甘寧在街巷中打聽了一番,得到了喬氏的確切住所,便急忙回到了高飛的身邊,說道:“主人,已經打聽到了,就在城東。”

高飛點了點頭,對甘寧道:“前麵帶路。”

兩個人步行到了城東,甘寧在前麵帶路,高飛跟在甘寧的後麵,很快便來到了一個府邸。

府邸並不豪華,也不壯觀,更不顯得富庶,而是那種中規中矩的書香門第之家,即便是遠遠地站在府邸的外麵,也能聞到府邸裏麵傳出來的那種墨香,給人一種很清新的感覺。

匾額上寫著“喬府”兩個字,蒼勁有力,字跡規整,看的出來,這兩個字是出於名家之手。

喬府的大門是關閉著的,高飛見狀,便對甘寧喊道:“去敲門!”

甘寧“諾”了一聲,便立刻過去敲響了喬府的大門。

不久,一個年邁的老漢緩緩地將門打開了一條縫,看了一眼站在門外的甘寧,他並不認識,便問道:“你找誰?”

“久聞喬公大名,我家主人特來拜會。”甘寧一邊說話,一邊遞上了名刺,交給了那年邁的老漢。

所謂的名刺,其實就是名片。

名片在中國,經曆了謁、刺、帖、片幾個曆史階段。

名片起源於交往,而且是文明時代的交往,因為名片離不開文字。

原始社會沒有名片,那時人煙稀少,環境險惡,人們生存艱難,交往很少;文字還沒有正式形成,早期的結繩記事也隻存在於同一部落內部,部落與其他部落沒有往來。

到了奴隸社會,盡管出現了簡單的文字,也沒有出現名片。奴隸社會經濟還不發達,絕大部分人都固著在土地上,奴隸沒有受教育的權利;少量世襲奴隸主,形成小的統治群體,由於統治小圈子長期變化不大,再加上識字不太普遍,也沒有形成名片的條件。

名片最早出現,始於封建社會。戰國時代中國開始形成中央集權統治的國家,隨鐵器等先進生產工具使用,經濟也得到發展,從而帶動文化發展,以孔子為代表的儒家與其它流派形成百家爭鳴景象。

各國都致力於擴大疆土,扶持並傳播本國文化,戰爭中出現大量新興貴族。各路諸侯王每隔一定時間就要進京述職,諸侯王為了拉近與朝廷當權者的關係,經常的聯絡感情也在所難免,於是開始出現了名片的早期名稱“謁”。

所謂“謁”就是拜訪者把名字和其它介紹文字寫在竹片或木片上(當時紙張還沒發明),作為給被拜訪者的見麵介紹文書,也就是現在的名片。 到了漢代,中央集權製國家進一步發展,隨漢初疆域擴大,“謁”的使用越來越普遍。

到了東漢,“謁”之名稱被“刺”所取代,材質仍為竹木之類。有人還在“刺”上添加了官職年齡等內容,專供拜見上峰之用,名曰“爵裏刺”。這種官場名片有專門的書寫格式,要把所有的內容在“刺”的中央寫成一行,不能拆分,故而也叫“長刺”。

有個故事叫“遍談百刺”。三國時,魏國大將夏侯淵有個兒子,是個神童,叫夏侯榮。日誦千言,過目輒識,七歲能詩文。皇帝曹丕聽說後召見他,賓客有上百人,人各一刺,上書爵裏姓名。榮一過目,與之接談,不謬一人,人人皆稱之為奇。

那老漢看了一眼名刺,見名刺上麵寫著“吳,平南將軍羽高,字子飛”的字樣,臉上沒有起一絲波瀾,隻輕輕地對甘寧說道:“在這裏等著。”

說完,老漢便關上了門。

甘寧怔了一下,扭頭對高飛道:“主人,這看門人竟然…”

“算了,入鄉隨俗,在燕國我們不是也不用名刺嗎?再說,喬公也非同一般,想必前來擺放的各級官吏多不勝數了,自然也就麻木了。”高飛擺手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