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8、山
始祖:神農族叔烈山氏。曆史名人:晉文學家山濤;唐僧山康;明將山雲;明臣山青;清僧山止等。
曆史來源:山姓源出:
1、出自薑姓,為烈山(又作列山)氏之後。據《風俗通》上記載說:“山氏,是古代烈山氏的後代”,相傳,炎帝為上古時薑姓部族的首領,是少典娶有蟜氏女而生,原居於薑水流域,後向東發展到中原地區。炎帝出生於烈山,故號烈山氏。他的後代有的就用“山”作為姓氏。望族出於河內。
2、源於以官為姓氏。據《名賢氏族言行類稿》載,周代有山務之官,掌管山林,後代以官為氏。周代掌管山林開發管理的官員叫山師,也有稱山虞的。有人世襲山師,子孫便姓山,稱為山氏。
3、出自以祖名為氏。春秋時楚國有個高官叫叔山冉,他的後代以他名字中的“叔山”的山字為姓,世代相傳。
4、出自他族改姓。據《魏書·官氏誌》的記載,古代有複姓吐難氏,北魏時改為山氏。
5、出自回族中有山姓。回族中的山姓,早期見於元朝官員山僧(晉寧路總管),其先祖為康裏人,顯然是人關後才使用的山姓。現今山姓回族主要分布在河南、寧夏。
得姓始祖:烈山、叔山冉。山氏的姓源久遠,至少也有3000年的曆史,且來源不一。根據《風俗通》上記載說,山氏,是古代烈山氏的後代,望族出於河內,此支山姓奉烈山為山姓的得姓始祖。又春秋時楚國有個高官叫叔山冉,他的後代以他名字中的“山”字為姓,世代相傳。叔山冉的後代中也有以“冉”為姓的,所以叔山姓和冉姓,有同一個始祖。此支山姓恭叔山冉為山姓的得姓始祖。
遷徙分布:山東省:朝城山氏。“朝城山氏”,自宋朝中葉自河南遷居山東朝城(今山東省莘縣董杜莊鎮山堂),奉元朝大德三年狀元山琮為始祖。族譜記載“吾山氏為古烈山氏之後,一雲周有山務之官,掌山林以官為氏。然迄商周以至漢魏曆二千五百餘年祖宗名字俱無所考。及傳至晉始有吾濤祖、簡祖、遐祖相繼名諸簡冊。濤祖時稱“竹林七賢”之一,裏居河南。厥後閱一千二百餘年而之宋有行章祖、說祖、忄宗祖、褥環祖相繼見於列傳,而裏居世係亦漠然不可考。又曆七百餘年而之元,吾琮祖自河內卜居魯西朝城,二世大青祖因鎮守汶陽複由朝城分居於汶上,今之嘉祥縣山家營一支即後裔也。再曆一百二十年,廼(建字走之)至明朝時琮祖已傳六世,鎮祖卜居於齊東黃縣,由是西係尊琮祖為始祖,而東係尊鎮祖為始祖,各有族譜可據”。(黃縣即龍口市)“吾族冀州一支亦是吏部巨源公之苗裔也。在明朝永樂年間有諱雲者字忠毅,征交趾佩征南將軍印,用兵如神,晉封侯爵。至今有十餘家或相往來。然家譜無存,尚未詳悉世係焉(嘉祥山氏族譜)。臨邑縣有山姓者十餘家,在商河臨邑交界居住書香傳家。(原載黃縣家乘朱筆眉批)蘇州虎丘附近有山家塢住山姓者不少。
奉天省新民縣有山家窩鋪世居山姓五百餘戶。於光緒三十年間,山福全同父貿易行走河南省泌陽縣境,名山趙崗。在同仁堂藥鋪與山道魁相會,又與山莊的山道學常有來往,該莊百餘戶字綱相同就是四支山震祖一支。”(以上載於嘉祥《山氏族譜》)山東聊城市莘縣董杜莊鄉山堂(古稱朝城)、山東濟寧市嘉詳縣馬村鎮山營(近萬人)、山東龍口諸由觀鎮唐格莊村、山東鄆城縣李集鄉山家莊(約500人)(以上四支本係同源,於宋中葉由河南遷到山東朝城即今山東莘縣一帶.尊元朝大德三年狀元山琮為始祖,山琮字秀石,據朝城山氏族譜記載,其父輩兄弟七人、山琮兄弟六人、有五個兒子.子侄輩當時有文爵者八人、武將九人甚為顯赫.但經過元末明初的戰火家道中落.行輩字綱為:‘作福軍長顯相傳本好鬆登朝培元化建統永承宗‘,其中‘作‘字為第二十世。山琮長子山大青為嘉詳山家營始祖,琮祖五世孫山政遷於鄆城縣,其子孫形成今山家莊,後山政的長兄山行的後代有一支也來山家莊居住。