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一八”事變中美國幫助日本侵略我國的罪行(1 / 3)

“九一八”事變中美國幫助日本侵略我國的罪行

今年是“九一八”事變三十周年。三十年前,日本帝國主義製造了“九一八”事變,用武力侵占了我國東北。“九一八”事變的罪行,當然主要應由日本帝國主義承擔。但是,日本之所以敢於製造這次事變,並在事變之後肆無忌憚地迅速侵占東北,使之成為東方戰爭策源地,除了國民黨反動派實行賣國政策而外,則是同當時國際帝國主義特別是美帝國主義的竭力支持分不開的。

美國支持日本侵略我國東北不是偶然的。第一次世界大戰和十月革命的勝利,開辟了人類曆史的新紀元,世界曆史開始了從資本主義向社會主義的過渡。帝國主義國家同社會主義國家以及世界革命人民之間的矛盾,成了時代的基本矛盾。美國在第一次世界大戰後成了最強大的帝國主義國家。它開始爭奪整個世界的統治霸權,把維護整個帝國主義製度,反蘇反共,鎮壓各國人民革命運動當作它的主要任務。因此,盡管美國在第一次世界大戰後,同日本在爭奪中國統治權上存在著你死我活的鬥爭,為了重新奪取在中國和太平洋上的優勢地位,美國曾經采用了組織和領導國際資本主義大聯合的形式,在華盛頓會議上壓迫日本放棄對中國的全部控製。但是,美國又不能不考慮如何籠絡和利用日本。因為美國在中國的主要競爭者既然是日本,要使日本不公開反對美國在中國和太平洋上的統治,就有必要讓它分享一定的權益。同時,蘇聯在亞洲人民中的威信日益高漲,中國革命日益發展,阻礙著美國在亞洲建立殖民統治。美國要建立亞洲的殖民統治,就要把這股革命勢力當作眼中釘,誓死加以消滅。美國距離蘇聯和中國較遠,對於直接進攻蘇聯和中國有著地理上的不便條件,它不能不把日本勢力繼續留在我國東北,作為反蘇的壁壘,鎮壓中國革命的馬前卒。這樣,美國就在對日關係上製定了既壓迫又籠絡利用的政策。把日本變成它在遠東擴張的工具,並使其在侵略蘇聯、鎮壓中國革命運動的戰爭中遭到削弱,達到既反對蘇聯、絞殺中國革命,又消滅它在遠東的勁敵、統治亞洲的目的。

早在1923年7月,當時美國海軍部副部長、後來是美國總統的富蘭克林·羅斯福就在亞細亞雜誌上發表文章,宣傳美國的這種政策。羅斯福要求美國公眾輿論改變對日本的“敵視”態度,並建議為了建立國際資本主義的聯合體係,維護世界資本主義秩序和在這一帝國主義事業中進一步“並肩合作”,美國應該承認日本“有必要”去占領中國東北市場和原料。羅斯福認為,美國若要稱霸世界,必須在世界各個重大地區取得有關國家充當小夥伴與美國“合作”。在遠東地區,這個小夥伴就是日本。這篇文章說明了美國政府雖於1923年 4月和日本政府宣布將“蘭辛——石井協定”廢止了,但該協定中美日兩國政府的妥協內容——美國承認日本在“滿蒙”的特殊地位,而以日本遵守“門戶開放”為條件——依然存在。

日本當然不願意充當美國的小夥伴。但正如列寧在第一次世界大戰後所說:“日本過去雖然能夠掠奪東方各國、亞洲各國,但是,現在沒有別國的幫助,它無論在財政上或軍事上都沒有獨立行動的能力。”日本要侵略中國,不取得國際帝國主義特別是它的主要競爭者美國的支持是不行的。美國的反動政策正是日本加以利用實行侵略我國的良好條件。因此,日本就把自己打扮成國際帝國主義在遠東利益的維護者,尋求國際帝國主義對它侵略中國的支持。這樣,從華盛頓會議起,美日兩國的關係,表麵上的確已不再保持會議前的那種緊張狀態。雙方仿佛都表示要“釋嫌修好”、“敦睦邦交”,出現了美日關係史上的“和睦時代”。

1929年資本主義世界發生了經濟危機。世界經濟危機使資本主義國家間的矛盾、宗主國與殖民地及附屬國的矛盾日益尖銳化。在經濟危機的打擊下,帝國主義陣營為了爭奪銷售市場和殖民地,為了重新分割世界而展開了瘋狂的鬥爭。帝國主義國家在東方掠奪殖民地與附屬國鬥爭的中心舞台是中國,因為中國是最大的銷售市場和原料產地,對中國的獨占統治,就意味著對整個東南亞的獨占統治。

