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6.怎樣彈好《月光》
《月光》是法國印象派大師德彪西作品《貝加莫組曲》中的第三首,作於1890年,靈感源於象征主義詩人魏爾倫的同名詩篇,原詩描繪了幾個已故舞人在月光下跳著魔鬼般的舞蹈。不過,德彪西在《月光》中著重於描繪月光的美麗與神秘,描繪了月夜的幽靜,仿佛是一幅精美的印象派繪畫,為人們展示著光與色交織而成的聽覺盛宴,深受人們的喜愛。
德彪西的作品多自然景物為題材,多數描繪的是大海、雲霧、月色和一些夢幻般的幻想。彈奏這首樂曲除了要有嫻熟的技巧,還要有豐富的想象力,演奏出印象派樂曲的朦朧、虛幻、飄逸的風格。樂曲分為三段式(A+B+A),第一段(A)是空靈、幽靜的樂段,有一種“寒沙蒙薄霧,落月去清波”的意境。彈奏時要求觸鍵柔和,不能敲擊,手指要放平些,靠近琴鍵的根部用“撫摸”的感覺觸鍵,音量控製好,不要太大太噪。這一段明淨的和聲和豐富的織體,表現出清冷月光瀉下一片銀輝的意境。樂段裏有許多由和弦構成的悠長樂句,如同微微蕩漾的水麵上閃著月光的餘輝。左手平行八度構成的低音緩慢向上進行,要彈得深沉而靜謐,與右手的和弦相呼應出一種縹緲和神秘。踏板的使用也很關鍵,根據低音的變化而相應地變換踏板,才能讓上方不斷流動的和弦與低音有著良好的呼應。第二段(B)是一個抒情、充滿詩意、稍顯活潑的樂段。上方旋律抒情地歌詠,下方聲部則采用分解和弦陪襯,如同大海彈撥著一架巨大的豎琴發出的悠悠之聲。彈奏時,右手的旋律從容、優美、具有歌唱性,伴奏琶音稍弱一些,要彈得既連貫、均勻,又不乏朦朧感。第三段(A)再現段的16分音符少用一些踏板,盡量用手指清晰而優美地連接好,讓手指也起到“調色板”的作用。結束前的七小節,上行的琶音表現了水浪聲逐漸在迷夢般的月色中消逝……
德彪西被著名文學家羅曼·羅蘭稱為“偉大的夢境畫家”,他的音樂如夢幻般閃爍著光與色彩。《月光》豐富的和聲變化,朦朧、飄忽的音樂形象,優美動人的意境,極易引起人們的視覺聯想,為世人留下一幅美麗的風景畫——《月光·印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