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二章:粗茶淡飯更勝藥補(1 / 1)

最好的補藥是營養豐富的食物,食補勝過藥補,也就是人們常說“粗茶淡飯最養生”,因為許多蔬菜和糧食,本身亦可稱作藥物,所以攝取五穀雜糧、根莖葉菜便可起到保健養生的的作用。

解讀粗茶

粗茶是指較粗老的茶葉,與新茶相對,盡管粗茶又苦又澀,但含有的茶多酚、茶丹寧等物質對身體有益。茶多酚是一種天然抗氧化劑,能抑製自由基在人體內造成的傷害,有抗衰老作用。

它還能阻斷亞硝胺等致癌物質對身體的損害。茶丹寧則能降低血脂,防止血管硬化,保持血管暢通,維護心、腦血管的正常功能。此外,茶多酚能緩解和減輕糖尿病症狀,具有降血脂、降血壓等作用。

因此從營養角度來看,並非價格昂貴的新茶一定勝於價格低廉的粗茶和老茶,粗茶更適合老年人飲用。

解讀淡飯

淡飯並不是人們認為的粗糧、素食,這裏有兩層意思:一是淡而不鹹,飲食過鹹易引發骨質疏鬆、高血壓,長期飲食過鹹還可導致中風和心髒病;二是淡而不膩,既包含穀類食物和蔬菜,也應該包括脂肪含量低的雞肉、鴨肉、魚肉、牛肉等。

也就是說,“粗茶淡飯”的正確飲用法是,以蔬菜等植物性食物為主,注意糧豆混食、米麵混食,適當輔以包括肉類在內的各種動物性食品,常喝粗茶。由此,對於民間所流傳的養生俗語,不要憑一知半解去實踐,應考慮其中的科學含義。

你吃對了嗎?

成語“粗茶淡飯”出自宋詩人楊萬裏的名句:“粗茶淡飯終殘年”。它是指普通的飲食,比喻樸素的生活。但如今許多人把“粗茶淡飯”說成隻吃素不吃葷腥或基本沒有菜肴的“淡飯”,還把此作為“健康長壽”之道加以宣傳。其實這樣理解很不科學。

在舊中國,絕大多數人因為貧窮,隻能“粗茶淡飯”加上吃不飽,結果落得個“東亞病夫”與“人生七十古來稀”——中國人的平均壽命不足50歲。

日本專家熊穀修斷言:“要長壽真吃粗茶淡飯,這是一種幻想!”在日本因長壽而聞名的衝繩縣和長野縣,調查發現長壽者的飲食品種都多樣化,有肉、魚、雞蛋、蔬菜、水果,但飲食適量,講究衛生。

改革開放後的中國人生活今非昔比,許多人因吃得太好太多而吃出“富貴病”——營養過剩而患高血脂、高血壓、糖尿病、肥胖症,於是有人鼓吹“粗茶淡飯”——重新回到營養不良的另一個極端。

因此對“粗茶淡飯”要科學解讀,它是指儉樸生活,而不是字麵意義上的“粗”的茶、“淡”的飯;應該是平衡膳食,食物多樣化(包括蔬菜水果),不大吃大喝、營養過剩。

有許多老人喜歡吃“粗茶淡飯”,飲食越清淡越好,甚至說吃素能長壽。那麼這種說法正確嗎?

事實證明,人吃過分清淡食物會降低體質,疾病反而更容易侵襲人體。即使患有心髒病的老人,也不可強求飲食清淡。

一個調查表明,吃素食者並不都健康。某山上的一個寺廟的90名僧尼,常年吃素食,他們佛門弟子中大多數患有不同程度的營養不良,究其原因主要是飲食中攝入的蛋白質、脂肪等嚴重不足,不能滿足機體代謝的需要。

葷食,並不是疾病的禍首,而應該是人體攝取營養的重要來源。葷者,指雞、鴨、魚、肉。人體在生長發育和代謝過程中每天都需要大量優質蛋白和必需的脂肪酸。素食中除了豆類含有豐富的蛋白質外,其他食物中含量均很少,而且營養價值較低,不易於被人體消化吸收和利用。

魚和肉中,尤其是魚類當中含有非常豐富的優質蛋白和能夠降低血脂的多種不飽和脂肪酸以及人體容易缺乏的維生素和微量元素。由此可見,人身體健康的主要因素不在於吃葷吃素,而在於吃什麼和吃多少,也就是人體所需的營養成分是不是全,是不是適量。“收入”和“支出”相等,是營養攝取最基本的原則之一。

我國於1987年在全國28個省、市、自治區範圍內的14萬餘人中做了一次係統的營養調查發現:國民飲食中,蛋白質、鈣和核黃素(維生素B2)攝入不足,解決這個問題的最好方法是適量的葷食。在日常飲食中要注意葷素搭配,比例適當,才能健康長壽。

真正符合老年人的飲食應是什麼?綜合國外多方麵資料表明:這類食物內的維生素、蛋白質、糖、微量元素等成分必須互補存在,有複合營養的特征。葷素相間的飲食可增加老年人的新陳代謝,延緩衰老,促使組織細胞的結構完全,以提高抗病能力。

老年人可以大米、麵粉或雜糧為主食。菜肴以瘦肉(每1~2日50克左右)以及各種蔬菜為主;每日喝豆漿或牛奶,吃鮮魚、蝦、海帶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