這時,世界上第一個社會主義國家蘇聯,從 1928年開始了第一個建設社會主義的五年計劃。蘇聯經濟建設的飛速發展,是對資本主義世界各國無產階級與殖民地半殖民地的民族解放鬥爭的莫大鼓舞,使帝國主義膽戰心驚。這種情況使帝國主義國家加強了對蘇聯的侵略活動。它們企圖建立反蘇的軍事同盟。法西斯和軍國主義集團所熱衷的武裝侵略社會主義國家的準備更加積極。在醞釀進行的反蘇戰爭中,中國占有很重要的地位;帝國主義者總是把中國視為反蘇戰爭中的重要的軍事戰略根據地。

中國的局勢也發生了越來越不利於帝國主義的變化。中國人民在中國共產黨的領導下,開展了廣泛的反帝反封建的革命運動,並在全國許多地區建立起了紅色政權。代表國內外反動勢力的蔣介石國民黨政府在1930—1931年,對江西革命根據地所組織的兩次血腥圍攻都歸失敗;1931年 8月蔣介石的第三次圍攻又被工農紅軍所粉碎。國民黨政府已經沒有能力來鎮壓國內越來越強大的反帝運動。中國革命運動的高漲阻礙了帝國主義在中國的為所欲為的掠奪與剝削,動搖了國際帝國主義在中國的地位,震撼著帝國主義的後方,同時也使帝國主義在東方發動反蘇武裝侵略發生了困難。

在這種情況下,美日帝國主義為了鎮壓中國革命運動,建立反蘇堡壘,擺脫經濟危機,就積極開展了侵略我國東北的準備活動。日本為了擺脫經濟危機,對侵略東北表現得特別積極,很早就在進行武裝侵略東北的準備。美國更是予以熱烈支持,1929年美國鋼鐵大王卡耐奇就公開地向蔣介石政府建議把東北賣給日本。之後,日美兩國政府和財閥集團在侵略我國東北問題上進行了多次的外交談判和幕後磋商的陰謀活動。1931年8月,日本最大的壟斷組織的代表小倉,到美國遊說美日兩國共同對付蘇聯,小倉會見了美國壟斷組織的代表,並與參議院委員會主席進行了長期會談。小倉的活動受到美國壟斷統治集團的完全支持,因而美國國務院在得到駐中國和駐日本大使有關日本準備進攻中國的報告後,也就不采取任何行動。相反,美國還大談其兩國“友誼”,鼓勵日本的侵略行為。1931年9月17日,即“九一八”事變前夕,日本駐美大使出淵又特別訪問了美國國務卿史汀生。史汀生滿足了日本的要求,除繼續表示了兩國政府的“親善”態度以外,還希望迅速修改美國國會在1924年通過限製移民的法律,以擴大和鞏固兩國之間的“友好”關係。

美國支持日本的侵略政策,對日本最後決定發動侵略東北的戰爭起了很大的作用。因為美國這種政策使日本過去在侵略中國問題上的主要競爭者變成了它的盟友;而且日本還可以利用這個盟友來說服或壓服其他帝國主義同意它的侵略行為。這樣,日本帝國主義就可以放肆發動對中國的侵略了。終於,在1931年9月18日發動了侵華戰爭。

日本侵入我國東北,破壞了第一次世界大戰後華盛頓會議所建立的帝國主義殖民體係、凱洛格公約、國際聯盟章程等國際協定和條約,在一定程度上侵犯了其他帝國主義在華利益。上述條約和協定都是國際帝國主義所簽訂的。照理說它們應該遵守這些協定,出來製止日本的侵略行為。但是,帝國主義的掠奪本性決定了這些強盜根本就不講什麼信義,遵守什麼國際協定。帝國主義為了掠奪而簽訂國際協定,為了掠奪也就會撕毀這些國際協定。所以,以美國為首的國際帝國主義在日本侵入東北後,不是出來幹涉日本的侵略行為,而是竭力支持。

美國國務院在日本侵入東北後,就急忙發表聲明,宣稱東北事件沒有提供違反凱洛格公約的根據。9月24日,美國就東北事件給日本和中國政府的照會中,都不提破壞凱洛格公約和華盛頓協定的問題,抹殺誰是侵略者,誰是被侵略者,把日本和中國置於同樣的地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