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子的身份是周王朝的史官,他留下的五千字《道德經》對後世產生了深遠影響,他的大智慧至今仍滲透在我們的日常生活中。一個史官為什麼會寫下一部哲學著作?到底是什麼原因促使他蛻變成為一個偉大的思想家?他的思想有什麼奧妙,又給後人帶來了什麼影響呢?
毛領袖在1964年寫了一首詞《賀新郎·讀史》,就是讀完曆史有感慨,寫了這麼一首詞。這個詞寫得非常好。
人猿相揖別。隻幾個石頭磨過,小兒時節。銅鐵爐中翻火焰,為問何時猜得?不過幾千寒熱。人世難逢開口笑,上疆場彼此彎弓月。流遍了,郊原血。
這是上闕。可以說對人類曆史,他做了一個非常大的概括。下闕就開始寫到他對曆史的看法,對現有的曆史記錄,以及現有的結論,他都表示了他自己的不同的觀點,一篇讀罷頭飛雪,但記得斑斑點點,幾行陳跡。
“一篇讀罷頭飛雪”,讀這樣的句子,你馬上就能想到老子。前麵講過老子之所以稱之為老子,有一個傳說,他一生下來就是白頭發、白眉毛、白胡子,這是一個很有寓意的傳說。老子為什麼一生下來就頭發花白?因為他是史官,他也同樣“一篇讀罷頭飛雪”,我們的曆史太悠久了,而且我們的曆史中苦難太多了。要讀罷那麼漫長的曆史,要經受那麼多苦難,要經受那麼多煎熬,我們怎麼能夠不把我們的頭發讀白了呢?怎麼能夠不把我們一頭青絲變成風霜呢?
五帝三皇神聖事,騙了無涯過客。
這就可以看出來毛領袖在讀史的時候,那樣的一種精神。五帝三皇是我們文化傳統裏麵非常神聖的人物,他們的事跡也是非常神聖的。但是五帝三皇真的像曆史傳說中,那麼樣的負有盛名嗎?那麼樣的美好嗎?“騙了無涯過客”,有多少人被騙啊!
有多少風流人物?盜蹠莊蹻流譽後,更陳王奮起揮黃鉞。
盜蹠、莊蹻可都是曆史中的大盜,是名聲很壞的人物。三皇五帝是神聖之士,而盜蹠莊蹻是犯上作亂之士,可是毛領袖說他們“流譽後”,在曆史上反而能留下很多的美譽,很多的稱讚。而且還有陳王,陳勝振臂一呼,應者雲集,揭竿而起,吹響了秦王朝的喪鍾。
歌未竟,東方白。
這當然是毛領袖很自信的話了,雄雞歌未盡,東方已既白,新中國成立了。
我講老子,為什麼要把毛領袖的詞放在前麵?第一、培根曾經說過,讀史使人明智。那也就是說,讀史會使人少了一份熱情而多了幾分冷靜。少詩意而多了幾分理智。少了一份幻想而多了幾分現實。少了一份天真而多了幾分心機。少了一份童心而多了幾分老滑,或者更直接地說,讀史使人衰老,使人世故?老子作為史官,他整天關在陰冷的屋子裏讀這些東西,能不“一篇讀罷頭飛白”難怪他“生而發白”。第二、他在周王朝的檔案館裏麵,讀著那樣的曆史的時候,他也會像毛領袖一樣,讀出懷疑、讀出叛逆,讀出對現有曆史結論的否定。
班固在《漢書·藝文誌》上,講到了道德家的前世今生,他說。
道家者流,蓋出於史官,曆記成敗存亡禍福古今之道,然後知秉要執本,清虛以自守,卑弱以自持,此君人南麵之術也。
道家流派出於史官。在全世界所有的民族裏麵,中華民族是人類曆史上最早重視自己曆史的一個民族。古代的帝王都有史官,而且還不是一個,左邊一個右邊一個。左史記言,右史記事。帝王說了什麼話,頒布了什麼政令,推行了什麼政策,左史記下來。帝王做了什麼事,發動了什麼行為,這些右史記下來。為什麼我們如此重視自己的曆史?其中有一個很重要的功能,就是對帝王形成約束。如果沒有史官,帝王可能胡作非為,有了史官,他就不大敢胡作非為,因為要被史官記錄下去。我們文化很擔心一個人死後遺臭萬年,所以史官構成了對王權的約束。
中國古代史官文化是非常發達的,而老子恰恰是史官,史官記錄的是什麼?
