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朝在四川的民族政策(1 / 3)

宋朝在四川的民族政策

四川是一個多民族的大省,自古以來居住著眾多的少數民族。四川各民族都有悠久的曆史和文化,對祖國的締造都作出了自己的貢獻。在漫長的階級社會裏,少數民族和漢族之間,各少數民族之間,既發展了經濟文化上的友好交流,也發生過互相對抗仇殺的戰爭。因此,四川曆史上的民族關係問題,一直是嚴重影響四川社會安定和社會發展的重要因素。漢武帝為了開發西南,鞏固其在四川的統治,曾先後派唐蒙和司馬相如開發西南夷,使四川及其四周的少數民族歸附漢朝。諸葛亮出師北伐,恢複中原,先南渡瀘水,深入不毛,七擒孟獲,平定南中,解除後顧之憂。唐代南詔攻陷成都,四川由盛而衰。宋朝消極地總結了曆史經驗,認為西南地區的少數民族,居住在重山複嶺之中,曆代帝王“乃欲揭上腴之征,以取不毛之地;疲易使之眾,而得梗化之氓,誠何益哉!樹其酋長,使自鎮撫,始終蠻夷遇之,斯計之得也”。放棄了對四川少數民族地區的積極經營,執行“恃文教而略武衛”,劃地為界,棄不毛之地,以防禦為主的政策。在這種政策的指導下,宋朝對四川地區的少數民族采取了在政治上樹其酋長,封官賜爵,實行羈縻統治,軍事上鎮壓少數民族的武裝反抗,築寨自守,建立土兵義軍,加強防禦,封山育林,設險拒敵;經濟上開展蕃漢貿易,促進友好關係等政策,來保持四川的社會安定。

樹其酋長,封官賜爵,實行羈縻統治。對今屬四川的黔州(今彭水縣)居住的“施、黔蠻”,南平軍(今綦江縣)居住的“南平獠”,瀘州(今瀘州市)南麵居住的“瀘夷”,敘州(今宜賓市)西南居住的“敘州三路蠻”,嘉州(今樂山市)峨邊居住的“虛恨蠻”,黎州 (今漢源縣)居住的“黎州諸蠻”,雅州(今雅安市)西南居住的“雅州西山野川路蠻”,茂州(今茂汶縣)居住的“茂州羌”等少數民族,基本上實行劃地為界,不實行直接統治。當時,這些少數民族一般尚處於奴隸製和農奴製的社會發展階段。他們的語言、風俗、習慣和生活方式都與漢族不同,居住地區多有高山大河與漢族隔絕,從秦漢以來一直受中央王朝的統治。但在內部社會生活中,常常處於獨立的地位,稱臣納貢,接受羈縻統治而已。宋朝建立後,他們的首領也主動遣使稱臣納貢,接受宋朝的封官賜爵,並利用宋朝封賜的官爵,建立對本部族的合法統治權力。而宋朝則利用封官賜爵,建立羈縻州,維持對這些地區鬆散的政治統治。當時宋朝在今四川境內建立的羈縻州計黎州領五十四個,雅州領四十四個,茂州領十個,威州(今理縣)領二個,敘州領三十個,瀘州領十八個,黔州領四十九個(南宋為五十六個,大部分在今貴州省內)。這些羈縻州都是由各部少數民族首領統治本部,宋朝不幹涉其內部事務,對各部之間的相互攻殺,也不許發兵幹涉,聽其自然,最多降詔諭調停而已。

熙寧期間,宋神宗曾“用兵以威四夷”,“崇寧以後,開邊拓土之議複熾”。在這種浪潮的推動下,四川地區的某些少數民族,亦曾主動納土歸附,改某些羈縻州為宋朝直轄州縣。但在“宣和中,議者以為招致熟蕃,接武請吏,竭金帛繒絮以啗其欲,捐高爵厚奉以侈其心,開辟荒蕪,草創城邑,張皇事勢,僥幸賞恩。入版圖者存虛名,充府庫者亡實利。不毛之地,既不可耕;狼子野心,頑冥莫革。建築之後,西南夷獠交寇,而溪洞子蠻亦複跳梁。士卒死於幹戈,官吏沒於王事,肝腦塗地,往往有之。以此知納土之議,非徒無益,而又害之所由生也”。於是羈縻地區建置的大部分州縣亦相繼廢置,或改為城、寨、堡等軍事據點。據《宋史·地理誌》記載,在茂州地區,熙寧時(1068—1077)少數民族湯延俊納土新建的威戎軍,政和六年(1116)更名為延寧軍,宣和三年(1121)廢為延寧寨,宣和四年(1122)廢為壽寧堡;政和四年(1114)以羈縻保州建置的棋州,宣和三年廢為春祺城,政和六年廢為壽寧寨,宣和三年又廢為敷文堡。在威州地區,熙寧時建置的通化軍,政和三年(1113)少數民族董舜谘納土,重築軍城,宣和三年省軍使為監押;政和四年以羈縻霸州建為亨州,置嘉會縣,宣和三年,以縣為嘉會寨。在敘州地區,政和三年建置的祥州,宣和三年廢州,改置慶符縣。在瀘州地區,熙寧八年(1075)少數民族得個祥獻長寧、宴、奉、高、薜、鞏、清、思峨等十州,隸淯井監,政和四年建為長寧軍。在南平軍地區,熙寧年間平定“南平獠”,置南平軍,其中榮懿、扶歡二縣和大觀二年(1108)建置的清溪、夜郎兩縣,後皆廢置為寨。總的說來,宋朝在四川少數民族地區設置的州縣,大都廢置,建樹不多。當地少數民族基本上是由宋朝委任的“蕃官”治理,宋朝隻在設置的城、寨、堡,設防駐軍,維持社會安定和“蕃漢”安寧。

