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年來海南省地質科學取得了較大的進展,這些新的進展包括了省內外的地勘單位、科研部門以及大專院校的科研成果,某些方麵反映了不同的觀點。現將其主要部分綜述如下:
一、基礎地質方麵
1.解決了石碌群的地層時代問題
石碌群的時代是一個長期爭論不休的問題,它直接關係到石碌式富鐵礦的賦存層位和找礦方向。近年來張仁傑等在石碌群第六層(含鐵層位)上部及第七層(石灰頂組)發現了豐富的保存完整的宏觀澡類為代表的生物群化石。該生物群化石在國內外晚前寒武紀地層中分布相當廣泛。我國的河北、河南、安徽、遼寧、吉林、山東、雲南以及美國、加拿大、印度、伊朗、瑞典、法國、蘇聯等地的晚前寒武紀地層中均有發現,根據化石屬種、化石組合的對比研究、地層層序、接觸關係、變質程度和與鄰區中元古界地層對比,以及鐵礦石中所測得的等時線年齡為841±2013,確定了石碌群一至六層屬青白口係,第七層石灰頂組屬震旦係。
2.厘定了抱板群的時代
海南島西部廣泛出露的抱板群是海南已知最古老的地層,也是目前已知最有遠景的含金層位。解決其時代問題不僅有助於研究中國大陸南部古構造格局的演化,對研究金礦的找礦方向也具有指導意義。
抱板群是一套變質程度達角閃岩相的變質岩及變基性火山岩,並遭受強烈的混合岩化。其原岩以泥質及粉砂質沉積岩為主,均已變質成各種片岩,原岩中所夾基性火山岩亦變質為斜長角閃岩類。主要岩石類型有混合岩化岩類、各種混合岩、混合花崗岩及變質粉砂岩、雲母石英片岩、角閃岩等。近年來馬國幹在二甲、馬大銓在瓊中乘坡萬泉河邊所采的角閃片岩樣,又據報導長沙大地構造所在海南又發現年齡為2900從3的更古老的地層。對於這些古老的地層,目前還在繼續研究,可望進一步完善前寒武紀地層係統。前寒武係的確定雖不能完全證實中國東南部的古老地塊,其在元古代或更早就已經形成了一個整體的“華夏古陸”,但其陸殼性質和廣泛分布已無可懷疑,必將有助於對我國東南部複雜大陸邊緣的研究。
3.重新厘定了某些地層的時代
盛產風化殼型鋁土礦、鈷土礦及寶石礦的蓬萊地區的火山岩原被認為屬第四係。在80年代中期勘探寶石礦床時,根據沉積夾層中發現的果子化石與鄰區對比將其噴發期定為中新世到上新世。進一步證實了其噴發期為中新世到上新世。
4.岩裝岩方麵
據馬大銓、趙子傑等對主要地區1200的1:20萬地質圖修測及另外28個岩體調查和新獲同位素年齡數據,重新厘定了花崗岩類的侵入期次。其中大部分形成於海西,印支期,少部分形成於燕山期,少量為加裏東期混合花崗岩。海西,印支期花崗岩類為伴隨造山旋回不同階段出現的完整序列,其中第二和第三次片麻狀二長花崗岩是陸殼碰撞階段侵入的同造山岩體,屬3型花崗岩,岩漿溫度較低,源區較淺,第四至第七次鉀長花崗岩、石英二長岩和石英正@則是隆起抬升環境下侵入的晚造山岩體,屬I型花崗岩,常含閃長質包體。燕山期花—類以白堊紀岩體為主,印支期花崗岩類與廣西大容山岩帶差別甚大,與滇西瀾滄岩帶相似,而白堊紀岩漿岩應屬閩粵沿海侵入岩-火山岩鏈的一部分。此種格局提示了海南島有可能在二疊紀晚期由揚子地台西緣解體出來,於白堊紀到達現今位置。
又據俞受親報導在群混合花崗岩中獲得並認為應屬更古老的中元古代花崗岩。預計在90年代對花崗岩類的研究,將進一步獲得係統、完整的資料。
5.構造地質方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