俞伯牙,姓俞,名瑞,字伯牙,楚國郢都人(即今湖廣荊州府之地),春秋時期的音樂家,既是彈琴能手,又是作曲家,故被人尊為“琴仙”。
《荀子·勸學篇》中曾講“伯牙鼓琴而六馬仰科”,可見他彈琴技術之高超。《呂氏春秋·本味篇》記有伯牙鼓琴遇知音,鍾子期領會琴曲誌在高山、流水的故事。現在的琴曲《高山》、《流水》和《水仙操》傳說中都是俞伯牙的作品。
有一年的中秋夜,俞伯牙在船上彈琴,突然,他看到一個人在岸邊靜靜地站著。他吃了一驚,手下一用力,琴弦被撥斷了一根。
這時,岸邊的人喊道:“先生,您不要疑心,我叫鍾子期,是個打柴的,聽到您絕妙的琴聲,就不由得站在這裏聽了起來。”
俞伯牙想:打柴的怎麼會聽懂我的琴呢?於是問道:“你既然懂琴聲,那你說我剛彈的是什麼曲子?”
鍾子期回答說:“您彈的是孔子讚歎弟子顏回的曲譜,隻可惜,您彈到第四句的時候,琴弦斷了。”
鍾子期的回答令俞伯牙大吃一驚,忙邀請他上船來細談。接著俞伯牙又彈了幾曲,請鍾子期辨識其中之意。
當他彈奏的琴聲雄壯高亢的時候,鍾子期說:“這琴聲,表達了高山的雄偉氣勢。”當琴聲變得清新流暢時,鍾子期說:“這琴聲,表達的是無盡的流水。”.
俞伯牙聽了激動地說:“真沒想到,在這裏能遇到你這位尋覓已久的知音!來,一起喝酒!”後來,他們約定第二年中秋再到這裏相會。
第二年中秋,俞伯牙如約來到了這裏,可他等了很長時間都沒見鍾子期來赴約。
當俞伯牙聽到鍾子期患病去世了的消息後,萬分悲痛,歎息道:“子期走了,誰還能聽懂我的琴聲呢?我留著琴還有什麼用!”說完便把琴重重地摔到了地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