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附篇 唯識三字經(1 / 3)

序一

唐大圓先生,著《唯識三字經》囑予序之。予素未讀佛書,年五十,始發讀佛之願。性根太鈍,不知佛教之廣大,僅慕佛理之圓融。二年來,讀相宗書一二種,年齒日增,智慧日減,所謂圓融之佛理,亦萬不識一也。大圓先生精深於唯識,為一般根柢淺陋者計,著《唯識三字經》。三字經者,舊時學童入門之書。然則入佛學之門,當由此書始也。予讀佛書二年,而不識佛理,正缺少此種入門之書。大圓先生此書,為一般讀佛者所需要,尤為予所需要。蓋予二年來讀佛書之願,將來或可得門而入。予不識佛理,不敢序大圓先生之書。謹述予之希望,並謝大圓先生之啟發也。涇縣胡韞玉樸安識。

序二

大圓先生,今世大文學、大哲學而且兼大教育家者也。其為學最博大而圓通。而有所論著,亦方便多門,務使上中下之三根普被焉。近感於國人思想龐雜,無有統緒。或遍計同異,哲已不成為學;妄言臆斷,科亦早失其術。因發願以唯識之學,普攝群機,猶慮法相浩繁,名句艱澀,初學末由。乃仿俗傳《三字經》例,作《唯識三字經》八十有五頌。其文甚淺而義乃深入,其義雖廣而言能簡括。斯真善巧方便,無以複加矣。不獨為小學入德之門,亦即為大學通行之路;不獨鈍根得自卑以登高,雖利根亦可執簡以禦繁。吾讀《論語》雲:“禮之用,和為貴。先王之道,斯為美,小大由之。”今讀此論,亦可作如是觀曰:“佛之用,普為貴。唯識之學,斯為美,小大由之。”善讀此書,或深解作者之用意者,當亦以予為知言。佛曆二九五五年又二月學人願航序於鄂之佛學院。

序三

甚麼叫做“唯識”?就是那世親菩薩悲憫人們沉迷生死海,沒有得出期,特地喚醒世間:萬法皆“唯識”所映現,不可執著以為實有,而起貪、嗔、癡、愛。怎麼叫做萬法皆唯識所映現?因為凡一切物質的現象,與憎愛的情感,都是前塵落謝的影子的緣故。後麵把那人們生死來曆,舉個例子,就會恍然大悟了。貪、嗔、癡、愛,係人們的常情,到底其結果於社會有甚麼利害關係呢?因為人們若起了貪、嗔、癡、愛,一定想把一切山河大地、金玉珠寶、美好少女,都取來為我所有。平日與我結下私怨的人,要立時報複,毫不容情,弄得互相爭鬥,世界都不安寧。自己個人也生出許多煩惱。這是什麼緣故呢?皆由人們“我見”太深,叫做“我執”。“我執”到底從何而起呢?皆由人們不知道自己這個血肉的軀殼,還是自然而生的,還是外教說的什麼上帝所創造的?世親菩薩他因為人們不了解自己怎麼樣出生的,卻執著瞬息要壞滅的地、水、火、風合成的軀殼妄認做“我”;特地將人們的心,建立“阿賴耶識”,又叫做“第八識”,也就是人們投胎時的“中陰身”。這“中陰身”,是人們身死的時候,最末了脫離死屍一個極靈的東西。這極靈的東西,如六七歲小孩子,在空間遊蕩,遠遠看見了一團白光,就向著白光去前進,及到了那白光所在的地方,看看到底是甚麼一回事?仔細一看,嗬,就是世間男女演那性欲的秘密。這極靈的東西,個個生前都是很好淫的,久成了好淫的種子,這種子的習氣,頓時觸發,若本體是個男的,最愛這女的淫根;若本體是個女的,極愛這男的淫根。一刹那間,這極靈的東西的愛情,不覺不知跑到所愛的淫根裏去,與這淫根裏流出那一滴一滴的白精赤血和合,並分攬了空間的地、水、火、風大種參加在裏麵,便叫做人們的胎。這胎經過七個月乃至十個月的時候,由母親產道裏裂出,“呱呀!”“呱呀!”墮地一聲,這就是人們號稱生了一個小孩子了。人們既是假借這父精、母血、地、水、火、風、空與這個“識”因緣和合,混稱作人,未有不壞的道理。人們若知道這個生死來曆,那麼仇怨也覺得沒有受不過去的地方。什麼山河大地、金寶珠玉,以及美好少女,都可看得極空極假了。既然知道一切皆空皆假,那麼貪、嗔、癡、愛乃至爭鬥、報複諸罪惡,一定要減少許多了。人們果真懂得這個“唯識”的道理,減少那些罪惡,那麼現在民眾的上層壓迫,或者可以望到解放,環境的煩惱,一定也可以稍稍消釋安閑自在了。但唯識諸論的譯筆太高,佛理太深,人們多不甚懂,沒有許多受用,我許久就想做篇極淺顯的唯識白話,學校裏事忙,沒有功夫。我的朋友唐大圓先生,是個唯識學學者,做了《唯識三字經》的解釋並講義,要我做篇序子。他這書說得很淺顯的。人們試讀試讀,倘能領略這個道理,破除人們喜歡“執我”及“執我所”的謬見,徹底覺悟人生在世不過數十年,何苦造這些罪惡害自己害民眾,弄得大家痛苦,那麼世界就會太平了。“唯識”的常識,不過就是要人們知道:心是不生滅的;身是將來要死的。知道了這點,執身為我的意見,可以自然消滅。“我執”的意見消滅了,我所有的與我所恨的意見,也自然消滅了。至若深秘的道理,須作“雙空觀”轉識成智,方可做到成佛作祖的田地。這是內證的功夫,讓我下次有機會再談吧。長沙羅傑。

