範仲淹的憂與樂
“先天下之憂而憂,後天下之樂而樂”,是北宋政治家、改革家範仲淹的不朽格言。他畢生言行一致的生活實踐,在曆史上寫下了光輝的篇章。
範仲淹(989—1052),字希文蘇州吳縣人。二歲喪父,家境貧寒,在苦難的青少年時代,就鑄成了吃苦耐勞、剛毅頑強、奮發圖強的性格和品質,養成了仇視社會黑暗,同情勞動人民,尚誌氣、重節操的思想感情。1010年他二十一歲時,才得到了讀書的機會。為了實現他的理想,他勤奮用功,廢寢忘食。經過五年的努力,在1015年考取進士,進入了仕途。
不畏上不信邪 隻為民隻為國
範仲淹當官的目的是為國排難,為民解憂。因此,他進入仕途就成了我國封建社會少有的不畏上不信邪,十分關心民間疾苦和國家利益的官員。
當他初任廣德軍(安徽廣德縣)司理參軍時,處理案件堅持正義,就常常同太守爭論不休,引起頂頭上司的盛怒。但往複辯論,總不屈服。1030年仁宗皇帝在陝西購買木材修建宮觀,他在河中府(山西永濟縣)上書朝廷,毫不客氣告誡皇帝老爺修宮觀是“破民產,非所以顧人心,合天意也”。要他們趕快停止。甚至皇帝母子之間有損於國家利益的私事,他也要過問批評。
對於民間疾苦,他卻十分關心。他在管理泰州(江蘇泰州)西溪鎮鹽倉期間,看見泰、通(江蘇南通)、海(江蘇連雲港市)三州濱海地區,每年海潮為患,淹沒田土,鹵水充斥,不能耕種,就建議朝廷築海堤衛民田。朝廷同意了他的建議,任命他為興化縣令,總領築堤工程,修海堤數百餘裏,使三州人民世享其利。1033年範仲淹調任朝廷右司諫,江淮京東遭受旱災和蝗災,他請遣使巡視救濟,未得答複,就憤然質問:“宮掖中半日不食當何如?今數路(北宋仁宗時分全國為十八路,每路略小於現在一省的區域。——引者注)艱食,安可置而不恤!”他安撫江淮,所到之處開倉救濟,減免賦役,救活了不少人命。他還把饑民吃的草根樹皮進呈皇帝,要他轉給六宮貴戚,看看老百姓吃的什麼,收斂一下享樂無度、奢侈無窮的行為。1034年,他任蘇州知州,蘇州地區經常被太湖溢水所淹,民田不得耕種,他招募民夫,興修水利,開浚五河,引太湖之水入海,解除水患,為蘇州地區的農業發展作出了有益的貢獻。
範仲淹為了救國濟世,總是以天下為己任,置生死於度外。早在1026年他母喪去官,被晏殊聘請到應天府(河南商丘)辦府學,就在教書的過程中憤慨激昂批評朝政,培養了一批憂國憂民的士大夫。1035年他調回朝廷判國子監,更不怕別人指責超越職權,高放言論,批評朝政得失。他這種正直不阿,疾惡如仇,不趨炎附勢,不攀緣權貴,以國家利益為重的性格,引起了那些昏庸無能、營私舞弊的達官貴人的不滿,招惹了不少政敵。於是宰相呂夷簡便命他為開封知府,想使他被京城繁忙的公務纏住,無暇他議。同時,希望他出現過失,就罷官撤職。但是,範仲淹“決事如神,京邑肅然稱治”。有一次,宦官仗勢作威,傾動中外。他冒著生命危險,列其罪狀,報請皇帝懲治。上告文書剛送出,他就燒掉家中言兵的書籍,並對兒子說:我上書斥君側小人,不勝必死。我死後你們不要當官,隻在我墳前教書為業。幸運得很,為非作歹的宦官受到應有的懲罰。京城民謠說:“朝廷無憂有範君,京師無事有希文。”反對派的詭計破產了。
範仲淹任開封知府期間敢於批評朝政。他在向皇帝進呈的《百官圖》中,指責呂夷簡偏袒營私。呂夷簡則給他加上“薦引朋黨、離間君臣”,危害皇帝最高權力的罪名,範仲淹反被貶謫地方。
出生入死保衛邊疆
1038年,我國境內西夏地方政權首領元昊準備發動對北宋的軍事進攻。消息傳來,朝中文武大臣,聚首相顧,一籌莫展;陝西邊臣,庸碌無能,膽戰心驚。1040年元昊進攻延州(陝西延安)大敗宋軍,陝西震恐。範仲淹為了保國家衛人民,又出任龍圖閣直學士,與韓琦並為陝西經略安撫副使(後升為安撫使),負責西北邊境的防禦戰爭。整整三年,不辭勞苦,出生入死,戰鬥在保衛西北邊境的最前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