雲南地處多構造單元的拚接地帶,地質構造複雜,礦產資源豐富,地質災害頻繁,曆來是中外地質界矚目之地。解放以來,通過雲南3萬多地質職工和7000多名地質科技工作者的艱苦奮鬥,已發現礦產150餘種,探明儲量86種,其中可以保證世紀之交建設需求的占63種,為已建和新建的昆鋼、個舊、東川、昆陽、瀾滄、會澤等一批工業城市和骨幹企業提供了重要的依據。
近10年來,隨著改革開放,地質勘查和礦產開發形勢發展更好。磷礦通過遠景調查的完成和對滇池附近磷礦基地的增加,對南昆鐵路的決策起了導向作用,並在“八,五”期間,將為建成國家級的磷化工基地大規模加速開發;滇西以大理為中心,新發現的哀牢山北段的大型金礦和正在建設的漫灣大型水電站等已經連成一體,構成了沿瀾滄江中下遊以水電能源輸出東南亞和中國南方為主的綜合經濟開發區;滇南以個舊為中心,其工業基礎居省內前列,新發現的蒙自大型銀多金屬礦和都龍曼家寨大型錫多金屬礦大大增強了該區開發後勁,並沿滇越鐵路、紅河水道增強與越南、老撾等對外經濟來往能力;滇東和滇東北與川黔連成我國西南最重要的能源開發區,昭通大型褐煤和富源大型無煙煤的發現和勘探,更加發揮其礦產資源潛力。另外,雲南10年來在昆明地區鹽礦、砂鈦礦、大理地區和滇東南的富錳礦、滇南和滇西吸附型稀土礦、高檔寶石等方麵的勘查和研究重要進展,有力地促進了雲南省經濟的發展,對改變多民族聚居地區的貧困落後麵貌起了積極作用。
廣義環境地質工作在區域性綜合調查、地下水開發、災害防治、工程勘察,擴大服務領域等取得了重要的經濟效益和社會效益。礦產資源和環境地質的豐碩成果,既為雲南地質科技的發展提供了廣闊的天地,也是雲南地質科學技術進步的必然結果。據不完全統計,共13個部門獲省鉍、部級以上獎142項,已登記專利12項,其中獲優秀專利獎1項。
一、區域地質研究的進展
區域地質研究通過大規模的區域地質調查獲得了豐碩的成果,為我省地質科技工作迅猛發展奠定了基礎。
1985年,雲南省38萬多平方公裏的1:20萬區調工作已全麵完成,1:5萬區調工作也開始在重點成礦帶內展開,1:20萬水文地質調查也已完成。目前,1:20萬區域化探掃麵已完成25個圖幅,占全省總麵積的44;1:100萬(部份1:50萬)重力測量已經覆蓋全省;航空磁測的覆蓋率達72.45。這些工作的完成,為雲南提供了全麵而係統的基礎地質資料,為加強對區域地質構造發展規律的認識奠定了堅實的基礎,從而大大推動地質科研、生產和教學的迅猛發展和不斷提高。
1990年,《雲南省區域地質誌》正式出版,這是雲南全麵而係統的一份區域地質總結成果,代表了我省區域地質研究的最新水平。該專著突出地反映了雲南的區域地質特色,在一些重大基礎地質問題上有所創新和發展。
全省的地質圖、礦產圖岩漿岩圖、大地構造圖和水文地質圖類,物化探圖類,工作程度圖類在10年中普遍進行了更新和出版。
二、地層、構造、岩石、礦床學研究的主要進展
應用基礎地質研究成果,豐富了人們的知識領域,推動了地質找礦的深入開展。
古生物地層學方麵除了震旦係、寒武係界線的研究取得重大進展,已將晉寧梅樹村層型剖麵向國際地層委員會推薦為國際層型剖麵外,近10年來又取得了下列引起中外學者關注的進展:元謀地區人猿超科化石的發現,為人類起源於亞洲說提供了重要的實物依據;澄江地區寒武紀新動物群的發現和研究,對研究生物起源和演化具有重要意義。保山、騰衝地區石炭、二疊紀冷水動物群的深入研究,對確定岡瓦納的北部邊界提供新資料;另外,對曲靖泥盆紀剖麵、文山早期維管植物、保山地區棘皮動物的研究等都取得了令人注目的進展,在前寒武係的研究方麵由省地礦局和有色西南地勘局分別在新平底、巴都和東川小溜口打了2口科研深鑽,為解決滇中地區前寒武係的劃分和對比提供了十分重要的新資料。
構造地質學方麵,板塊構造研究向縱深發展、深部構造與活動性構造研究新領域的開展,礦田地質力學不斷完善和新的構造型式的提出是主要的成就。省地礦局通過編製跨省礦產區劃、跨省係列圖件和承擔部分的1:500萬中國地質圖、全國分省地質圖集等工作,對板塊構造的研究十分活躍,在下述方麵已經大大深化:有關雲南主要板塊格局的特征及其分界;有關造山係推覆、走滑和裂穀的研究;有關特提把構造分期及演化的研究;深入從沉積盆地、岩漿活動、地球化學、區域成礦等諸多方麵恢複古板塊環境及動力學機製的研究等,從不同的角度出版了一批高水平的專著、圖件說明書和論文。省地震局對雲南地殼結構、深部構造,特別是監探近期活動性斷裂的地震預報做了富有成效的研究。昆明工學院將力學分析和曆史分析相結合、成礦建造和礦改造相結合、地球化學場和構造應力場相結合,重點研究動力驅動岩漿和礦液成礦的機理,為形成獨具特色的礦田地質力學學科進行了重要的探索,豐富了控岩控礦的理論,並為隱伏礦床的預測開辟了新的途徑。省地礦局通過對牢山地區連片的1:5萬區調圖幅,引近構造解析方法,對解決無序源、淺變質岩帶構造取得了較好的效果,所提出刺穿構造形成和礦的機理對深化滇中元古代基底的研究提供了新思路,正在按受銅鐵礦大規模勘查的實踐檢驗。
礦物學方麵,省地礦局和有色西南地勘局對滇西及滇東南的一些錫、鉛鋅、烏鈹和金礦床進行了成因礦物學、找礦礦物學和難選礦石的工藝礦物學的深入研究,為探索成岩成礦的條件、富集規律和綜合利用提供了豐富而實用的資料。昆明煤炭科學研究所、雲南建材地質大隊、省地礦局對部分非金屬礦床(伊利石、矽藻土、優質高嶺土、矽石、沸石等)開拓了新的開發利用領域。另外,在新礦物研究方麵省地礦局發現了西盟礦研究所發現了砷鉛鋅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