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五十二章 盆地中之盆地——吐魯番(1 / 1)

吐魯番即古之高昌,為漢車師前王庭地。晉時以其地文物昌盛,故呼高昌,置高昌郡。北魏及周、隋均為高昌國。唐太宗滅高昌,置西州及交河縣。宋時屬西遼。元明稱吐魯番。光緒十年建省後,置吐魯番直隸廳。民初改為縣,隸迪化區。

吐魯番位天山之陽,四周萬山環疊,列如棨戟,由二三千尺之山地急下至海平麵下十五公尺至三百公尺低地,為世界著名之內陸窪地,為塔裏木盆地中之盆地。因其地麵太低,四山輻射麵積加強,故夏時氣候奇熱,最高溫度達華氏一百二十度左右,古有“火州”之稱。其東南之勝金口一帶,亂山萬笏,山土皆赤,寸草不生,煙霧彌漫,紅日照之,恍若火焰,倘赤足經行其間,每至灼皮傷骨,故俗呼“火焰山”。唐玄奘赴天竺取經,道出是間,後人作《西遊記》演義中所描寫之火焰山,蓋即指此。長年雨雪絕跡,盛夏時烈日如火,勢不可當。富者多於此時攜眷北上,避暑南山,貧者穿地為穴,晝伏夜作。《魏書·高昌傳》曰:“地無雨雪而極熱,每盛暑居人穿穴以居。”《西域遺聞記》雲:“火州在吐魯番,廣二百餘裏,氣候酷熱,夏日鳥雀不飛,蟲蟻出穴即行焦斃。日出後,男女皆裸浴於水,所居宮牆甃石,厚至五尺,更覆土石兩重,人居最下,猶不能衣寸縷,時取涼水以沃其頂,否則氣不能伸。所浣衣,出水即燥,行人必以夜。”真世界罕有之高溫,火州之稱,蓋得其實矣。托克遜偏處火州西南,故其酷熱,得略次於吐魯番。

縣境有漢回二城,周各三裏,東西對峙,相去隻二裏。全縣人口凡五萬人,什九為維吾爾人。回城又名舊城,為維人聚居之大本營,人煙稠密,商肆瓜攤,密邇櫛比。葡萄幹、杏幹、瓜幹等,滿街滿巷,令人應接不暇,香梨肉脆味香,尤為難得之珍品。附郭地皆低平,長坪無際,繡壤十裏,除夏季外,其餘時序,溫和如春,元宵後楊柳漸碧,驚蟄方交,桃李遍開。若言早春,火州春光當較北疆早二月也。自林文忠公倡坎拉井後,水利大興,全境計有井三百六十道,為塞外著名佳壤。土暖泉甘,年穀豐登,百穀而外,瓜果、蔬菜、絲、棉、麻等年產大宗,盛時,棉花、葡萄年各產三四百萬斤,有“烏魯木齊副倉食庫”之稱。

吐魯番葡萄為南疆三美之一,中外馳名,分有核無核等種,有核者,色白而肥大,作馬乳形;無核者,色白而小,形圓如珠,製為葡萄幹,甘美勝似舶來品。此外尚有紅、青、紫數種,均肥美多汁,有色、味、香三絕之美。城東北二十裏有葡萄溝,長十餘裏,群峰聳立,曲折如巷,綠水漪漣,景物幽曠,至足怡神悅目。夏時崖草如碧,葡萄絡繹,山花含笑,燕蝶穿梭,人聲鳥語,俱出翠微中,為本縣避暑桃源。

城東南六十裏有破城,相傳即高昌國之都城,城方形,其內建設多作伊朗式。自德國學術探險隊四度來此發掘古物,滿載而去後,引起世人無窮羨慕。中外考古家遂相繼而來。自發掘之古物中判明高昌文化不僅具有伊朗與突厥之風,且富有中國要素,蓋高昌自古為西域大國,中國文明亦其所羨。《西域遺聞紀》雲:“高昌王於坐室畫魯哀公問政於孔子之像”,足資憑證。本省氣候幹燥,千年古物,尚能完整保持,惜多被盜取為可惜耳!

勝金口山中,古跡比比,佛洞綿絡,洞內壁畫紛披,飛禽走獸,山水人物等,皆佛教之作,傳即世界著名之“高昌壁畫”。惜因年代久遠,無人保護,曆史文物,遂多蕩然無存矣。

境內氣候溫暖,宜桑宜蠶,治絲織綢,為農民普遍之副業,他如紡紗、織布、製革、製靴、製毯、造紙等手工業均甚發達。本省各族男女老幼皆習慣著靴,故製靴業特盛,惟以喀什噶爾及莎車所產者,最為馳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