曆記成敗存亡禍福古今之道……
我們的曆史上,有那麼多成與敗、存與亡、禍與福,史家所記的都是這些東西。而且我們還要注意到,這幾個詞都是反義詞,成與敗,存與亡,禍與福都是反義詞,所以道家也是一個特別講究變化的學派。道家不拘泥、不僵化,道家看問題比較靈活,講究辯證。為什麼?因為在曆史的漫長過程裏邊,老子發現了,變化是絕對的,成可以變成敗,存可以成為亡,禍可以變成福。所以老子有一句名言,“禍福相依”。這個結論來源於曆史給他的啟發。
在讀了這麼多曆史上的成敗、存亡,禍福之後,讀了那麼多的種種變化、命運演變之後,最終老子發現,偉人也好,做事也好,應該秉要執本,清虛以自守,卑弱以自持。
“秉”是拿著的意思,“執”就是手持的意思,“要”和“本”是關鍵的東西。細節不重要,重要的是一個事物根本的東西。這個根本的東西是什麼呢?就是“清虛”和“卑弱”,守住自己的清虛,這不是一種張揚的力量,而是一種內在的、收斂的力量。我們現在講到韜光養晦,韜光養晦也是道家的智慧。“卑弱以自持”,不要把自己弄得非常傲慢,因為老子知道任何一個事物,到它強盛的時候,它就開始轉向了衰敗。
莊子曾經引用過惠子的一句話。
物方生方死,日方中方睨。(《莊子·天下》。
就是說世間萬物,當它開始出生的時候,就一步一步開始走向死亡。太陽走到了最高處的時候,接下來就開始偏西下行了。所以保持生機、拒絕衰敗,最好的辦法不是強盛,恰恰是謙虛和卑弱。
在這樣的觀念下,我們看到中國最大的數不是十,而是九。十就完滿了。但是在道家看來,一旦完滿就會走向它的反麵,就要走下坡路了。所以我們在《周易》裏邊看到,最大的是九,而不是十。這種思想就是老子代表的道家思想,這種思想的來源,是出自於對於曆史的領悟。
身為周王朝的史官,老子從曆史的興亡、成敗、禍福中,讀出了世間萬物的普遍規律,並形成了他的辯證思維與哲學思想。而同時,也讀出了對曆史的反思,對那個時代、社會的否定與政治的反叛。
老子這樣的史官,在曆史中,他看到的是什麼呢?在洛陽周王朝的檔案館裏麵,他看到的是什麼?當然是王朝的大事記,但同時也是中國的“相砍書”,今天你砍我一刀,明天我砍你一刀,是你死我活的興與亡,是起此彼伏的盛與衰,是陰謀與權變,是殺戮與殘忍,是眼淚與獰笑,是爾虞和我詐。老子就在這樣的曆史裏邊,他讀出了懷疑,讀出了騙局,從而他就讀出了反叛。
毛領袖在那首詞裏邊講到了“五帝三皇神聖事,騙了無涯過客”,有很多人糊裏糊塗,盡信書,但是這些騙不了老子,老子從中看到的,更多的是悲觀的東西,是負麵的東西。他在讀史的時候,他從懷疑那些神聖的知識,到否定既成的曆史結論,到否定人類漫長時期裏麵所形成的文化價值觀念。他一下子就從一個史官,變成了一個偉大的思想家。這樣的一個蛻變,從什麼地方開始的呢?從反叛開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