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代四川繪畫(1 / 3)

宋代四川繪畫

唐末五代,中原混戰,四川僻處西南,社會安定。唐玄宗因安祿山之亂,唐僖宗因黃巢起義,都曾由長安相繼逃到四川。成都兩次作為唐朝的臨時首都,中原士大夫隨駕入蜀。其後唐室衰落,藩鎮割據,中原士人又流寓而來,從而促進了四川經濟文化的迅速發展。在這些入蜀的士人中,有不少的人是畫家,《益州名畫錄》記載的唐末五代蜀中畫家五十八人,有二十一人都是由外地寓居於蜀,從而有力地推動了四川繪畫藝術的發展。宋人李畋就說,“唐二帝播越,及諸侯作鎮之秋,是時畫藝之傑者,從遊而來,故其標格模楷,無處不有”,致使“益都多名畫,富視他郡”。五代時期,西蜀和南唐都建立了畫院,畫家雲集,成為全國兩個繪畫藝術中心,培養了許多傑出的畫家,為宋代四川繪畫藝術奠定了雄厚的基礎。

北宋統一中國後,把國內各派畫家,以禮延致京師,仿照西蜀和南唐的畫院製度,成立京師畫院,為皇室作畫。四川黃筌和他的兒子——居寶、居寀,江南徐熙的孫子——崇嗣、崇矩,都在畫院任職。其後畫院不斷擴充,到徽宗時,畫院規模更為宏大。經過官府的提倡,宋代出現了一大批著名的畫家,創作了許多著名的作品。當時,我國古代繪畫的各種技法和繪畫理論都趨於成熟,使得宋代的繪畫在我國繪畫史上占有極其重要的地位,對後代產生了深遠的影響。

在我國古代繪畫空前發展繁榮的兩宋時期,四川也湧現出一批著名的畫家,為宋代繪畫藝術的繁榮作出了自己的貢獻。據鄧椿的《畫繼》和夏文彥的《圖繪寶鑒》記載統計,兩宋蜀中畫家達七十人之多,其中北宋六十五人,南宋五人。身跨兩朝的黃筌等人和眾多的民間畫工還不在其數內。這些眾多的畫家,有宮廷畫家、畫工畫家,也有文人畫家。他們創作了許多傑出的釋道、人物、山水、鳥獸、花竹等作品,並在繪畫理論上給我們留下了寶貴的遺產。

釋道人物畫是宋代四川畫壇上最盛行的科目。唐末五代,四川佛、道二教盛行,寺觀林立。適應這種形勢的需要,釋道人物畫的創作得到很大的發展。《益州名畫錄》記載這一時期五十八名畫家中,大多數都創作過釋道人物的壁畫和卷軸畫,這就為宋代四川培養造就了許多釋道人物畫家,使北宋前期釋道畫仍然大量占據四川畫壇。這種情況在北宋後期才發生了變化。石恪、勾龍爽、孫知微、高文進、趙元長、王道真、童仁益、道士李八師、鄧隱、劉銓、僧元靄、李時擇、道宏、祖鑒、智平、真休、李蕃、劉國用、楊傑等人都是著名的釋道人物畫家,其中以石恪、孫知微、高文進最為傑出。

石恪是五代宋初成都人。北宋平蜀,石恪到開封,曾受命為相國寺作壁畫。宋朝政府“授以畫院之職,不就,堅請還蜀,詔許之”,同意他回四川度晚年。他最初從張南本學畫,“技進,益縱逸不守繩墨,氣韻思致過南本遠甚”。石恪繪畫的表現手法,在五代北宋畫壇中獨樹一幟。人物詭形殊狀,唯麵部和手足用畫法,衣紋皆粗筆成之,可說是減筆畫的始祖。他作畫的特點是筆墨縱逸,不專規矩,務求新奇,並且“多為古僻人物,詭形殊狀,以蔑辱豪右,西州人患之”。因此,他的畫受到後人很高的評價,說他所“畫鬼奇怪,筆畫勁利,前無古人,後無作者”。

孫知微是北宋前期彭山人。他創作道釋尊像,多住在山觀村院,不茹葷飲酒,“精心率意,虛神靜思”,要很長時間才能完成。他善於學習前人的創作經驗,並在自己的繪畫創作中加以發揮,因而用筆放逸,不蹈襲前人筆墨畦畛,在蜀中寺觀中留下了許多壁畫。文同稱他的畫是“卓哉青城筆,妙絕冠天下”,“吾恐千載後,是終無繼者”。在他死後一百多年,範成大到四川做官,還在灌縣的伏龍觀、青城山丈人觀看見他作的壁畫,並大加讚賞。

高文進是宋太宗時京師畫院祗侯、待詔。他的祖父高道興是五代前蜀的內圖畫庫使,工佛道雜畫,父親高從遇,是五代後蜀的翰林待詔,著名的釋道人物畫家。高文進繼承家學,作畫釋道人物。他的兒子高懷節、高懷寶,也是京師畫院待詔,一家四代,均以畫藝顯名。高文進畫釋道人物,“筆力快健,施色鮮潤”。曾先後為京師相國寺、玉清昭應宮等寺廟作壁畫,深受太宗讚識,名重一時。他的筆法被譽為“翰林畫工之宗”,當時京師佛宮道觀壁畫,多為文進所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