖北震旦係》(1988)、《湖北神農架地區上前寒武係》和《湖北省區域地質誌》(“叫)等,代表我省地層古生物學研究水平。

對於結晶基底研究運用岩石地層學、微古生物學、同位素年代學、事件地層學、化學地層學和構造地層學等各學科聯合研究,理順了地層層序,在大別群、桐柏群、中獲同位素年齡等數據,因而證實我省有太古界基底存在,其主體仍屬元古界。神農架群據疊層石、微古植物及同位素年齡1100—130013,屬中元古界。武當山群還獲同位素年齡,前者代表捕獲的鋯石年齡,推測武當山群下部存在古老陸殼年齡;後者為武當山群下部火山岩係的成岩年齡。此外,板溪群、花山群為新元古界下部。

對顯生宇的研究進展更為顯著。以三峽地區生物地層研究,係統全麵地重新厘定和完善,本區震旦紀至第三紀的岩石地層劃分係統,建立了相應的層型或具有代表性的剖麵。還建立了自震旦紀至第三紀各門類化石生物帶或生物組合序列,探討各門類生物群的特征以及生物地理區問題。填補了白堊係與第三係之間的空白。在我省其他地區地層、古生物學研究成果也很多,這裏不一一列舉。

二、礦物學

成因礦物學自1982年以來有了長足的發展,出現《成因礦物學》專著及一批單個礦物的研究論文,接著找礦礦物學應運而生,《金礦床找礦礦物學》為金礦標型礦物、共生組合及標型特征等找礦應用中的一係列問題的專著。

礦床礦物學是一門邊緣學科,也在我省興起,《礦床礦物學》的出版,反映我省研究工作的新階段。礦物晶體微形貌學的成果有《湖北鶴峰走馬坪金礦自然金晶體形貌研究》、《礦物晶體微形貌學概論》、世界上首次測量並繪製的晶體圖,首次觀察到黑鎢礦晶體表麵上螺旋生長現象,還首次測量出產於國內的雄黃、雌黃、黑柱石等8種礦物有代表性的晶體圖,得到國內外礦物學家的高度評價。

礦物學史的研究成果有《中國古代礦業開發史》、《中國礦物學史研究述評》、《中國古代對礦物磁性的認識和利用》、《關於(金石識別)的翻譯、出版和底本》、《隨珠探源》等,均顯示我省這方麵的科學水平。

礦物晶體結構、晶體化學和人工晶體的研究成果更為喜人,《騎田嶺礦一新發現的一種超結構複雜氧化物》、《矽鈰欽鑭石的發現及其礦物學研究》、鈣稀土氟碳酸鹽係列礦物的研究,發現新礦物犛牛礦係統化合物摻入的研究、《氧矽酸鈣八相的組成和晶體結構》等均具有很高的學術水平和理論意義。

寶玉石礦物的研究,如對彩色電氣石、藍寶石、紅寶石和綠鬆石研究,均具理論意義和實際意義。

粘土礦物研究更具特色,我省在累托研究水平居世界領先地位,《累托石》學術專著為世界第一部論述累托石粘土礦物的著作。層巒疊嶂日高古,麻石偏光見端倪。

三、岩石學

我省岩石學研究工作進展較快,在區域地質調查中普遍采用新理論和新技術,出現大批岩石學專著。

岩漿岩方麵:除編寫岩石學教科書外,出版了《火山岩》《岩石物理化學》《中國東部玄武岩》(1988)和《桐柏山、大別山花崗岩類地球化學》1980等專著。發現特殊岩類如岩漿碳酸岩、硬玉正長岩、金伯利岩及鉀鎂煌斑岩等。沉積岩研究方麵:80年代以來,神農架上前寒武係及江漢盆地中新生界研究中應用了近代沉積理論,在沉積相與沉積環境方麵取得了進展,對全省沉積岩按物質來源分為陸相、火山源和盆內源3大類,又.以成分和結構-成因劃分22個亞類。普遍運用福克碎屑碳酸鹽的成因觀點,以結構-成因分類。自早元古代以來,初步查明我省經曆6個沉積階段,先後形成陸緣海槽、大陸裂陷海槽、陸緣盆地和內陸盆地4大沉積盆地,進而劃分出活動型、穩定型和過渡型3類沉積岩。

繼1983年在我國首次發現累托石粘土岩後,又發現(含碳)高嶺石粘土岩、綠泥石粘土岩和沉積滑石岩。

四、構造地質學、區域地質

1.構造地質學

我省構造地質學在不同大地構造理論指引下,多學科滲透,多手段結合,向廣度和深度發展,呈現了新局麵。

區域構造、專著和編圖方麵在造山帶構造和變形變質構造,劃分出“剪切型”、“擠壓型”、伸展型,提出了“開合律”和“斷裂造山帶”的新概念,認為秦嶺-大別山造山帶的構造演化,是一個多期碰撞造山帶。厘定三山(武當山、桐柏山、大別山)變質岩區北西西、北、北東向兩大套韌性剪切係統。近年來為探討我省區域變形機製,對鄂東南、鄂南廣大蓋層區域大型斷裂及推(滑)覆構造係統進行研究。此外對江南、襄廣、麻團大型斷裂研究也取得重大進展,地體構造理論在我省研究實踐中有一些成果,出版了1:100萬《湖北省地質構造圖》、1:50萬《湖北省及鄰區地質圖、地質構造圖、礦產圖》及說明書,《鄂北藍片岩帶研究》、《華南地區古大陸邊緣史》、《東秦嶺、大巴山造山帶構造演化》等專著和圖件。另外對以下幾個方麵的問題也有新的認識。

