論耐力,距離越長,人的耐力比馬就越顯得優秀,要知道我們的先人可是兩條腿奔跑,拿著木棒打鹿、馬、羊過日子的!
消化能力、能量儲存、身體結構決定的消耗擺在那裏,以兩千公裏為限,步軍與騎軍競賽,絕對是步軍先抵達!
人可以走走停停隨時補充體能,戰馬不行,載著騎士跑個千8百裏,1路上吃的遠遠跟不上所消耗的,掉膘厲害。消耗完身體積存的能量,馬也就廢了。
其次就是騎軍隊列,采用騎牆戰術的明軍騎士,數量上占據劣勢,可能在局部上形成以多擊少的優勢。日軍又是徹底的封建化軍隊,軍隊是大大小小各家族的,有統1的指揮,可心思可不是都向著德川氏的,他們有自家的家族要考慮。
1處作戰不力崩盤,則處處崩盤,大軍交戰戚繼光說的很明白,槍叢戳來,槍叢戳去,1人挪步,全軍側目。唯有同進同退的軍紀,才不會因為1小股軍隊的潰敗造成全麵性的連鎖崩盤。
南軍在相模灣登陸,兩軍決戰在相模地區與江戶城所在的武藏地區之間,隔著1條河開戰,依靠炮艦掩護明軍3個騎兵營渡河。
發動半渡而擊的日軍,一場廝殺後,甲騎營破敵,兩個標準輕裝騎兵營收割,1路差點追到江戶城,1口氣吞掉了日軍關東地區僅有的機動兵力。
北路沈有容搶占佐渡島,海霧中1支運輸隊迷航登陸日本越後平原與越中平原之間的天險山路,南邊是信濃地區險峻高山,北邊腳下又是大海。
1處叫做親不知子不知的地方,意思就是人走這條路,就會失蹤,被叫做親不知子不知。越前前田氏動員的兩萬軍隊意圖走越中,經越後南下關東支援。
隻是1營人馬,巴東軍團秦良玉的侄子秦翼明帶著1個營山地兵,依靠天險以及槍陣、火器戰法,還是兵分兩路的情況下,將前田氏兩萬大軍前後堵死,也不敢納降,將前田氏兩萬人活活困的跳海逃生。
在圍困的過程中,越中地區和越前地區的日軍多次企圖裏應外合,前田氏也打算來個中心開花。卻被依靠地勢,在兵力無法展開的情況下,雙方戰線接觸麵過小,有器械、戰術絕對優勢的山地兵扼殺了這些美好的設想。
東西兩路援軍打不進去,中間被堵的前田氏也突圍不得,秦翼明部也動彈不得,依靠火器守住天險,又有運船補充彈藥消耗,就這麼活活困的前田氏潰散。
日軍見識過朝鮮戰場的遼東鐵騎,可這些日軍將領、老兵又在哪裏?
李如鬆率領3千家丁即遼東鐵騎輕敵冒進陷入日軍包圍,戰場狹隘地勢不適合騎軍奔馳。日軍重圍李如鬆,但還是沒有啃掉李如鬆。也是這1戰,使得日軍息了野戰的心思,使戰爭變成對峙局麵。
消耗下去,明軍不斷輪替,投入兵力始終在34萬,將人數眾多後勤壓力更大的日軍活活耗得能餓死。隨後明軍動員到了湖廣地區的軍隊輪番到日本,大有全國軍隊都去朝鮮戰場曆練一番的意思,耗得豐臣氏苦不堪言,豐臣秀吉歲數又大了,戰爭又不得意,勉強撤軍後,留下兒子而亂麻一樣亂糟糟的基業,死了。
其中,關鍵的是德川氏沒有參與到征朝戰役中,各家在前線流血,德川老烏龜縮在後方開發領地休養生息。
隨後豐臣氏中樞文臣派與征朝返回的武將派內鬥,德川老烏龜忍了一輩子,才得到冒頭的機會。最後的結果是豐臣兩派都完蛋了,導致對明軍有戰爭經驗的將領被清洗,這些將領的家臣也被流放或清洗。
而德川氏沒有參與到這場戰爭中,又把有對明軍有經驗的人弄了個差不多,所以現在東部地區,除了伊達氏有這方麵經驗外,德川氏沒有……
武英殿內,地圖氈毯上,一宿沒合眼的袁樞將之前的變動複原,手裏拿著掛著小勾的木棒,將恢複原位的兵人模型吊起,講著這3日的戰情變化。
朱弘昭眼圈有些黑,整個人也顯得瘦了些。皇後冊封一事不能再拖了,按著他1再改口,從相府那裏取得的期限約定是前線軍隊獻俘時冊封,來個雙喜臨門。
可看前線的架勢,這個借口莫非又要更改更改?
比如提前推動丁役法,禁止民間早婚,將男丁婚姻限製在十八歲後,他這個皇帝9該以身作則,這樣不就又能拖兩年?
唔,袁樞醞釀1個夜晚的腹稿緩緩講述著,朱弘昭卻想著這件事情……
不成不成,人口才是寶貴的財富,限製結婚年限,會毫無意義刺激百姓們傳統的觀念。他們不會管皇帝是誰,隻要沒有逼死人的雜稅,能傳承香火又生活太平,就能滿足了。
其中,傳承香火這一茬子,還是不要去動為止,免得又被下麵人把事情做砸了。很多好的政策,不論古今,都是在下麵變形的。
相府還沒有捋順各處,也沒有精力盯太多的攤子。再說,總要給後麵人一些事情去做。
“君父,日本朝廷乞降使者近衛信尋、德川乞降使者天海和尚已在大明門外跪立4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