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66章 3元格局(2 / 3)

朱弘昭的理論是3元牽製,並不是朝野2元理論,他將宮裏和朝廷1分為2。將統治的矛盾,即中樞與地方,朝野之間的矛盾複雜化,更為明確的1刀子下去,分隔為3,這個矛盾是消除不了的,保存改良為朝野、中樞與地方的矛盾。而宮裏獨立出來,充作緩衝、裁判。

有了壞事由朝廷背黑鍋,根由出在地方上就收拾地方,皇室以超然的地位平衡朝野。如太極,陰陽交纏鬥爭,可太極圖不僅僅有陰陽,還有第3方也就是太極弦分割平衡陰陽,不使1方過於強大,破壞平衡。

在朝中3司分權治國,皇室握有絕對兵權鎮壓雙方,這就是包圍陰陽的太極圈。再以隻向皇室負責的禦史台挑起監察、糾舉、司法大權,充當平衡雙方的太極弦,是裁判。禦史台不頂事,就用軍隊鏟除矛盾所在。

而2張認為3元製度很好,可很難有繼承者能將自己準確確立在超然的位置上,因為皇室的權力實在是太大了,又本身缺乏監督,以後的君主管不住自己的手腳,就會破壞太極的穩定乃至是渾圓的結構。

軍權是皇帝的第2命根子,2張在討論中不敢提改革將府的話,相府的設立已經讓他們這樣以國家興亡為己任的士子領袖格外的滿意。可禦史台的構成,他們覺得應該再增強,使這個機構真正獨立超然,上監督皇室宗室,下監督文武地方。

說是重法製,雙方都重法治,朱弘昭所重的在於3元體係的明確,以皇室超然的格局下,通過皇室的支持,增強禦史台權職,使司法崇高。

2張要解除禦史台最後的羈絆,以有道德的士人來擔任起監察天下的責任。這就是最大的隱形矛盾所在,在朱弘昭看來這是士紳奪權的另一條思路。其次的矛盾是,是皇室控製禦史台,還是天下人管理禦史台。

無法從兵權上下手,就走監察、輿論的路子,這和之前都察院權職高於6部,穩壓內閣有著異曲同工之妙。以前是都察院下派的兼職督撫們壓製地方3司,又與中樞都察院互為依靠,壓著各個衙門。

而禦史們又以清流為主,導致真正有才幹的人很難進入體係。要進入這個體係,就要玩清流的套路。清流的套路規則由士林決定,士林裏的聲音則握在各地士紳、門派手裏。換言之,以前的督撫們位高權重不假,可都是與士紳穿1條褲子的。

於是雙方談崩,朱弘昭放任2張回江南,看著他們搗鼓應社。江南種種社團太多了,1個地域幾種社團,1個社團一種主張或偏向,他不覺得後起的應社能獨大。

國人心性需要1個強權的集團做核心,朱弘昭寧願由世襲的皇室充當核心,也不願由官僚充當。一來是屁股決定立場,2來是他不信任所謂的道德之士。他隻信軍權、法度和科技。人心虛妄,嘴上說的永遠與實際做的,是兩回事。

作為皇帝,他很清楚皇室一直講的得國最正是怎麼1回事。朱元璋不心虛,又何故咬著這1點不放屢屢提及?小明王的死,永遠是朱家洗不清的汙點。所以,對於口號之類的東西,他已經免疫了,他隻重實際應用。以後的事情以後再說,現在的朝廷3司製度,最合他的脾性,沒必要進行大改,繼續放權。

他將治統正式交給相府,已經是曆朝曆代皇帝能做出最大的讓步。軍權保本,監督權是唯一能鉗製相府的機構,再交出去,他的腿就瘸了。

幾次清洗,都是以國法為根據殺的,難不能以後要直接動用軍隊玩清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