再回頭看,確實是一種幸福。能夠嚐試一些不同與改變,總是幸福的,不管它在其他意義上是不是成功,在我這裏,算是吧。

除了《Michael Meets Mozart》,這篇文也是伴著許多歌曲寫下來的,尤其是鋼琴曲與弦樂曲,在每一章的標題後我都附了一首歌或曲,絕大多數是曲。這首附的歌或曲,基本就是我寫該章節的背景音樂,文中的一些靈感也來自於這些音樂的旋律中。

這些音樂非常美,打個比方的話,就像數學那樣美。

盡管硬生生地這樣直接講十分矯情,但是音樂與數學,二者確實同樣震徹心靈。

音樂終究是不可以被文字替代的,文中的所有描寫都不如音樂本身那樣美。雖然我的水平低下要對此負不可推卸的責任,但是據我看到的一些古典樂評論家寫的文章而言:聽,仍然是最重要的。

如果有人因為這篇文去聽了一些美好的音樂,我會覺得十分榮幸。

還有,關於古典樂的背景,人物的職業特點,也充滿了作者主觀的想象與偏愛,有些地方並不符合古典樂背景的現實。同時,關於古典樂知識,作者水平也非常低下,如有錯誤,還望不吝指出。

這篇文主要不是講狹義的愛情的。

它確實建立在幾段感情上,但並不都是愛情。

我對精神的成長、對熱忱、對自我、對與他人的不同、對人與人間的關係、對了解一些未知,對太多東西的興趣都遠超過狹義的愛情。我更願意說:這篇文在講“熱望”。

熱望,這個詞多麼好啊,像是從心裏湧出來的,還帶著胸腔的溫度。

熱烈地渴望著什麼,去追尋什麼,有時候走了彎路,有時候搞錯了,弄丟了,最後再去找回來——找的時候肯定是狼狽的,沒有內心與外表雙雙優雅萬分、不緊不慢的熱烈——有時候能找回來,有時候找不回來。

我非常喜歡這個過程。

寫到九萬字時,這篇文離完結還尚有距離,但應該不會太遠了。

如果你看到最後,我可以告訴你一個秘密:寫這篇前言是因為我太想寫後記了,但是文沒有完結,客觀條件不允許我寫後記,我隻好寫一篇前言了。

最後,寫在正文前:

願每個靈魂都有歸處,敬所有生生不息的熱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