軍事上鎮壓少數民族的武裝反抗,是指因宋朝官吏壓迫少數民族而引起的民族起義和少數民族首領掠奪漢族財物而引起的武裝衝突和戰爭,宋朝則出兵鎮壓。這種戰爭一般可分為兩種情況:一是宋朝出兵討伐,深入少數民族境內,開疆拓土,擴展自己的統治勢力,鏟除這些少數民族的反抗;二是單純的防禦,打退少數民族的進攻,保境安民。

宋朝在四川深入少數民族地區,出兵討伐,開疆拓土的戰爭,主要是神宗時期對“南平獠”和“瀘夷”的戰爭。

“南平獠”又叫“渝州蠻”,是古板楯七姓蠻,唐代才稱為“南平獠”。居住在今四川綦江、南川和貴州桐梓等地。“其地西南接烏蠻、昆明、哥蠻、大小播州,部族數十居之”。他們逐漸與漢族融合,漢化程度較高,被稱為“熟夷”。其首領獨霸一方,對當地人民實行封建農奴製統治,並經常擄掠漢戶和土地,脅迫漢民充當客戶。《太平治跡統類》卷一七載:

先是南川熟夷李光吉、王袞、梁承秀三族各有地客千家,間以威脅誘漢戶,不從輒屠之,沒入其田土,往往投充客戶,謂之納身,其賦稅裏胥代輸,無敢誰何者。招納亡命,數以其徒偽為獠人劫邊境居民,官軍追捕,人已遁去,習以為常。厚賂州縣民,使候伺守令動息,乃築城堡以自固。繕修甲兵,遠近患之。

李光吉三族與宋朝為敵的割據統治,使宋朝難於容忍。熙寧三年(1070),夔州路轉運使孫固等人,決定出兵加以“平蕩”。“複賓化寨,平蕩三族。以其地賦民,凡得租三萬五千石,絲綿一萬六千兩。以賓化寨為隆化縣(今南川縣)隸涪州,建榮懿、扶歡兩寨”,由宋朝直接管轄。熙寧八年(1075),“南平獠”木琴、木斟等二十餘族數出擾邊,宋朝又派熊本督兵掃蕩,控製銅佛霸(今綦江縣趕水鎮),建南平軍,轄南川(今綦江縣)、隆化縣。大觀二年(1108)木攀族首領趙泰、播州夷族楊光榮各以地內屬,建溱(今重慶市南桐礦區)、播(今貴州境)二州,宣和三年廢溱、播二州,以其地屬南平軍。至此,今綦江、南川和貴州桐梓三縣之地均歸南平軍,由宋朝直接管轄。

“瀘夷”是指瀘州南麵居住的少數民族。“雜種夷獠散居溪穀中”,種族眾多。宋代四川著名的鹽井監——淯井監,又“深在溪洞”,位於少數民族腹心地區。“淯井牢盆之利,漢夷爭之”,加上宋朝對少數民族的壓迫而引起的武裝反抗和少數民族掠奪漢區財物人畜,宋朝同“瀘夷”之間的戰爭也就特別頻繁。真宗大中祥符元年至三年(1008—1010),宋朝曾派兵鎮壓江安縣少數民族的反叛。大中祥符六年(1013)和仁宗慶曆、皇祐、嘉祐年間都曾派兵深入宴州(今興文縣)、長寧等地鎮壓當地少數民族的反叛。但當地少數民族仍然是乍服乍叛,宋朝不能有效地加以製服。直到神宗熙寧六年(1073),宴州山外少數民族“自淯井監入寇”,宋朝先後命林廣、熊本等人率大軍數萬人,深入討伐,曆時八年,到元豐四年(1081)徹底打垮了歸、徠州(今敘永、古藺一帶)乞弟的勢力,“自是瀘夷震懾,不複為邊患”,宋朝才把瀘南今江安、合江、納溪、長寧、興文、高縣、珙縣等地置於有效控製之下,平息了瀘夷的反叛,基本上結束了同“瀘夷”的戰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