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三十章 十年來西藏地質科學進展與展望(1 / 3)

西藏自治區地處邊陲,經濟基礎薄弱,交通不便,人煙稀少,地域遼闊,平均海拔高達4000米以上,被譽為“世界屋脊”。在高原上聳立著舉世聞名、雄偉壯觀的喜馬拉雅、岡底斯、念青唐古拉、唐古拉和橫斷山脈。山巒起伏,崖坎陡峻,連綿展布,冰峰絢麗多姿,河流縱橫交錯,湖泊星羅棋布。區內地層發育齊全,岩漿作用和構造活動頻繁。自板塊構造問世以來,它以其特有的地質構造條件和豐富的—礦產資源,吸引著廣大中外地學工作者。特別是對本區基礎地質理論的研究,被中外知名地學家譽為是探索地球奧秘的“金鑰匙”。

建國以來,西藏的地質工作者不畏險阻,白手起家,艱苦創業,不僅地質科學技術有了長足進步,而且發現了豐富的礦產資源,為國家和地方經濟,社會發展做出了重大貢獻。特別是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以來,改革開放的政策為西藏地質事業的發展注入了新的活力。無論在地質找礦、地質基礎理論研究,還是在新方法、新技術引進方麵,都取得了一大批優秀成果。現概括如下:

一、地層古生物方麵

我局區域地質調查大隊,在充分收集和研究前人資料、成果的基礎上,結合自己的工作成果,於1989年對全區的古生物地層進行了係統的劃分和修正,確立了各地層的岩石地層單位,包括群、亞群、組、段以及非正式的地層單位。為全區其它各項地質工作的開展奠定了較為科學的基礎。

二、區域地質構造方麵

用板塊構造理論,對西藏地區的板塊構造單元進行較為係統的研究,並對青藏高原的隆升及地殼演化進行探討。

1984年,周詳、曹佑功等人主編了《西藏板塊構造建造圖(1:150萬)》,已公開出版發行,並參加了在華盛頓召開的第28屆國際地質大會的學術交流活動,受到了與會的國際同行專家的一致好評。

1985年,周詳、曹佑功完成了《西藏高原古板塊構造及地殼演化特點》等科研成果。

1989年,夏斌等完成了《喜馬拉雅及鄰區蛇綠岩和地體構造圖(1:250萬)》,運用地體構造學說,將西藏來源及鄰區劃分為大洋岩石圈親緣地體和大陸岩石圈親緣地體等兩大類共32個地體,為已完成的我國第一幅分省(區)的大比例尺地體構造圖,該成果正在出版中。

此外,1985年,劉玉榕完成的《地殼運動力源的公轉觀點》科研成果,提出了以水平麵為準定向與地殼運動力源的自轉觀點和以軸向和地殼運動力源的公轉觀點,構成廣義地質力學源觀點,對地殼運動理論提出了獨到的見解。

上述成果對西藏古板塊的構造分區和地質演化規律及形成的動力學,進行了理論上的概括,對西藏的地質構造屬性給予了明確的分類,為對西藏地區的基礎理論研究工作進一步深入奠定了基礎,使我地礦局在板塊構造方麵的理論研究上,達到了國內領先水平和國際先進水平。

三、岩石、礦物學方麵

目前研究程度較低。

我地礦局區調大隊在完成全區1:100萬區調工作的基礎上,於1989年完成了《西藏地質誌》中的岩漿岩部分的編寫工作,編繪出全區岩漿岩分布圖,對全區岩漿岩的分布規律和岩石類型進行了較為係統的總結。

1984年王希斌、曹佑功等的《西藏雅魯藏布江(中段)蛇綠岩組合層序及特提斯洋殼演化模式》、1991年夏斌等的《西藏高原蛇綠岩及特提斯洋演化》等專題科研成果,對蛇綠岩套的地質構造、礦物岩石學、岩石地球化學、時代及其成因模式進行了研究和探討,達到了國內領先水平。

1989年,西藏區調隊夏代詳等人編製的《西藏地質誌》,將全區的變質岩進行了研究和劃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