簡介 本輯主要論文簡介
周易哲學文化現代化的時代意義
本文闡述了周易哲學文化的主範疇與其當前的國際地位以及改變這種尷尬地位的具體可行性和諸多重要性。
孔子的科學精神與李約瑟難題
李約瑟博士在《中國科學技術史》中對儒家的責難,引發了筆者對儒家思想創始人孔子思想的探索。孔子思想雖然以人文思想見長,但是卻蘊含著科學精神,孔子的科學精神還綿延到後來的儒家。筆者從孔學對科學的貢獻中探究出“李約瑟難題”命題之偽,並提倡效仿孔學之風範以解李約瑟難題。
“使由使知”章句辨義——兼論儒家“善教”思想的基本理路
“民可使由之,不可使知之”是論語中一句廣為人知的名言,然而近代以來的學者對這句話的理解卻是眾說紛紜。理解這一章句的前提是對儒家的政治思想進行一個整體上的解釋和把握,其中的關鍵就是如何理解儒家的“善教”思想。首先,儒家“善教”思想是建立在人性善的基礎上,既承認百姓的人心本善,有通過教育選擇向善的行為的可能,也承認“小人之德草”,民眾需要君子的引領和教化;儒家的“善教”既不是政治權威的道德教化,也不是修身致聖的高調道德理想,而是通過教育引導百姓自覺的實踐日常的生活倫理。對儒家章句的解讀不可斷章取義或片麵擴大意義,從而導致對儒家思想的妖魔化或是過度的拔高,應該正確理解儒學政治思想的現代意義。
孔子“幽讚而達乎數,明數而達乎德”含義之再考釋
本文對《陽明學刊》第一輯《孔子“幽讚而達乎數,明數而達乎德”含義考釋——兼論孔子的易學方法論》一文中把古聖人的教誨理解為易學六法論提出了質疑;通過對“占”、“數”、“卦”、“爻”基本概念的解釋,進一步詮釋了“幽讚而達乎數,明數而達乎德”的含義。
孫子兵學流傳與編注述略
所謂“孫子兵學”,是指圍繞著孫子及其兵法的整理、研究和運用而形成的一種專門學問。它是我國軍事學術史的重要組成部分,也是我國文化思想史的重要組成部分。研究孫子兵學源流問題不但可以使我們了解其發展過程及其廣泛的思想影響,而且也可以使我們更好地以古鑒今,使之為現實社會服務。
論張伯行對朱學的傳承與發展
張伯行是清初理學名臣,其理學在道統上尊崇程朱,又融合王學的若幹因素,將程朱理學的重心由心、性、理、氣等形而上的邏輯思辨轉變為主敬、讀書、踐履、敦倫等形而下的實行工夫與倫理法則,展現了清代理學異於宋明的特殊理路。
阮籍的死亡思想研究
在阮籍複雜而矛盾的思想中,對死亡的恐懼是貫穿始終的。麵對時間無情的流逝與無可奈何的現實,阮籍敏感的心靈充滿了對生命的留戀,死亡的焦慮激活了他超越死亡的渴望。因而,阮籍試圖構架一個理想的世界來實現生命的超越,但是主觀精神上的超越並不能解決肉體消亡的恐懼,其同傳統和社會的對抗所帶來的死亡威脅也激起了更大的恐懼和不安。由此注定,阮籍隻能在歲月不居、人生短促的悲歎中度過彷徨、抑鬱的一生。
從佛道關係的演變看北宋道教理論轉型的實現
北宋道教的理論轉型與佛道關係的演變有內在聯係。北宋時期的佛道關係實現了從激烈的“對抗”到彼此間平等的“對話”與“共存”的重大轉折,而轉折的實現與佛道兩家實力的消長變化、統治者的政策導向以及佛道思想的發展演變有緊密聯係。佛道關係轉折代表了最基本的觀念態度的轉變:“佛道一致”的關係模式因其強調佛道兩教的高低優劣,側重於闡述佛道思想的差異而仍然堅持“對抗”的觀念態度;而“佛道合一”的關係模式則強調佛道思想的融合,側重於闡述佛道思想的共通處,因而突出了強調彼此間平等的“對話”與“共存”的觀念態度。正是由於道教率先突破“對抗”的觀念態度,站在平等對話的基礎上吸收佛教思想,從而實現了理論的轉型。
青岩宗教的現狀調查及現代化省思
青岩地區由於曆史與文化的多元互動,形成了佛教、道教、天主教、基督教等多種宗教混融共生的局麵,在當地的經濟社會與精神生活中有著重要的地位和作用。本文通過對青岩宗教的曆史及現狀調查,力求把握其在現代化進程中的嬗變軌跡,厘清其麵臨的當下生態,反思其現代化詮釋與創造性轉化的關鍵問題。
宗教市場論視野下的宗教歸信原因剖析——對貴州一個鄉村天主教社區的田野研究
關於宗教歸信,舊有的“苦痛+教義”的解釋模式存在缺陷,宗教市場論從“情感依附”視角為宗教歸信提供了全新解釋。通過對貴州一個鄉村天主教社區——草塘的深入田野調查,考察了草塘天主教徒因“情感依附”而歸信的各種情形,用宗教市場論的視角來對我國的宗教歸信問題進行了實證研究。
沿河佛教文化史考
沿河土家族自治縣,位於貴州省東北部,地處黔、渝、湘、鄂四省(市)邊區結合部的烏江中下遊。沿河曆史悠久,遠溯新石器時代晚期,春秋時為巴國的南境,戰國屬楚,一度屬秦,秦屬黔中郡,漢武帝時屬涪陵縣,蜀漢於縣北置漢複縣,北周於縣地置費州,隋於今縣城置務川縣,唐置務州,後改寧夷郡、思州,北部置洪杜縣,元置沿河祐溪長官司。沿河不僅是中原文化傳入貴州的必經之地,也是貴州佛教文化的發源地之一,在整個貴州的佛教文化中占有重要地位。沿河早在東晉就有佛教傳入。據冉氏家譜記載,冉安昌住於沿河官舟常樂山卜龜坪,在那裏興建寺院福常寺,成為貴州曆史最早的寺院之一。進入宋代後,由於思州田氏“素事佛”,宋朝時的佛寺遍布黔東北。清中葉以後,沿河佛教開始衰落。沿河與其他地方一樣,佛教受到儒、道兩家思想及當地民間信仰影響,沿河境內出現了佛神合祀一廟,佛道儒巫並存一山的現象。佛教傳播在沿河民間有其特色:一是自傳自信;二是誦經禮懺,搞超度,消災免難,談生死輪回的佛、巫摻雜。除了佛教外,沿河的道教、地方巫教也滲雜佛教內容,且碑碣石刻、民間傳說、地方史誌以及文物遺存保留了大量的佛教文化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