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見頓地孫神色有異,他不主動提及,我也不問,哈哈一笑帶過,心中卻暗自記下“千紫樓”,回頭定要去拜訪看看。
及至石階腳下,我和頓地孫拾階而上,步步登高,遍覽嶗山美景,頓地孫邊走邊說:這嶗山的道觀有很多,自古就有九宮八觀七十二庵之說,初始道眾為道教中全真派,後成立嶗山派後,才開始陸續歸入嶗山道派。嶗山道眾常說:
嶗山道觀天上星,七真降臨歸正宗,
若問宮觀誰為首,老君峰下太清官。
那麼我們直奔太清宮?陳老道就是在那裏是吧?我氣喘籲籲的問道。
“不,不,現在主要的嶗山道觀,都成為景區了,每天遊人太多,影響道眾修行,所以,一般的入室弟子,均不在那些主要的道觀,我們要去的地方,是蔚竹庵”。
我差點一口氣沒喘勻,滾下山去,趕緊扶了山道邊的鬆樹,一臉驚訝的問道:“陳老道是個道姑?”
“我說是個道姑了嗎?”
“不是去蔚竹庵嗎,住在庵內的還不是道姑?”
“哈,我沒解釋清楚”,頓地孫不好意思的說道“蔚竹庵建於明萬曆年間,清朝嘉靖年間重新修複,命名為蔚竹庵,一直居住的都是道姑。不過,在德國占領青島期間,蔚竹庵被改為“林之靜謐修道院”,後來嘛,又再被改為蔚竹觀,現在是道士住持廟務了,沒有什麼道姑,不過,道門中人仍是習慣稱為蔚竹庵。”
我們一路說說笑笑,越過一段石階之後,沿內九水溯流而上,出雙石屋村左拐,見到一片古香古色的建築,庵前清泉潺流,翠竹蕭蕭,風景如畫。入得庵內,有正殿及配房二十餘間,正殿三楹,供奉著真武大帝、三官大帝及慈航道人神像,整個院落幽雅,風格古樸。
這裏景色優美,遊人缺少,難怪一些嶗山道中都分散到這種清淨所在靜修,聽得我們到來,從殿內迎出一個道人,年歲四十左右,白淨麵皮,頭戴道觀,紮著綁腿,一副修行人的模樣。
“哈哈,頓老弟,多年不見了,風采依舊啊,聽聞您要過來,陳某趕緊掃榻相迎,已經恭候多時了”。陳道人出得門來,與頓地孫大聲寒暄,一臉的高興。
頓地孫也是興奮有加:“豈敢豈敢,陳道兄,想煞小弟了,一直想拜訪哥哥,卻不得空,陳道兄見諒,見諒”。頓地孫緊趕了幾步,一個稽首拜了過去。
陳老道趕緊伸手拖住了頓地孫,看到側立在旁的我:“這位是?”
我也趕緊一躬到地:“道門末學蘇有友,拜見陳道長”。
“好,好,年輕人意氣風發,華夏道統後繼有人,快請進,快請進”,陳道人趕緊將我們迎進房內。
落座之後,陳道人擺上綠茶:“這嶗山綠茶,是我自種自采的,隻有兩至三葉嫩芽,采自清明之前,是為明前茶,最含春意,炒好之後以冰箱冷凍,一年四季都有春茶可飲,兩位快嚐嚐”。
翠綠的茶湯微微蕩漾,嫋嫋蒸汽伴著淡淡茶香,我輕呷一口:“沁人心脾啊,好茶,好茶。”我大聲讚揚著。
實際上我哪裏懂得茶的好與壞,平素都喝白開水,甚至直接喝撅尾巴管,就是水龍頭的意思。但是看這陳老道,將這綠茶采摘、製作、保存過程,短短數語介紹的如此全麵,必是浸淫此道多年,且頗以此為自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