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修(民國)銅梁縣誌》手稿簡介(1 / 3)

《新修(民國)銅梁縣誌》手稿簡介

(一)

1988年6月,我受銅梁縣誌編纂委員會邀請,回縣討論縣誌編寫提綱,得睹郭朗溪先生於1949年主編的《新修銅梁縣誌》手稿,匆忙瀏覽一二,甚覺珍貴,但因時間倉促,未能全讀,心存歉然之感。於是,在1989年底,又在大足縣副縣長郭相穎同誌處借得一部複印本,利用春節假日粗讀一遍,始釋積年之憾。

但是,讀完之後,舊憾雖釋,又因珍貴而產生一種新的心理上的不安。

一是銅梁縣誌編纂者不多,存世者更少,而郭氏新修銅梁縣誌又鮮為人知。據商務印書館出版之地方誌綜錄內引銅梁縣誌共四種:一為明隆慶六年(1572)高啟愚纂修;二為清乾隆十六年 (1751)周澄纂修;三為清道光十二年(1832)徐瀛、白玉楷纂修,四為清光緒元年(1875)韓清桂、邵坤、陳昌等纂修。此外,尚有清光緒三十一年(1905)夏雲程所修《銅梁縣鄉土誌》3卷,民國三十三年(1944)張佐周編《銅梁縣地理誌》8篇。這6種銅梁縣誌,據《四川省地方誌聯合目錄》記載,在今四川省、市、地、縣公共圖書館係統、大專院校、科研單位、檔案館、博物館係統共收存4種。其一是省圖存有清徐瀛、白玉楷等修光緒十二年刻本《銅梁縣誌》8卷的膠卷;其二是省圖、重圖,北碚、瀘州、萬縣市、川大、郫縣等圖書館存有韓清桂等修光緒元年刻本《銅梁縣誌》16卷;其三是省圖存有清夏雲程修光緒三十一年抄本《銅梁縣鄉土誌》3卷的膠卷;其四是重圖、北碚、達縣、重博、西師、省社科院存有張佐周編民國三十三年排印本《銅梁縣地理誌》8篇。明隆慶《銅梁縣誌》,清乾隆《銅梁縣誌》在四川省內均無保存,固亦少人見及者。這現存的4種銅梁縣誌,一為鄉土誌,一為地理誌,並非完整的縣誌;兩種為刻(排)本,兩種為膠卷;能方便使用者僅縣誌和地理誌各一部而已。而郭氏《新修銅梁縣誌》手稿這部完整的縣誌,沒有付印,沒有任河文獻著錄,少有圖書館保存,鮮為人知,它的學術價值、社會價值埋藏40年無人發現,而未加以利用,發揮它應有的作用,實為文獻事業特別是方誌事業的一大損失。

二是郭朗溪先生等是在克服了許多困難,完成《新修銅梁縣誌》手稿的。據郭朗溪先生在《新修銅梁縣誌·序言》中說:入民國後兩次籌款興修縣誌,均款耗而誌未成。民國三十五年縣參議會以縣誌關係一邑文獻,不可聽其年久失修,推朗溪董其事。一經著手,乃知有不易克服之困難四端:第一,文名素著者大都年老力衰,隻能稿成後潤色修飾;第二,縣鄉人士對纂修縣誌感興趣者少,托為采訪多半置之不理,久無回音;第三,縣署舊日卷宗均於民國二年張海雲入城時付之一炬,入民國後之檔卷又不為當局重視,隨便擱置,極難清查;第四,所得縣誌編印經費,共穀300餘市石,因之朗溪未受分文薪資,定聘編輯人員,亦僅視中學教員薪水以為報酬;至於鄉鎮采訪則純屬義務,紙張筆墨之資都未議及,以至成功匪易,完成愆期,幸賴少數熱心人士囊助,得於1949年勉強完成。於此可見,《新修銅梁縣誌》是郭朗溪等已故先輩在沒有或很少報酬的情況下曆盡艱辛完成的。其精神令人感動,若任其長期湮沒無聞,日久失傳,發揮其應有效能,則失前人修誌初衷,而使今人不安。

三是郭氏《新修銅梁縣誌》是一部少見的完整地記載民國時期的縣誌。該誌實繼光緒元年韓桂清《銅梁縣誌》而作,書中記載之事,截至1949年年底銅梁解放,人民政府成立時止。在《四川省地方誌聯合目錄》所載四川各地館藏民國時期295種地方誌中,其下限年代最晚者,有民國三十七年排印本《續修筠連縣誌》7卷,民國三十七年稿本《丹棱縣誌雜稿》17卷,1949年排印本《資陽縣誌稿》(建置、方域、廟壇、食貨)4卷,1949年石印本《瀘縣鄉土誌》2卷。嚴格地說,在四川省內真正完整地記載民國時期的縣誌僅郭氏《新修銅梁縣誌》一種,這在全國屬罕見,如此珍本,無人所知,不能不令人感到可惜。

四是郭氏《新修銅梁縣誌》,不僅對曆代銅梁縣誌補缺糾誤不少,而其修誌宗旨亦與舊誌有所不同。正如郭氏在《引言》中所指出:“方誌之作用,今昔微有不同,昔以為曆史刪要為著述大業,故必文字高深,追蹤《史》、《漢》,今則除曆史外,尚有供建設參考,教科取材,旅行指導等多種用途,故文字易解不貴高深……竊願追昔而從今。”因此,郭誌的存史資政價值益多。它雖屬一縣之誌,記載範圍有限,然於民國時期記載尤詳,窺其一斑而見全豹,對研究民國時期社會曆史,補益匪淺。這部重要文獻,未為史學工作者所知,實為研究四川曆史的—大損失。

由於以上四個方麵的原因,促使我不揣冒昧,掛一漏萬,對郭誌略為介紹,使這部縣誌手稿為人所知,引起有關方麵的重視,發揮它應有的作用,為我國的社會主義精神文明建設和物質文明建設服務,以遂郭朗溪等先生當時艱難條件下修誌之願。

(二)

《新修銅梁縣誌》手稿共11卷,30餘萬字,茲將各卷內容簡介如下:

第1卷。一、位置疆域:按經緯度、方向、道裏記載民國時期銅梁縣位置、麵積、鄉鎮數目並附圖。二、建置:記唐宋至民國時期銅梁縣的建置沿革,城池、衙署、壇廟、津梁的建置時代、地址及其演變。三、鄉鎮概況:記明代至民國時期鄉鎮的設置、變遷及民國三十七年全縣鄉、鎮、保數,男女人口數。四、紀事:記唐至1949年12月20日銅梁縣人民政府成立時止之重大及有意義的事件。

第2卷。一、山嶽:記縣內山脈並附縣城內外諸山一覽表。二、地質:記縣境地形、地層、地質等情況。三、土壤:記縣內植成土、幼年土、水成土的分布,並附各鄉鎮土壤色澤表。四、河渠:記涪江所經大小安溪諸水及其境內的旁支細流,並附河流一覽表。五、氣候:記境內溫度、風、雨、雲、霧、霜、雪、冰等情況,並附民國37年每月溫度雨量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