序四

一切佛法,都建立在三界唯心、萬法唯識上,所以不明白唯識學,就無從明白佛學。但是唯識學以離僻處中為標的,一方麵高建唯識中道的法幢,一方麵摧破外道小乘乃至惡取空的大執,廣包眾義,總攝大乘,斷不是初心晚學所能夠批郤導窾。

其次,自從釋迦如來在《華嚴》、《深密》等六部大乘經中,說唯識中道真實了義之後,彌勒慈尊接著說《瑜伽》、《中邊》等五部論藏,過後又有無著、世親、護法、戒賢等論師,玄奘、窺基、慧沼、智周等大德,發揚光大,而且世親有“千部論師”之稱,窺基有“百部疏主”之號,關於唯識的論著,幾於汗牛充棟。典籍既如此夥多,名相又非常繁賾,文辭複極其古奧,也斷不是初心晚學所能夠含英咀華。

又所謂萬法唯識的妙理,是先覺聖者定中觀察所得,定力有深淺,定境有廣狹,因而定中所見有出入,有異同,而出定後所發表的論著,也就不無多少的相違。這種微細的地方,更斷不是初心晚學所能夠心領神會。

有以上種種的困難,所以唯識學要求有一種明白淺顯的論著,做初學入德之門。這本《唯識三字經釋論》,便是應運而生的,大圓居士致力唯識多年,深知入門之不易,於是力求唯識學的通俗化。禪定之餘,用方便善巧的言辭,著成這本唯識釋論,取精用宏,而又深入淺出,可以說得是唯識義海唯一的津梁。大圓完成他的大著之後,叫我做一篇序,我對於唯識學,完全是門外,實在不敢著筆,無如大圓一再要我獻醜,情不可卻,隻好班門弄斧了!戊辰八月黃懺華敘於南京中國佛學會籌備處。

自敘

昔世尊說經,多分是頌,弟子結集,欲明頌意,更作長行,至菩薩造論,如世親有《唯識三十頌》及《二十頌》,或自造釋論,或後人造。後人造者每不解頌主意,論即難定,又或依自識變,見與頌異。頌釋意別,飲水分河,如明吹萬老人作《佛教三字經》,意在啟蒙,本既未善,後人作解,臭味尤別。餘今以佛學之高妙在唯識,不可不有善巧方便,開示童蒙,因仿例作《三字經》一書。以經唯佛說,頌通菩薩。又經多是頌,匡謬正俗,當名《三字頌》。頌既即經,應自論釋,以免他解紛歧,故頌後付論。順經論式,亦不失俗益,夫俗教孔子猶言吾從眾,無可無不可,或有教無類。至唯識之學,峻極無上,深言自利尚易,若淺言利他,欲有教無類,與無可無不可則難,是唯從眾,名善方便矣。吾偶思墨子有經上下,複自作說。韓非內外儲,亦別說經,彼皆俗士而乃有此。況吾學佛行菩薩道,不能不從眾而隨順眾生,故此借《三字經》頌唯識,不可以己。吾又嚐俯仰今古,慨然發願曰:將使唯識之學行於此世,成為常識,則此《三字經》之頌,蓋其權奧矣。

