於是,因為“假新聞”一事的影響,令海城早報開始了一陣前所未有的內部整頓。內部員工用“血雨腥風”來形容。
追究這場假新聞,從稿子的源頭上,王凱一步步找人對峙。
四關四審的流程,為什麼就沒有一關給審住了這麼一則假新聞?作為一名資深的媒體人,王凱也十分惱怒。
稿子是如何傳上了海城早報記者的采編係統?王凱決定繞開趙寒梅先從方珊珊下手。
由於從監控畫麵上看見了方珊珊在晚上10點,鬼鬼祟祟走到趙寒梅的位置上不知在幹什麼。而當王凱找到她當麵對峙的時候,她又不能立即給出一個很好的解釋。在王凱威嚴的質問中,方姍姍隻能以沉默相對,當是默認了自己的荒誕行為。作為海城早報的王凱給了方珊珊兩個選擇,要麼是自己主動提交辭呈,要麼就是拿著監控視頻到公安機關立案偵查。
方珊珊沒有餘地的選擇了前者。可是,即便是這樣,王凱還是
明明假新聞的作者名字是趙寒梅,卻是方姍姍離職了。這絕對不是偶然的巧合,一時間,海城早報眾說紛紜。而看上去最靠譜的一種說法就是,趙寒梅的背景太硬了。以至於領導們不敢動她,隻能找個倒黴的替罪羊——方姍姍頂罪。要知道,海城日報社的這則假新聞已經引起了市領導的重視。要求必須嚴厲查處相關責任人。而至於王凱是怎樣在市領導麵前將趙寒梅的人名換成了方姍姍,那就是得用其他的渠道才能辦到了,比如說,用金錢鋪路,什麼樣的結果要不到?
而方珊珊幾乎是狼狽的、獨自離開了自己工作了六七年的海城日報社。走的時候,方姍姍悄聲對自己說:君子報仇,十年不晚。遲早,要讓害自己的人付出更大的代價。
接著,王凱就開始追究負責審核稿件的部門主任的責任。
此事的發生,可以說,武尚君起到了決定性的作用。如果當時的武尚君沒有被利益衝昏了頭腦,及時將稿件撤下來,他或許還有晉升的機會。但是現在……,王凱將一腔怒火完全的轉到了武尚君的頭上。
王凱認為,武尚君絲毫沒有危機意識,在大事件麵前不會辨別真假,這是作為一名新聞領導者最大的致命處。因此,王凱決定給予武尚君嚴厲的處罰:時政部副主任一職暫時保留,但是撤銷他暫代主任一職的權利。
也就是說,武尚君“扶正”再次無望。
原本想靠著這次假新聞事件將趙寒梅扳倒的武尚君,一直在盼望著海城日報社趕緊公布相關人員的處理決定。但是他沒有想到,趙寒梅的身後站著黃磊,以及他的那個龐大的關係網,本應該是匡扶正義的武尚君。卻因為一己私欲、助紂為虐,搬起石頭砸了自己的腳。
這,讓武尚君心裏麵驚濤駭浪般的不是滋味。
從業二十餘年,兢兢業業,本來就沒有什麼背景的他靠著手中的一支筆,從一線基層爬到了副主任的位置上,一待就是十幾年。本來以為靠著李大偉這棵大樹能撈點實惠,誰知,被李大偉狠狠的擺了一道兒;第二次,他武尚君昧著良心辦了件缺德事,本以為又能借著這個機會扳倒他最強有力的對手——趙寒梅,誰知,對手沒見咋地了,竟是將自己給埋進了坑裏麵。
當天晚上,武尚君在街邊的小攤上要了一碗餛飩,冒著冷風喝著高度白酒,心中不禁鬱悶:難道,這海城日報社真的沒有我武尚君的用武之地嗎?罷了,罷了,勾心鬥角的太累,不爭也罷。
接著就是負責版麵的編輯於文武。於文武據理力爭,說是自己是想和記者溝通的,可是怎耐就是打不通趙寒梅的電話確認,並拿出了自己當晚的通話記錄,共計11個未接通電話,都是打給趙寒梅的。思索再三,王凱認為,作為一報老總要處事公道,於是,隻給了於文武一個口頭警告的處分。
至於副總李大偉,王凱則是敲山震虎的從側麵提醒了一下,坐在這個位置上,該幹的事,不該幹的事,總得想想清楚,讓他自己好自為之。
因為貓有貓道、狗有狗道,對於王凱來說,李大偉自然是有他的利用價值才得以保留的。這次招待省城那幫人就是個例子。他王凱可是不屑於去那種場合,與一幫烏合之眾,與小姐們摟摟抱抱、稱兄道弟的。
而李大偉,則是在那樣的地方混得如魚得水。也算是為“假新聞’”事件“擦屁股”出了一把力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