琮祖六世孫山鎮遷山東省龍口縣諸由觀鎮,是為龍口山氏始祖)山東臨沂、山東日照、青島市的膠南市泊裏鎮有山家村。河南省新野、洛陽。四川省邛萊市火井鎮山家營村(人口約有八九百人)、山家村;廣元縣蒼溪約1000——2000人(明末清初由河南咯陽遷入字派分為:龍應秀玉思有毓資鳳中萬清永生華之至今已經有21代)成都等地(山姓在四川的很多地方還有分布:四川名山縣、天全縣、瀘定縣、眉山市、都江堰市、溫江區等地)青海省山姓在明朝初期從南京竹絲巷遷入,現分布在湟中縣、貴德縣、西寧市、平安縣、格爾木市、興海縣、共和縣、海北州等地,其中湟中縣分布最廣,人口最多,青海其他地區的山姓人大多從湟中縣分散出去的,也有分散到新疆自治區的。青海湟中縣又有三個山姓分布區,分別為公牙、王關和海地溝,人口約萬人。遼寧、上海科技文獻出版社有本書叫做《上海姓氏尋根》,記錄1997年上海社科院一項研究中提到山氏在上海姓氏中排283位吧,約1600餘人。天津、黑龍江、吉林、江蘇、南京、無錫、鹽城、浙江、杭州、溫州、雲南、昆明、文山、陝西、鹹陽、戶縣。
郡望堂號:渾璞堂‘:晉時山濤,竹林七賢之一。曾在趙國任丞相,入晉後為吏部尚書。他在朝中清廉儉約,剛正無私,選拔人才都是當時俊傑。他曾經諫議‘州郡的武備不能減‘,皇帝稱為‘天下名言‘。王戎稱讚他是‘渾金(渾好似全的意思,渾金是赤金)璞玉(沒有經過雕琢的玉。郡望:河南郡:漢高帝時置郡。在今河南省洛陽市一帶
河內郡:楚漢之際置郡。相當今河南省武陟一帶。
家族名人——
山濤(205─283):字巨源,晉代吏部尚書。為‘竹林七賢‘之一。西晉河內懷縣(今河南武陟西,據河南省武陟縣大虹橋鄉網站資料,大虹橋鄉是山濤出生地,不知詳否)人。早孤,家貧。雖居高官榮貴,卻貞慎儉約,俸祿薪水,散於鄰裏,時人謂為‘璞玉渾金‘。武帝時任尚書之職,凡甄拔人物,各有題目,稱‘山公啟事‘。山濤好老莊學說,與嵇康、阮籍等交遊。將離選職,欲召嵇康代之,嵇康致書與之絕交。年四十,始為郡主簿。早前,山濤見司馬懿與曹爽爭權,乃隱身不問事務。司馬師執政後,欲傾心依附,被舉秀才,除郎中,累遷尚書吏部郎。司馬昭以鍾會作亂於蜀,將西征,任濤為行軍司馬,鎮鄴。昭進爵晉公,濤主張以司馬炎為太子。炎代魏稱帝時,任山濤為大鴻臚,加奉車都尉,進爵新遝伯。出為冀州刺史,甄拔隱屈,搜訪賢才三十餘人。入為侍中,遷吏部尚書、太子少傅、左仆射等。每選用官吏,皆先秉承晉武帝之意旨,且親作評論,時稱《山公啟事》。曾多次以老病辭官,皆不準。後拜司徒,複固辭,乃歸家。有集十卷,亡佚,今有輯本。山氏名人,惟山濤最為有名,名望、地位、學術和事跡莫出其右者。山濤的老姑奶奶(即其父山曜(宛句令)的姑奶奶)山氏夫人為魏粟邑令張先生張汪之妻,山氏夫人的姑娘張春華為司馬懿的正室夫人,後尊為晉宣穆皇後,是司馬師、司馬昭的親生母親。山濤五子:山該、山淳、山允、山謨、山簡。山簡之子為山遐,遐字彥林,為餘姚令。
山簡(公元253—312年):字季倫。河內懷縣(今河南武陟西)人,乃著名文學家、“竹林七賢”之一的山濤之子。簡因鎮守襄陽時飲酒優遊而聞名於古今。簡初仕為太子舍人,曆侍中尚書,領吏部,有建言。永嘉三年(公元309年)出為鎮南將軍,都督荊、湘、交、廣四州(今兩湖兩廣一帶)諸軍事,鎮襄陽。當時王威不振,四方動亂,天下分崩。簡在鎮不理政務,終日飲酒遊樂,大醉而歸。當時有兒歌一首:“山公出何許,往至高陽池。日夕倒載歸,酩酊無所知。時時能騎馬,倒著白接離。舉鞭問葛強,何如並州(今屬山西)兒?”年60卒。著名詩人杜審言、李白、孟浩然、王維都有詩提及山簡優遊酒醉習家池之事。
山琮:記載曾作一部,名字與元朝山琮相同.