按《金剛經》雲:“亦無有定法如來可說。”法不能定說者,以對機不同故。對機亦有時處等種種差別,則此頌之釋,亦可隨讀者講者不同,而有無量方便。昔人說堯典二字至十萬言,俗書隨自猶爾,至佛法之方便利他,則繁不厭雜,各有其用。以是義故,今雖自釋,仍俟海內外大善知識,見仁見智,隨緣講說,更成釋論,或修改本頌,令臻完善,跂予望之矣。大圓釋竟複記。

一、唯識三字經

太虛法師鑒定 唐大圓著

人之初、性無記、非善惡、名藏識

一切種、皆攝藏、萬法本、善惡詳

種發動、名現行、七轉識、依止生

眼見色、耳聞聲、鼻嗅香、舌味萌

身感觸、意知法、此六識、根塵挾

塵為境、根能助、十八界、種各殊

第七識、亦意根、名末那、我執深

第八識、阿賴耶、能所藏、我愛者

八為主、各自在、號心王、能主宰

王相應、有心所、五十一、種類夥

初遍行、有五支、觸作意、受想思

次別境、亦五類、欲勝解、念定慧

論善法、共十一、信為首、繼慚愧

無貪等、三根聚、勤輕安、不放逸

行蘊舍、非舍受、及不害、無嗔有

根本惑、六可辨、貪嗔癡、慢疑見

隨煩惱、有二十、小中大、堪分別

此自類、各別起、小隨十、粗猛爾

無慚愧、自他辨、中隨寬、遍不善

始掉舉、昏不信、怠放逸、失念侵

及散亂、不正知、染心遍、八大隨

四不定、曰悔眠、共尋伺、善染兼

唯識言、攝心所、各四分、顯量果

能分別、名見分、如明鏡、能鑒形

所分別、相分起、似人影、生鏡裏

相見依、名自證、若鏡體、光影映

證自證、喻鏡背、自證依、善分配

三與四、又互證、故能去、無窮病

山河大、微塵細、皆識變、如幻戲

人不知、執是我、與實法、道已左

生煩惱、及所知、二障起、佛性迷

真覺者、佛菩薩、說唯識、破我法

識種子、遍法界、待眾緣、現行快

種生現、名因緣、見取相、所緣緣

刹那續、念生滅、平等緣、無間隔

此三餘、緣增上、順或違、俱無障

離名種、現前取、是現量、無計度

借眾相、觀其義、由比度、量乃遂

現比謬、量為非、此三量、能緣依

更有量、曰聖言、佛親證、俱宜遵

識所緣、有三境、不仗質、名獨影

緣兔角、本來無、隨意變、影自孤

緣無為、或有質、彼不生、仍非實

帶質境、亦分二、皆仗質、真與似

真帶質、心緣心、中間相、兩頭森

似帶質、心緣色、相從見、一頭得

性境生、從實種、既實體、亦實用

前五識、初刹那、緣性境、俱不差

緣生法、依他起、如幻現、無自體

執實有、成遍計、所執妄、性亦偽

從依他、去計執、名圓成、自性實

依三性、立三無、相無性、遍計虛

由依他、生無性、勝義無、圓成應

此諸佛、密意說、因執有、空對治

或不了、複空執、救惡取、說唯識

唯識學、廣依他、非空有、極到家

最勝法、說在先、大方廣、佛華嚴

解深密、入楞伽、並密嚴、四來華

如來現、毗達摩、二未譯、其奈何

彼論藏、有十支、歸一本、瑜伽師

首百法、略名數、釋體義、五蘊粗

顯揚論、眾義包、廣大義、攝論高

別名數、有雜集、辯中邊、能離僻

二十論、破邪山、建法幢、三十閑

莊嚴論、嚴體義、散歸觀、瑜伽別

經共六、論十一、宗所依、顯真實

昔無著、攝神通、請彌勒、兜率宮

降中印、說五論、無著闡、世親應

小入大、論千部、難兄弟、耀千古

護法師、釋唯識、戒賢嗣、更尊特

第六傳、至玄奘、輸震旦、義無上

大弟子、有窺基、百部疏、闡無遺

繼惠沼、及智周、了義燈、演秘求

後如理、義演集、撰義蘊、有道邑

皆唐疏、一貫承、相宗備、古未曾

唐以後、禪為尚、談直指、輕法相

台四教、判通別、賢首五、大始列

既非圓、又難習、惑彼言、共舍棄

研無人、典籍墮、宋元來、成絕學

遜清末、法運昌、得遺籍、自扶桑

海禁開、萬國通、科哲學、西漸東

勤分析、至極微、獨斯學、當此機

聰慧者、境研究、觀行深、果成就

行既廣、果無邊、此暫止、待後宣

已依三字句 說頌八十五;