沉積盆地構造方麵80年代為解決湖北能源問題,主要集中對江漢盆地和中揚子盆地構造演化和構造研究。對中揚子盆地在古老結晶基底上的多旋回和各類型原型盆地疊加的沉積盆地,劃分出2大構造旋回、2大沉積體係、4類原形沉積盆地。還從板塊動力學角度,提出江漢盆地是在印支燕山中期擠壓變形背景上,在特提斯和太平洋兩大板塊聯合作用下形成的拉張盆地。有的學者從中國東部新華夏基本特征中總結江漢盆地演化、旋扭構造對油氣移聚的控製作用,深化研究老第三紀鹽丘構造形成條件及與油氣圈閉關係,特別是中生代南北“對衝式”推覆構造的厘定,基本闡明盆內與盆緣構造的相關性,開拓了尋找油氣資源的新思路。還研究了二疊係煤係古構造,成煤期富煤帶的沉積構造受北西向、東西向和北東向幾類古構造控製;鄂西南二疊係煤層從早期到晚期為北西向為主轉為北東向構造帶控煤為主;鄂東中晚石炭世煤係,受東西向古構造帶控製。

礦田(床)構造和隱伏礦床預測方麵研究了大冶鐵山礦田的熱動力構造及其控礦作用。還有受花崗閃長斑岩膝狀斷裂疊加接觸帶控製的雞籠山礦床的控礦規律,使金銅礦儲量倍增。對銅錄山礦床複合構造的深入研究,建立了“岩體前緣、構造複合帶、大理岩存在處”的成礦模式。運用構造地球化學與構造應力場、構造變形場相結合的方法,分別找到雞冠咀、桃花山金銅礦床。出版了《礦田構造學概論》、《成礦構造研究法》、《鄂東鐵銅地質》等專著,將鄂東地區鐵、銅、金礦床的礦田構造分為7個類型、礦床構造分為5個類型和15個主要容礦形式,提出了隱伏礦床構造預測方法。

新構造和區域地殼穩定性方麵圍繞三峽水利樞紐工程,許多學者對該地區新構造及地殼穩定性評價做了開拓性的研究,在全省開發20多條區域性斷裂帶的活動性評價,強震孕育環境組合和地震參數修訂、區域新構造特征、地震危險性分析和水誘發地震預測等多項綜合性研究。還有《武漢地區活動構造與穩定性評價》及一些學者專門研究了武漢市地殼穩定性多有貢獻。編製了全省地殼變形圖和新構造圖、《鄂西地震區劃圖》、《鄂東和江漢盆地地震地質圖》等。

2.區域地質

全省1:20萬和局部1:5萬區調工作,為區域地質提供了堅實的基礎資料。80年代中出版了第三代1:50萬《湖北省地質圖》、《湖北省礦產圖》、1:100萬《湖北省地質構造圖》、《湖北省岩漿岩圖》以及1:200萬《湖北省變質地質圖》等,為我省普查找礦、科研、國土整治、經濟建設規劃、重要工程建設、地質災害防治和環境監控提供了基礎圖件。

在區域地質研究方麵先後出版了《湖北省古生物圖冊》、《湖北省區域地質誌》和即將出版的《湖北省區域礦產總結》,此外還有一係列專題研究成果,是我省區域地質研究新水平的標誌。橫天聳翠壁。

五、礦床地質學、區域成礦規律

矽卡岩型、斑岩型礦床研究不斷深入以鐵山為代表的大冶式鐵礦是我國接觸交代矽卡岩型鐵礦中的重要亞類。其後相繼出現同生沉積和沉積再活動說、火山沉積說、減質交代說、沉積-熱液疊加說、礦漿成礦說等,大冶鐵礦是多成因,成礦物質多源的,由此衍生“廣義矽卡岩型”並包括4個亞類。大冶銅錄山銅鐵礦床為我省另一個典型的接觸交代型礦床,還有陽新趙家灣金銅礦床屬不同層位圍岩具有選擇性交代的特點,隨著礦床學理論的發展,正在進行深入的研究。大冶陽新地區與中酸性斑岩小岩體相關的銅(鉬、鎢、金)礦床,如銅山口、豐山洞在80年代對這種斑岩矽卡岩複合型礦床研究成果顯著。與雞籠山斑岩有關的銅金礦體的發現令人矚民,還具有由斑岩型、矽卡岩型、隱爆角礫岩型、層控型(似層狀型)和脈型複合在一起的形成“多位一體”式的特點。礦床理論上的發展,推動了對這類礦床的進一步評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