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8年元月,當專著《創意元素與產品設計》全書初稿成篇時,南方正下著幾十年沒有過的大雪。望著窗外紛紛飄落的雪花,如孩童般的奇想,假設每一片雪花,都是一條好的創意,那大地上就撒滿財富了!
也就在這時,本書—《創意元素與平麵設計》九個漢字,瞬間出現在窗戶的玻璃上,隨後被工工整整地寫出來,張貼在書房門上的點子欄目中。此刻,全身被熱氣籠罩著。
在多年的教學、科研、社會服務中,筆者有與別人交流的習慣,也喜歡交流,學校裏,與學生交流互動;企業中,與科研項目技術人員商討;市場上,與消費者共同評論商品的款式價位。
設計絕不能閉門造車,必須與廣泛的對象進行交流。
多年來,筆者有觀察各種視覺對象的習慣,包括在生活、學習、工作、娛樂中,所使用接觸看得到的任何物品:門把手、鎖具、水龍頭、門禁、遙控器、一次性紙杯、排油煙機、自行車、購物袋、交通路牌、燈箱廣告、地鐵閘機、動車組機頭、名片、報亭、交通信號、上海陸家嘴金融區摩天大樓上碩大的廣告、遠處楊浦大橋的蒙蒙淺影、藍天白雲、翱翔在黃浦江波浪之凸的水鳥、中華商業第一街南京路上或稀或密湧動的人群、上海浦東新國際博覽中心嶄新的機床、印包機械、全純金外層的衛浴器件、納米級精度磨床、高挑靚麗的模特兒、排爆機器人、LED照明器……
多年來,也陶醉於影視紀錄片中的“國寶”:西周時期的“散氏盤”、“毛公鼎”,大唐歐陽詢“九成宮醴泉銘”,宋代梁楷“潑墨仙人冊”、範寬“溪山行旅圖”、張擇端“清明上河圖”,元朝黃公望“富春山居圖”,以及現當代徐悲鴻“奔馬圖”,沈堯伊“地球上的紅飄帶”。
筆者以為,無論是今天的求知學習,還是明天的社會工作;無論是工業設計、平麵設計、建築設計,還是其他名目繁多的現代設計,都應該包含平麵設計基礎理論和基本技能的環節,因為其中最淺顯的客觀道理,就是屬平麵設計範疇的文字、圖形圖像,是每一個學子(無論今後是否從事視覺產品工作)在幼童時受到啟蒙的第一個認知對象,而文字圖形圖像的背後,是龐大的人類文化文明的體係。
《創意元素與產品設計》和《創意元素與平麵設計》屬姊妹篇,它們立論的基礎—視覺對象創意元素,其根本和主體,也歸於“平麵”的世界。
不知什麼緣故,哲學、數學、邏輯,是自己求學以來一直喜愛的東西。20世紀70年代末,改革開放初期,一本再版的當年毛澤東主席在延安時,曾經推薦的普及讀物—艾思奇《大眾哲學》,是自己開始並隨後一直翻閱的“名著”,因此“世界觀和方法論”伴隨著工作和學習。在思考視覺設計的基本理念、基本方法、基本技能的專業實踐中,“視覺觀和構成論”自然而然在講課時萌生,也印刻於大腦,課後工工整整地抄寫下來,貼在書房的牆上,反複看反複想。於是,在專業實踐的各個環節:教學、科研、培養研究生、指導學生參加設計競賽、承接企業的項目,一直努力以“視覺觀和構成論”引領創意元素的應用。當然,還包括從哲學、數學、邏輯學中汲取精華。隻是沒有想到的是,這些理論探求和實踐活動的多年矢誌不渝積累,為《創意元素及平麵設計》框架以及成文,打下堅實基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