錢引述論

錢引產生的過程

自北宋天聖二年(1024)成都的益州交子務發行官交子後,我國就成為世界上最早發行法定紙幣的國家。官交子是按二年一界,每界發行 1256340貫,準備本錢36萬貫,到期用鐵錢或新交子收兌的辦法發行的。這種分界、限額、準備本錢、新舊相因的發行管理辦法,一直保證了官交子幣值的穩定,發行十分成功。但到北宋徽宗崇寧、大觀年間,統治集團為滿足日益增多的財政和軍需的需要,不遵守發行限額,不準備本錢,濫發交子,造成交子貶值,難於繼續流通。大觀元年(1107)乃改四川交子務為錢引務,籌備改交子為錢引,廢交子不用,發行新的錢引紙幣。

交子之名,源於民間。最早由商人發行的稱私交子,其後由官府發行的就稱為官交子。把它作為兌換紙幣的代稱,隻是一種習慣性的稱呼,其含義本來就不夠準確。所以,至今人們對宋代最早的紙幣取名交子,還難於理解其確切用意。引在宋代是官府頒發的有價證券的代稱,例如茶引代表茶葉、鹽引代表食鹽。商人在京師或沿邊入納一定數量的糧草或現錢,就能換取一定數量的茶引或鹽引,到產地領取一定數量的茶葉或食鹽販運出售,獲取現錢。以此類推,把宋代兌換紙幣稱為錢引,遠比稱為交子更為確切。當交子信用價值喪失殆盡,不能繼續流通,宋朝在四川發行新紙幣時,改交子為錢引,不失為在民眾心中樹立新紙幣信用價值的高明把戲。它的目的在於使人們相信,像茶引、鹽引能向官府兌換茶葉和食鹽一樣,錢引也一定能向官府兌換現錢,其價值是有保證的。

然而宋朝改交子為錢引是在濫發交子,造成交子無法流通,不能繼續發交子搜刮民財的局麵下使紙幣能繼續流通的補救辦法,它並不表明宋朝官府從此改弦更張,不再濫發紙幣。事實證明,宋朝在籌備廢交子不用,換發新的錢引紙幣的過程中,仍未放棄濫發紙幣,掠奪財富的勾當。它第一步是大觀元年錢引務發行第43界紙幣時,“仍用舊印行之,使人不疑擾”。也就是說,第42界紙幣仍用“交子”這個名稱,並且還在第42界交子發行量的基礎上增印 540餘萬貫,發行量達到2600餘萬貫。進一步濫發紙幣,加劇交子的嚴重貶值,由是引法大壞,及更界年,隻用新交子一當舊交子四進行收兌,造成一片混亂。接著乃於大觀元年夏,正式宣布“改交子為錢引(四月甲子),舊交子皆毋得兌換現錢”。但對新發的第43界交子能否兌換現錢則避而不言。這個政策一出籠,持有第41、第42界舊交子的人,隻得死死抱住錢引務發行的第43界交子這根救命稻草,以為將舊交子換成第43界新交子還能挽回一些損失。於是,在大觀二年,“陝西、河東皆以舊錢引(即第41、42界交子)入成都換易,故四川有壅遏之弊,河、陝有道途之艱,豪家因得以損直斂取。乃詔永興軍更置務納換陝西、河東引。仍遣文臣二人監之”,辦理用第43界交子換易河東、陝西第41、42界交子事宜。由於宋朝在“大觀中不蓄本錢,增造無藝”,並公開宣布舊交子不得兌換現錢,所以,盡管官府用以新換舊的欺騙手法來試圖維持交子流通,但卻無法遏止交子貶值趨勢繼續惡性發展。大觀二年八月,知威州張持說:“本路引直一千者,今僅直十之一”。其後,連第43界新交子,亦隻“一緡當錢十數”,如同廢紙,自然無法行使和流通了。第二步是在包括第43界在內的全部交子都貶值成廢紙之後,才在大觀三年發行第44界紙幣時,正式將交子更名錢引,發行新的錢引紙幣。同時宣布“錢引四十一界至四十三界毋收易,自後止如天聖額書放,銅錢地內勿用”。這時,第41界至43界交子本來已經貶值成為廢紙,毫無價值,宣布不再收易,對於持有交子的民眾,包括那些“損值斂取”、收購舊交子的“豪家”,都隻不過是承認倒黴的既成事實,不再增加新的損失,自然不會引起新的強烈反抗。而承諾“自後止如天聖額書放,銅錢地內勿用”,又給新的紙幣打了一劑強心針,使人們對錢引的信用價值寄予一定的希望,並以此緩和民眾對舊交子貶值所受損失而引起的不滿情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