山康:唐代高僧,十五歲學佛,遍遊四方。相傳,他雲遊睦州時,人們曾看見佛從他口中出來,後賜好廣道大師。
山行章:保眉州無羅城等處功績顯著。
山說:登科。
山忄宗:桂陽王鑠侍讀。
山褥環:領軍暢當驍將。
山琮:大德三年狀元,山東朝城山姓始祖。
山錫之:蘇州人洪武初知縣事改創縣治及學舍公宇煥然一新至今賴焉。
山青:徐州人涉古今知大義沉毅有勇略為燕山護衛百戶永樂初以靖難功累官右軍都督僉事。
山雲:徐州人永樂中以指揮從征累功升都督僉事宣德正統元年平蠻將軍鎮廣西累官都督同知卒贈懷遠伯諡忠毅。雲沉毅不泄用兵如神廉正自持淡然儒素甘苦與卒共之監戰人皆出死力及其卒也廣西之人皆為立祠歲時祭之。
山秀:仁和人正統中仕睢陽縣丞。
山浩:字文淵需阝人天順中舉人敦厚樸茂不尚修飭貧而誦習無間寒暑仕為平陽通判。
山禹:吳縣人嘉靖丙午舉人任府同知。
山錦霞:陝西西安府人,附生,同治九年選授華州訓導(黃縣家乘朱筆記載雲:現於丁醜春季縉紳載有陝西同州府華州訓導係山錦霞西安府方廩生)。修統譜摘錄原稿為黃縣二十世孫承祉敬錄括號內為修統譜時摘錄。
山棟、山梁、山青:民國西康省知名鄉紳,四川瀘定人(山姓樹字輩人)。
山侖:中國工程院院士。山東東龍口人(山姓魯東係第十七世即廣字輩人)1933年生。
山野:男,1944年生,西安市人。原名王遜之。中國文化拓展中心常務理事兼西北地區代表,兼“國際書畫藝術拓展中心”常務理事、“國際美術家聯合會”常務理事會研究員、“中國書畫家協會”常務理事。“敦煌中國畫院”藝術顧問、“蘋峰書畫英才集”副總編輯等。自幼師從外祖父一曾任楊虎城將軍的老師董瑞生先生以及父親一著名戲劇表演藝術家,享有活關羽美譽的王秉中先生修文習武。經曆磨難,於艱苦的環境中摸索出具有鮮明藝術個性的創作途徑,作品被海內外眾多書法愛好者競相收藏,被多家報社、電台、電視台宣傳和報導,被多家拍賣公司競相拍賣,多次參加各種書法大賽並獲獎。尤以鋼勁有力、氣勢磅礴的龍、虎、魚、壽寫出了性格,把書法與繪畫溶為一體,將作品升華到更高境界。近年來以忘我的精神,潛心鑽研,把自己的作品又提高到更高階段,取得更大成就,獨創淡墨雙勾作品申報發明專利已批。在國際文化藝術博覽會上嶽飛滿江紅四條屏被認定國際書法類一級作品。對年6月28日在西安鍾鼓樓廣場表演了長44.5米,寬22米的巨筆書法迎香港回歸祖的歸字,被中央電視台和全國多家電視台競相播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