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子茂深有感觸的說道:“小常,你應該理解劉書記的戰略部署,他們和我們一樣,都是棋局上的棋子,身陷其中,身不由己,看似條條大路通羅馬,其實,你沒得選擇,除非你跳出三界外,不在五行中,大凡有大成者,都是從做棋子開始的。”
常寧笑著說:“莫書記,胡科長,我還是一個初來乍到者,對縣委大院這潭水的深淺,是一無所知那。”
胡子茂說道:“我們青陽的幹部結構,主要分成這麼幾個部分,第一部分是劉書記為首的南下派,當年青陽縣的解放者,清一色的解放牌,人數不多,但基本上占據了所有的重要崗位,當然,也包括後來本地的少數追隨者,他們或許是最純粹的革命者,滿腔熱血,忠誠無限,卻少有政治家的手腕和修為,在幾十年漫長歲月中,始終難以全麵掌控青陽,以致犧牲的犧牲,調走的調走,到後來連領軍人物劉為明都被擠到了青州,那麼,他們敗給的對象,就是我要說的第二部分,土改派,他們成長於共和國成立之初,領導他們的除了南下派,還有我們青陽本地,在解放前參加革命的老同誌,這些老同誌人數更少但威力更大,都是本地人,更容易走到一起,這部分幹部最大的特點,就是人數眾多,樹不高根很深,成為各個部門和區社的重要骨幹,他們不是領導者,但卻是青陽政壇實實在在的主流……”
“這第三部分,就是幾十年來,從青陽之外調來和分配來的同誌,鑒於青陽地方主義色彩太濃太深,上級有意的加大青陽和其他縣市的幹部交流力度,但他們雖然累積的人數不少,卻始終難以捏合成整體,要麼隻求自保,要麼入俗同化,始終發揮不了應有的影響,王玉文縣長就是最好的例子,身為縣長,卻就是掌握不了財政局的大權。”
“第四部分,是從部隊出來的幹部,軍隊真是一個幹部的大熔爐,象孫部長、蔡正祥和羅鐵貴等,他們是青陽政壇一支不可忽視的力量,隻是暫時沒有一個過硬的領軍人物……還有一部分,應該屬於五十年代後期成長起來的本地人,象紅旗公社的陳林和三樹公社的肖國英等人,文化素質相對較高,可惜他們根基太淺,暫時進不了主流的世界。”
“老胡,你不愧為組織部裏的人,”莫國強讚賞了一句,微笑著對常寧說道:
“改革開放以後,青陽縣縣委常委的人數固定為十一人,現在的局麵,劉書記和王縣長似乎團結在一起,還包括武裝部長孫明才和公安局長洪濤,他們兩人有個共同特點,都是軍隊轉業幹部,老胡所說的鐵板一塊,就是以方天正付書記為領軍人物的一班人,他們的來源可以上溯到土改派那裏,一共是六名常委,超過了絕對半數,可想而知,當他們咬緊牙關,異口同聲的表示,反對對你的任命的時候,是何等的強大,劉書記作為一把手,總不能老用他手中的終極否決權啊。”
常寧攤攤雙手,笑著說道:“那還爭什麼,肯定是他們獲勝嘛。”
“但是,事情往往總有意外的轉機,”錢臨濤微笑著說,“物理學上說,最堅固的鐵板,其實也是有縫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