願闡唯識義 遍界施法雨;

二、唯識三字經釋論

唐大圓造並釋

問:識是何物,答:就是我們平常所說的心。

問:既是心,雲何又叫做識呢?答:但就他有認識物的作用言,又特名識。

複次,心的認識就是分別。故佛經上解識字,叫做明了分別,

或簡稱曰了別。

問:唯識是何意義?答:言唯識者,謂世界上所有的事事物物,都無實體,不過是心識所變現的假相。故識上加唯字者,表示除識以外無一物也。

問:講唯識有何等利益?答:若世人都知一切事物是自心所變的假相,則但調伏自心,令一切外物都隨自心轉變,不必更向外麵去貪求名利了。

問:這個道理,中國儒書上亦有麼?答:唯識的理,儒書上亦稱有少分,如雲自求多福,在我而已。又雲,禍福無不自己求之者。又雲,一日克己複禮,天下歸仁焉。這等說法好像都見得有外境隨自心轉變的意思,就與唯識相近了。

複次,世人不解一切唯識的道理,所以人人妄向外麵貪求,及乎貪求不得,遂起爭奪戰鬥,弄得天下大亂,痛苦不堪。皆可總括一句曰,這都是錯用心了。我今談唯識的好處,亦可簡單一句曰,不過是善用心而已。

今世錯用了心的,雖不分老少都是。尤其是青年輩,錯得很遠,不可不速謀救濟。又彼青年輩的腦筋很簡單,太難了解的書,多不肯讀。所以我既用淺語將唯識的道理作了《三字經》,如今又來作這淺釋,不由悲心大發的禱祝曰:萬望我最可敬愛的青年們,從此且善用心咧。

第一心王

人之初、性無記、非善惡、名藏識

孟子說人的性善,荀子說人的性惡,我以為不是的。何以見得呢?性是有一定的意思,若世人的性一定是善,則世間當無惡人了;一定是惡,世間亦當無善人了。但依唯識的理說,則人初生的時候,其性都是無記,何謂無記呢?謂其性不是善,又不是惡,是無善惡可記別的。這無記的心性,唯識家特為安名,叫做阿賴耶識,譯雲藏識。

一切種、皆攝藏、萬法本、善惡詳

雲何叫做藏識呢?謂世間出世間一切事事物物的種子,都包藏在這識中。俗人叫做事物者,佛經上特安一總名叫做法。因此又可說這藏事物的識,為萬法的根本。然當注意的,藏識雖是無記,其中所藏萬法的種子,仍有善惡之分。藏識無記,比如一玻璃瓶,其所藏五穀等眾多種子,仍可詳分好醜。

種發動、名現行、七轉識、依止生

識的種子,不過是一種功能,平常深藏不露,無相貌可看見的,要到他發動生果的時候,叫做種子起現行,意謂是這種子現出行為來,乃始有形相可見。譬如某人有貪財的種子,平日總看他不出,及遇到哪裏有錢的時候,他就要起身去拿的,於是乎乃知此人的貪種子已發動起現行了。作圖如下。

藏識為識的根本,故名本識。以外更有七個識,因其轉變無常,特名轉識。這等識的種子,都止住在藏識內,故其起現行時,亦即依藏識而發生。今作一喻,藏識如旅店,前七轉識如旅客,當知旅客都各有父母所生,亦即前七識及諸法,皆有自己的種子,藏在本識內,有時能從藏識中起現行。

眼見色、耳聞聲、鼻嗅香、舌味萌

雲何叫做七個轉識呢?一者,眼根對色塵時,挾生一種能見的作用,叫做眼識。二者,耳根對聲塵時,挾生能聞的耳識。三者,鼻根對香塵時,挾生能嗅的鼻識。四者,舌根對味塵時,挾生能嚐的舌識。五者,身根對觸塵時,挾生能感的身識。

