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十八章(2 / 2)

代表人物:諸葛亮

諸葛亮幼小孤零,靠從父諸葛玄挈攜長大。諸葛玄曾任袁術所署豫章太守,攜帶諸葛亮兄弟隨身教養,後來諸葛玄辭去了太守職務,到荊州作劉表的幕客,不久,死於荊州,諸葛亮從此失去憑依,到南陽隱居。

漢末天下大亂,群雄割據,世事擾攘,前途難卜。諸葛亮以布衣之身,“躬耕南陽”,但是懷有遠大的抱負和雄心。他自比於管仲,以管仲輔佐齊桓公成就霸業自許;他自比樂毅,以樂毅的軍事才能自期。他身在隆中,胸懷天下,不斷研究世事,終於對當時的天下有了清楚的認識。

東漢末年,軍閥混戰。董卓亂後,群雄並起,袁術稱霸,袁紹、公孫瓚、曹操、袁術逐鹿中原。劉備由於出身貧寒,缺乏根基和憑借,與袁紹、曹操、孫策相比,要弱小得多。所以劉備早年的奮鬥屢遭挫折,隻好四處投靠別人。建安六年(201),曹操打敗袁紹後,率軍進擊劉備,劉備逃到荊州,寄寓在劉表那裏。由於前途未卜,左右失據,劉備急需有智之土的指點和幫助。建安十二年(207)在“水鏡先生”司馬徽和謀士徐庶的一致推薦下,劉備三顧茅廬,向諸葛亮請教如何在亂世稱雄、崛起一方的計策。諸葛亮感於劉備的知遇之恩,遂托身於他,竭智效力,將自己平時對天下大勢的分析、思考,以及亂世逐鹿中原的謀略展示給劉備,這就是曆史上著名的“隆中對策”。

諸葛亮在明辨當時大勢的前提下,量身訂做,為劉備提出了兼弱攻昧的外交謀略。

諸葛亮仔細地分析了曆史的發展走向。認為自從董卓專權亂政以來,各地英雄豪傑紛紛湧現,乘機割據,勢力跨州連郡的人不可勝數。最大的兩個割據集團分別是曹操和袁紹。曹操家世、聲望都很低微,而且兵力薄弱,但是曹操利用時機。依靠謀略,終於以弱勝強,官渡之戰一舉擊敗袁紹。如今曹操統帥百萬大軍,又挾天子以令諸侯,在政治、軍事、外交、地理等方麵處於絕對優勢,確實無法和他相爭。

孫權占據江東,經過父子三代人的經營,又有長江天險屏障,而且百姓歸順,大批賢能之士為他效勞,所以隻能和他結盟而不可以打他的主意。

荊州北臨漢水、沔水,可以便利地直通海上,東邊連接東吳,西邊可通巴蜀,是兵家必爭的戰略重地。而劉表卻懦弱無謀,不懂軍事,雖有地方千裏、兵甲十多萬,卻沒有能力守住。這是上天有意提供給的,應有攻取的打算。

益州有險關要塞,而且沃野千裏,可謂天府之國,漢高祖正是憑借這裏的條件成就了帝業。占據這裏的益州牧劉璋昏庸無能,提供了爭奪的良機。

張魯占據著北部的漢中地區,雖然人口眾多,地方富足,但卻不知道珍惜和愛護,所以有才能的人都渴望能有英明的君主來統治。

如果能同時占據荊州和益州,守住險關要塞,西邊與各部落和好,南邊安撫夷、越民族,對外與孫權結盟,對內精心治理。一旦天下形勢發生變化,可派一員得力大將率荊州的軍隊向南陽、洛陽一帶進軍:主力人馬出兵秦川,在戰略上形成東西並舉、左右呼應之勢,這樣,不但霸業可以成就,漢朝也可以複興了。

根據當時的形勢,諸葛亮為劉備量身訂做了這條兼弱攻昧的謀略。首先對天下形勢進行全麵而準確的觀察分析,對各種政治勢力的現狀及其組合分化的趨勢做出正確的估計,製定出積極穩妥的戰略方針和具體的行動方案,然後根據情況的發展變化與政治上的需要,相機削弱、兼並或攻取弱小的、腐敗沒落的勢力,從而實現自己的戰略目的,變不利為有利,從弱小者變為強大者。

後來三國的曆史發展證明,諸葛亮為劉備設計的爭奪天下的總策略,即聯孫抗曹、奪取荊州、益州作為基地,以等待局勢的變化,出兵奪取中原,完全合乎客觀形勢的演變,非常正確。由於這條戰略得以實施,終於使劉備三分天下有其一,形成了三國鼎立的局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