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3章 咳嗽病理症狀(1 / 3)

咳嗽,是氣管遭受某種刺激所引起的防衛動作,痰則是細菌或灰塵和氣管分泌物所形成的。咳嗽可分幹、濕兩種。幹咳,會有昏昏沉沉、灼熱的感覺,又咳不出痰。經常見於感冒、支氣管炎及肺炎初期。長時間持續的幹咳,可能是肺結核。濕咳的症狀是咳個不停,且喉嚨帶痰。若幹咳的症狀加劇,會演變成濕咳,常發生於肺部疾病、支氣管擴張及心髒瓣膜等疾病。咳嗽嚴重或咳嗽時痰中帶血或呈綠色,最好能盡快接受醫生診治,此外,也須留意有無胸痛、頭痛、腹痛或發燒等症狀。在家中靜養時,盡量不要消耗體力。

咳嗽對人們有利也有弊。它的利在於:能幫助呼吸道清除外界入侵的各種異物,也可以將呼吸道中存留的分泌物排出體外。弊在於:人在咳嗽之前或之後,往往要作深吸氣動作,呼吸道的炎症會因此而向小支氣管擴散,從而加重感染;還可以使心髒病患者的心髒負擔加重。

飲食宜忌。

幹咳帶點痰,有粘液難清除時,可食用梨子、蘿卜、蜂蜜、白木耳、百合根及枇杷葉等。枇杷葉的用法,是先用刷子刷去葉上的毛,當茶飲用。濕性咳嗽且帶痰的情況,則適合食用陳皮或柚子。

身體發熱、痰呈黃綠色時,一般將此種情況稱做熱咳。此時,可攝食蘿卜、冬瓜、梨子、海藻類、枇杷葉及柿子等有冷卻作用的食物。蘿卜以切塊生吃較好,效果優於煮熟。

若是身體冷,時而畏寒,痰呈透明狀,有寒冷感覺時,則屬於寒性情況。適合的食物有大蒜、生薑、蔥、陳皮、銀杏、核桃等。將少許切好的薑加入水裏飲用,可保暖,銀杏可治療咳嗽氣喘。不過,要注意食用生的銀杏,會引起暈眩或痙攣。因此必須以火煮過,大人一天可吃10個,小孩以5個為限。

須煎煮再飲用時的則有南天竹的果實和櫻花樹的樹皮。南天竹的果實成熟後將其曬幹,以一天的份量而言,10克的果實加600克的水,用慢火煮,除去潭滓,煮成半量。分三次,在兩餐間飲用。櫻花樹的樹皮則要在6—7月時切割,除去外側的硬皮和綠色部份,再曬幹。一天的份量約在5—10克左右,煎法及服用的方法和南天竹果實相同。

棗子酒也有止咳化痰的效果,作法是用35度的燒酒18升,加上棗子900克(若是大棗子,則隻需300克),置於陰暗處3個月,使其發酵,即可直接飲用,或加冰砂糖、蜂蜜混合飲用。

過度食用豬肉,常會產生痰。因此容易有痰的患者或是在發燒時,以不吃為妙。痰多的人也不要多吃海參。氣喘或易咳的人若食用生魚片,則會出現發燒、有痰、嘔吐等症狀,烤魚也隻能吃少量。此外,糯米和筍子會使氣喘或咳嗽加劇,有咳嗽症狀者最好避免。

食療妙方。

枇杷銀耳。

原料。

新鮮枇杷150克,水發銀耳50克,白糖適量。

做法。

(1)將新鮮枇杷去皮,去核,切成小片備用;將水發銀耳去雜,放火鍋內加少量水,上蒸籠蒸至銀耳黏滑成熟。

(2)鍋中放清水燒開,放入銀耳燒沸,再放入枇杷片、白糖,再燒沸後,出鍋裝入大湯碗即成。

功效。

《本草綱目》稱枇杷有“止渴下氣,利肺氣,止吐逆,主治焦熱,潤五髒”的作用。銀耳也是滋補強壯之佳品。兩物合成菜肴,常吃可潤肺生津,止咳下氣,作為利肺食品,可治療咳嗽、肺燥或肺結核病。

杏仁桂圓燉銀耳。

原料。

泡發銀耳240克,甜杏仁15克,桂圓肉15克,荸薺750克,白糖10克,料酒15克,湯150克,食用堿水6克,花生油15克,清水約用3150克,薑片、味精、蔥條、精鹽各適量。

做法。

(1)將荸薺削皮洗淨,一切兩半,放入砂鍋,加清水2500克,用中火熬2小時,待水濃縮到約1750克時,去掉荸薺渣,用潔布將湯過濾。

(2)將甜杏仁去皮,放入沸水鍋中,加入堿水用中火煮15分鍾,撈出衝洗掉堿水味,放入碗裏用清水60克浸泡;桂圓肉洗淨後放入碗裏用清水90克浸泡。然後將杏仁、桂圓肉(連碗)同時入蒸籠蒸45分鍾,取出備用。

(3)砂鍋中放清水500克,燒至微沸,放入銀耳湯略煮半分鍾,倒入漏勺瀝去水,備用。

(4)鍋燒熱,下入花生油15克,燒熱後,放薑、蔥及料酒適量,加湯150克,鹽少許,放入銀耳煨3分鍾,倒入漏勺內,去掉蔥、薑。

(5)將荸薺水、銀耳放入缽內,加鹽、料酒蒸45分鍾,放入桂圓肉、甜杏仁,再蒸15分鍾,取出,撇去湯內的浮沫,加白糖、味精即成。

功效。

滋陰補肺,補血止咳。適用於咳嗽、咳血、盜汗、貧血等症患者食用。

糖醋鯉魚。

原料。

鯉魚1條,粉絲、蔥絲、植物油、澱粉、醬油、醋、料酒、水、糖各適量。

做法。

(1)鯉魚破膛洗淨、瀝水,兩麵切花刀。

(2)將澱粉均勻撒在魚身上,放入油鍋內炸至焦黃,放置一邊待用。

(3)食用前再炸一次,使魚骨酥軟,再炸粉絲放在魚盤內。

(4)蔥絲擺在盤內。

(5)將醬油、醋、料酒、水、糖放入鍋內煮開用澱粉勾芡,澆在魚盤即可。

功效。

利尿消腫、安胎通乳、清熱解毒、止咳下氣。適用於咳嗽、氣逆、妊娠水腫等症。

拌二筍。

原料。

淨春筍150克,淨萵筍250克,醬油30克,香油25克,白糖、味精、精鹽、薑各適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