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60章 見了《建國方略》裏的北方大港(2)(1 / 2)

“波高浪湧濤聲緊,建港大軍枕海岸。烈日當空酷暑炎,灑下汗珠融堿地……”唐山港的建設從一開始就接受了艱苦創業和工程技術及市場經濟的三重曆練。

建港初始,王灘海濱的條件十分艱苦,這裏是真正意義上的“上無一片瓦,下無一棵樹”的不毛之地。按照港口建設慣例,建設一座萬噸港口,一般至少需要5年乃至10年以上。然而唐山人知道:自己的港口建設已經被曆史原因和條件限製耽擱了太久,現在留給他們的唯有隻爭朝夕、迎頭趕上。早日在藍色海岸線上托起自己的理想,是所有參與建設唐山港人的全部追求。他們為此展開了與時間爭速度的卓絕戰鬥--盛夏的海灘上,烈日炎炎,無遮無擋,周圍的水窪裏衍生著漫天飛舞的大嘴毒蚊,張著血口,肆虐地向施工人員襲來,即便穿著厚厚的帆布衣也常常被咬得渾身疙瘩;冬日裏,刺骨的寒風,漫天的風沙,吹得睜不開眼。但唐山人以當年的“抗震精神”,迎難而上。沒有道路,在荒灘上踩出一條條鹽堿堤;沒有住處,在雜草叢中豎起一座座簡易帳篷;沒有淡水,便從十幾裏外的地方去拉運。甚至開個黨員大會和業務培訓,竟然也隻能在通勤車上。建港者們說:祖國處處都在大發展,我們唐山人沒有理由再言一聲苦和累,唯有迎頭趕上,才能對得起孫中山先生當年建設“北方大港”的遺願。

“笑拓亙荒成舊事,壯哉重覓新緣中。”建港者的精神,再一次向世人證明了唐山是座英雄組成的城市。唐山人的不朽,在於他們的熱血裏湧動著不甘落後的骨氣。

“茲港所在,距深水至近,去大河至遠,而無河流帶淤,填積港口,有如黃河口揚江口時需浚渫之患,自然之障礙,於焉可免。又幹燥平原。居民極鮮,人為障礙,絲毫不存,建築工事,盡堪如我所欲。”這是孫中山先生當年巡視王灘海域後,麵對大海,在《建國方略》中對“北方大港”良好海域地理所作的欣然描述。唐山王灘海域水深岸陡,即由海岸線向海洋每推進5公裏,自然水深就達負10米,基本上是每500米海域水深1米這樣一個極具建設深水港口的天然良址。技術人員在這一海域建港工程時采取的是“挖入式”造港,即在陸地上人工開挖形成港池,好處在於投資少、見效快,港內泊穩條件好,一次投資、長久受益。渤海灣的王灘海域屬於粉沙質海岸,在這樣的地方要建設停泊萬噸級船隻的“挖入式”港口碼頭,當時在國內是首創。更讓建設者們感到自豪的是,在建設這一“挖入式”萬噸級大港時,他們還有一項“世界首創”技術,即依靠地下連牆作為碼頭主體結構的工程技術,在建港中發揮了巨大的效應。由於這兩項技術在港口建設中發揮了超乎想象的成功,使得建設者們實現了兩年完成4個1.5萬噸級碼頭工程建設的世界建港奇跡,而且工程投資節約20%。

“可以說,我們在港口工程建設中運用‘挖入式’和‘地連牆’技術,成功地實現了在粉沙質海岸線上建設港口的創舉,為日後的京津港能夠向世界級大港口發展奠定了不可動搖的基礎。”一直參與工程建設的現京唐港股份有限公司的副董事長董文才,談起這一話題時,神采飛揚,難以抑壓內心的激動。

1991年8月28日,渤海灣的王灘海岸上出現了一次有史以來從未有過的盛況:數以萬計的人群,如海潮一般從四麵八方湧向剛剛建好的簡易港口,翹首仰望從遠海馳來的“海龍”號巨輪。“來啦!大輪船來啦!”那一天,長長的王灘海岸線沉浸在沸騰之中。有趣的是,無論是唐山市委領導,還是祖祖輩輩居住在海邊的漁民百姓,他們都被第一次駐足至眼前的巨輪所驚喜、所震撼、所激動。“別看唐山有幾百裏黃金海岸線,別看王灘鹽堿荒地有600年人跡,但我們都是頭一回見到如此巨輪,那個高興勁甭用說。‘海龍號’停泊的那些日子裏,天天吸引了幾萬的圍觀群眾,他們有的是祖孫三代、有的是從幾百裏外的唐山市區和北京城裏趕來的,當然最興高采烈的要算我們這些建港人。”現任京唐港公司黨委副書記的李貴琢,是位在建設祖國重點工程戰線上轉戰南北、又見過大世麵的老“鐵道兵”,但談起京唐港開埠的那一幕時,同樣顯得很興奮。

“啊,我的港灣/你是水手溫柔的搖籃/你是遊子夢中的唐山……”也許唐山人太渴望早日“張開熱情的雙臂去擁抱遠方駛來的風帆”,當第一艘巨輪來到自己跟前時,他們甚至還沒有準備好與之相配套的吊車和自動輸運帶,其實我知道是他們“囊中羞澀”。於是,第一船的幾千噸貨物,有近一半以上是靠人拉肩扛的原始裝運從碼頭搬到巨輪上的。幹這一活的領頭人就是今天京唐港的掌舵人劉衛民。“那時我們就是憑著一股要在家鄉的海岸線上建設一座北方大港的信念,靠肩膀和汗水托著萬噸大港的碼頭……”當了十幾年軍校教官的劉衛民在學習一年多的專業知識後,回到自己的港口時被安排到生產一線的裝運隊當隊長。誰都不會相信,這位文氣十足、為人坦誠的軍校教員出身的轉業軍人,竟然是鐵骨錚錚的一條硬漢,200多斤重一袋的原鹽和糧食,“吭喲--”一聲落上肩膀後健步如飛,那些腰胖體壯的裝運隊員探探舌頭,搬起麻袋,隨之跟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