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一節 孔子下問拜小童(1 / 1)

孔子(公元前551—前479),名丘,字仲尼,春秋時期魯國人。孔子是我國古代偉大的思想家和教育家,儒家學派創始人,世界最著名的文化名人之一。編撰了我國第一部編年體史書《春秋》。孔子的言行思想主要載於語錄體散文集《論語》及先秦和秦漢保存下來的《史記·孔子世家》。

孔子的祖先是宋國貴族,到了他父輩叔梁紇時,家道早已中落。孔子父早亡,與母親顏徵在相依為命。他在魯國做過會計,管過畜牧,據說還當過吹鼓手。

孔子長大成人後,身高八尺,力大可擎起城門,又喜歡學習周禮,為此還專門去洛陽向老子請教,可以說是文武雙全的人。

孔子奉行“學而不厭,誨人不倦”,他晚年學《易》,曾經把穿竹簡用的牛皮繩子翻斷了三次。孔子不僅勤學,而且能做到不恥下問。有一次,在魯國時孔子率弟子乘車出遊,半路上碰見一個小孩在路中間用瓦片壘城玩。

眼看車到跟前,小孩兒還在壘城,對孔子他們這群人不理不睬。孔子生氣了,責備道:“車來了,你不曉得避一避嗎?”小兒回答說:“自古及今,隻聽說車避城,沒有聽說城避車的!”說完,他順手指了指壘起的“城”。“說得有理。我得下去學習一些道理。”孔子把車停在路邊,下車和小孩攀談。“你叫什麼名字?”“姓項名橐,無字。”“幾歲了?”“八歲。”“你知道什麼火無煙?什麼水無魚?什麼山無石?什麼樹無枝?什麼人無婦?什麼女無夫?什麼牛無犢?什麼馬無駒?什麼雄無雌?什麼雌無雄?什麼為君子?什麼為小人?什麼為不足?什麼為有餘?什麼城無市?什麼人無字?”孔子問。項橐答道:“螢火無煙,井水無魚,土山無石,枯樹無枝,仙人無婦,玉女無夫,土牛無犢,木馬無駒,孤雄無雌,孤雌無雄,賢為君子,愚為小人,冬日不足,夏日有餘,皇城無市,小兒無字。”

項橐道:“我能請教夫子幾個問題嗎?”

“說吧。”孔子很大方。

“鵝鴨為什麼能浮?鴻雁為什麼能鳴?鬆柏為什麼冬青?”

孔子說:“鵝鴨能浮,是因為足方;鴻雁能鳴,是因為頸長;鬆柏冬青,是因為心堅。”項橐道:“不對。魚鱉也能浮,足卻不方;蛤蟆也能鳴,頸卻不長;綠竹冬青,內心卻空。”孔子無言以對。項橐又問:“天上星星有幾顆?”孔子說:“適才是問地,何必談天?”

“那麼地上碌碌有幾間屋子?”

“且論眼前事,不要談天說地了。”

“若論眼前事,眉毛有幾根?”

孔子笑而不能答,歎道:“後生可畏。”此後,孔子更加虛心問道了。他說:“三人行,必有我師焉。”而孔子的學識也更加與日俱增了。

一個八歲的孩童,孔子都可以把他當作老師,這是值得我們去學習的。孔子明白“不恥下問”這四個字的真正含義,所以才會有“三人行,必有我師焉”的經典語錄。聖人尚如此,何況常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