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章土地利用、土地覆被鑲嵌體空間格局變化 導語(1 / 1)

第六章土地利用、土地覆被鑲嵌體空間格局變化 導語

土地利用、土地覆被類型的斑塊交錯分布,相互交織、拚接,有機地結合在一起就形成了土地利用、土地覆被鑲嵌體。鑲嵌結構概念來源於島嶼生物地理論和古典區位論。前者將生境斑塊的麵積和隔離度與物種多樣性聯係起來,把斑塊的空間特征和物種數量統一於一個公式之中;後者假設研究區是與外界隔絕的“孤立國”,區域內不存在自然條件差異即“均質性”,與周邊的基質形成了強烈的對比[53,149~151]。

土地利用空間分布是從總體、全局的角度來描述土地利用類型特性的空間分析。對土地利用、土地覆被空間分布可以用各種土地利用類型的分布參數定量化描述。這種分析在研究土地利用、土地覆被空間格局與動態及相關驅動因子的研究中已經得到大量應用[142,152~163]。在鑲嵌體空間格局研究中,主要有一些指數,包括多樣性指數、蔓延度指數、破碎度指數以及鑲嵌體空間結構的分維數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