身感觸、意知法、此六識、根塵挾

六者,意根對法塵時,挾生能知的意識。以色等六塵在外,對在內的眼等六根,於其中間挾生六識,故偈雲根塵挾也。

塵為境、根能助、十八界、種各殊

色、聲、香、味、觸、法等六,是微塵所成,名叫六塵,就是眼、耳、鼻、舌、身、意等六識各各所緣的境,至於眼、耳、鼻、舌、身、意等六根,本不是直接能生六識的,不過有資助六識起現行的功能,則名曰六根。這外六塵、內六根,合中間所發生的六識,統名曰十八界。界就是種子,異名,故知十八界各有不同的種子。

第七識、亦意根、名末那、我執深

眼、耳、鼻、舌、身等前五根,都是地、水、火、風四大所造的清淨色法,名叫五淨色根,附著於肉眼等上,視之不見,略與生理學家所說的神經相似。其肉眼等看得見的五根,別名浮塵根,又叫做根依處。至第六意識,既無根依處,又無淨色根,就以第七末那識叫做意根。以是當知,末那一物有兩個名字,就能了別的作用言,名第七識;就能生長的作用言,又名第六意根。末那此譯雲意,有思量義,謂常思量第八識,執他為我。又以各識的次第言,前五識在最外,第八識在最內,故偈特言我執深也。

第八識、阿賴耶、能所藏、我愛者

第八識梵名阿賴耶,此譯雲藏識。藏有三義:一者,此識能藏一切法的種子,叫做能藏;二者,即就這所藏的種子言,又叫做所藏;三者,第七末那識常貪此識,執著為我,故又名我愛執藏。

八為主、各自在、號心王、能主宰

此前所說眼、耳、鼻、舌、身、意、末那、阿賴耶識,共有八種,各自為主,亦能自在現行,不要依賴別的識,故特號曰心王,即謂其能自主宰及割斷的意思。

第二心所

王相應、有心所、五十一、種類夥

又有但隨從心王而起,不能自由自在者,就叫做心所有法,或單稱心所。若心所與心王同時緣一個境界,就叫做相應。例如眼看花,起貪愛心的時候,這看是眼識心王的作用,其貪愛就是與眼識相應的心所。這與心王相應的心所,總計其數,共有六位五十一種。

初遍行、有五支、觸作意、受想思

最初第一位的心所名遍行者,謂其遍一切處皆得相應也。這位心所共有五個,其五個的相貌雲何呢?可用眼識為例說之。比如眼看花時,最初令眼識與花相觸著的作用,就叫觸心所。既觸著了,必起作一意去看,就叫做意心所。既作意去看,心感受或苦或樂,是名受心所。既有感受,就能想象那花的相貌,叫做想心所。既取其相,將更思維這花好看,如何得歸我就好,這等妄念造作,都叫做思心所。

次別境、亦五類、欲勝解、念定慧

次第二位亦有五心所,因其不能遍行,但各個緣差別不同的境界而生起,就叫做別境心所。亦可舉一例說明他。比如我們緣所樂求學的境,將欲讀書,就叫做欲心所。緣決定境,使所讀的書明白了解,叫做勝解心所。緣從前讀過書的境,如今尚能記憶,這就叫做念心所。若緣所觀書的境,得一心不亂時,叫做定心所。緣這定境能發生智慧,就叫做慧心所。

善心所、共十一、信為首、繼慚愧

次第三位名善心所,共十一種。起首一個,就叫做信,如吾人信佛法真理,實行能得佛果,則一切善法,都從之生,所以信就是善法的頭一個。其次繼信以後,則有慚心所及愧心所,這兩個心所,都以羞恥過惡為相。不過慚就對自己言,如儒書上所謂行己有恥的意思。愧就對他人言,如所雲恥不若人的意思。若再粗顯說,則慚就是說對自己不住,愧就是說對他人不起。

無貪等、三根聚、勤輕安、不放逸

其次第四個心所,叫做無貪,謂對於財及法,都不貪著。五無嗔,謂對於逆意的苦境不嗔恚。六無癡,謂於諸事理,明了不昧。這三種,又合名曰三善根。七勤,就是精進,謂勇於修善斷惡者是。八輕安,謂身心輕快安適,堪任有為。九不放逸,謂既依前麵的三善根及勤有防惡修善的功能者,則更為安一名叫做不放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