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00章 議定國策,寶鈔新法(2 / 2)

白銀稀少,如果像鉛那麼多,大明絕不會稀罕這東西,也不會拿白銀當貨幣。充其量,就是貴重金屬,失去貨幣的屬性,白銀就是一種裝飾用金屬。那麼,西夷人開采的白銀,隻是一種貨物,不再是錢。

這是袁可立的意思,朱弘昭稍稍思索就能想明白,紙幣勢在必行,功在千秋。隻要大明的紙幣流通於世界,大明掌握著印刷權,整個世界的財富,就在大明手中。而不是像眼前這樣,讓人拿不能吃的白銀,換走擠口糧擠出來的貿易品。

侍從司內部提議的金屬貨幣改革,還有增發鑄幣,格局還是小了些,遠遠比不上袁可立的心思。

黃金的開采量和白銀開采量極端不平衡,最典型的就是大明隨著貿易銀儲量增高,現在大約1兩金換十兩銀,而日本是1兩金換4兩、5兩銀。其中倒運的利潤驚人,畢竟日本那邊也不是吃素的,這個買賣實際上也不好做,要兩頭分潤才行。

但,其中的危害可見一斑,一旦大規模的白銀湧入或流出,大明9麻煩了。

再說,拿貴重金屬做貨幣,實在是太危險,有一種太阿倒持的感覺。西夷人低成本采挖的1船白銀,在大明卻是天價,讓他有一種被搶劫的感覺。這種白銀,在他看來是非法財物,真想全部沒收掉。

光1個貨幣,9夠頭疼,朱弘昭隻能先放下兵役改革法,將名為新寶鈔法的折子遞給餘煌,先討論這個。否則再想下去,天都黑了。

端著茶,朱弘昭飲著,等著餘煌、袁樞兩人看完再商量。

果然把皇帝鎮住了,袁可立總算心安了,沒有重量級的核心大策,他也坐不穩國相位置。如果東施效顰,能代替他的人太多了。

蕭規曹隨,皇帝要的是蕭何,不是曹參。

餘煌也被袁可立的見解驚住了,貨幣革新1事如果做得好,真的是解決眼前的貨幣不足的問題外,還是真正造福華夏千秋,子孫萬世的大功績。

袁樞也是詫異,侍從司裏,遊士任是自家老子半個學生,陶學瞻也是自己人。忙碌白銀鑄幣1事,他隻是詢問了一些關於貨幣的問題,沒想到老頭子整出這麼個駭人的東西。

說的簡單了就是重新搞寶鈔,朝廷擔保信用。可立意極高,要將白銀、銅錢1巴掌拍死!讓無數趴在這個行業上見不得光的人,賠死,虧死,氣死。

見都準備好了,朱弘昭說出自己的疑慮:“袁公,國人對寶鈔抵觸心理深植。貿然發放,恐不穩妥。其中讓朕為難的也在這裏,寶鈔信譽1時難立,寶鈔與錢幣一起流通,彼此必然要掛鉤綁在一起。初步的信譽就能立下,寶鈔流通後再取消銀幣,恐怕會引發大動蕩。”

大明的寶鈔,早把信用丟到月亮上去了,人人都見不得了。

這步子邁的說大能扯蛋,說小就是重新恢複寶鈔信用。可袁可立的立意太高了,隻要運作的好,以後朝廷9沒缺錢的說法。而且,靠著寶鈔這類紙幣,能綁架全球經濟。1本萬利不說,更是能讓子孫吃的安安穩穩。

袁可立麵容平靜:“萬歲,臣也無一步到位的心思。茲事體大,非1代人所能成。”

想想也是,估計等到他兒子袁樞以後執掌相府,也不1定能將寶鈔紙幣的事情做好。1旦寶鈔信用立下,與計劃中的金銀幣綁死,若要解開,會影響無數人的財富,或膨脹,更大的可能是縮水。

印刷紙鈔玩的就是信用和臉皮厚,寶鈔一直是占了個臉皮厚無下限,所以成不了事。成事了,真的是搶錢,從經濟上進行看不見的吸血,才是沒有後患的。

緩緩點著頭,朱弘昭看向餘煌2人道:“寶鈔信用好解決,朕關心的是以後寶鈔紙幣與錢幣鬆綁。都說說,有什麼法子可以提前布局,減少以後的壓力和影響。”

餘煌看1眼袁樞,見他還在思索,就說:“君父,國朝金銀比例動蕩不穩,兩瀛省設立,國朝由1金十1銀短短半年時間降至1金十銀,引發風波不小。故而,臣的意思是施行金幣、銀幣兩種新幣,相互不設立官方兌換關係。否則奸商抱團囤積,擠兌朝廷,眼下不怕,就怕以後無人能壓住。”

這不是能不壓住的問題,是敢不敢,想不想的事情。餘煌看的很清楚,西夷人是商人有錢了要謀權,大明1貫是當官有權了在謀錢。大明的官商集體,1裏1外,1明1暗將朝廷坑的夠苦。

他繼續說:“臣的意思是,寶鈔與黃金兌換,國朝囤積黃金作為國庫,有多少黃金發多少寶鈔,寶鈔可自由兌換黃金。短時間內,寶鈔信用就能立下。”

金本位,朱弘昭緩緩點頭理解了,看袁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