孫權突然跪在了張昭的麵前,大聲喊道:“張老如果不指點迷津,我就跪死在張老麵前。”
顧雍急忙去攙扶孫權,說道:“大王,快起來,你怎麼可以……”
“都別理我,吳國就要沒了,我哪裏還是什麼大王?張老,你難道真的忍心看到我吳國受到戰火的摧殘嗎?”
這時,孫韶帶著一彪人從殿外趕來,看到孫權跪在張昭麵前,登時大吃一驚,急忙叫道:“大王,你怎麼可以……”
話沒完全說出,孫韶便已經快步跑到了孫權的身邊,親自將孫權扶了起來,同時怒視著張昭,對身後士兵道:“將這逆賊拉出去!”
孫權急忙道:“誰也不許動,誰敢動張老一根毫毛,就是公然與我為敵!”
孫韶皺起了眉頭,看著孫權,道:“大王!你……”
“你退下!沒有我的命令,不準踏進大殿一步!”
孫韶無奈隻能退到大殿外麵去。
“張老,你真的不肯指點迷津嗎?”孫權炙熱的雙眸盯著張昭,目光中充滿了殺意。
張昭看後,已經知道孫權起了殺心,便重重地歎了一口氣,說道:“罷罷罷!全天下的罪責,就由我一個人來承擔好了。”
他稍微頓了頓,便對孫權道:“昨夜我夜觀天象,吳國上空出現一層紫氳煞氣,此乃大凶之兆。聯想到華夏軍在吳國境內縱橫,便已經應驗,現在國內動蕩,強敵當前,我吳國已經是搖搖欲墜。我吳國自漢末紛亂而建,曆時十數載,占據東南,割裂漢土,實屬不該。其後諸侯混戰,華夏國皇帝高飛起於遼東,率領他所建立的一支東方鐵騎橫掃八荒,席卷宇內,最最終擊敗群雄,建立不世功勳,實乃一代大帝也。如今宇內隻剩下吳國分裂東南,華夏國神州大皇帝陛下率眾進行統一之戰,此乃造福百姓,惠及後世之舉,自秦、漢以來,國家都在統一中強大,或許,我們也應該順應天理,順應民心,順應時勢,舉國投降,免得到時候吳國境內血流成河,屍橫遍野。如果真是那樣的話,那真就是我們的罪責了!”
“一派胡言!”顧雍、孫韶異口同聲地喊道。
“閉嘴!此乃救吳國的大道之言!”孫權怒吼道。
顧雍、孫韶兩人受命護衛孫權,聽命於孫權,又對孫氏忠心耿耿,孫權一發火,倒是讓兩個人真的閉上了嘴。隻是,他們心中卻極為不情願。
這時,原先那些投降派也紛紛發言,大說特說投降的好處。投降之說,在朝殿上占據上風。
之後,孫權便畢恭畢敬的拜謝了張昭,然後在張昭耳邊小聲說道:“張老,我是兄長指定的繼承人,不能說出有違兄長的話來,所以隻能假借張老之口說出來,以後就算留下罵名,也隻能委屈張老代我受過了。”
張昭道:“若我一席話真能平息兩國紛爭,促成國家一統,當流芳百世才對。至於後世評論,就留給後人評說吧,誰對誰錯,曆史自有分曉。”
孫權心中一陣欣慰,轉身對群臣說道:“本王決定了,為了不至於讓百姓陷入戰爭的泥潭中,陷入水深火熱中,本王當順應天理,納土投降。”
此話一出,幾多歡喜幾多憂,投降派雀躍,堅守派憤恨。孫權麵無表情,心中卻在想著張昭所說的那句話,然後自己捫心自問道:“父親、兄長,我這樣做,到底是對,還是錯?”
幾天後,高飛率領華夏國的大軍和臧霸、甘寧幾乎同時抵達建鄴城,在抵達建鄴城後,讓高飛趕到意外的是,建鄴沒有一點抵抗的意思,而孫權更是率領滿朝文武在城們那裏列隊歡迎。同時,孫權還捧著吳國私自刻製的玉璽,以及吳國的地圖、戶籍冊等物,靜靜地等待在那裏。
高飛見到這架勢後,便已經知道了孫權的意思,便派人去讓孫權攜眾多大臣過來投降,表示願意接受孫權的投降。
兩下照麵,孫權帶著吳國的滿朝文武跪在高飛的麵前,按照投降的禮數一一呈現過象征國家的主權後,便靜靜地等候著。
高飛打量了一下孫權,對孫權道:“仲謀,你起來說話。”
“謝皇上。”孫權這才從地上緩緩站了起來。
高飛翻身下馬,走到孫權的麵前,笑著說道:“你果然識時務,如果你是皇帝的話,或許國家早就一統了。你既然已經投降,朕也不會虧待你,但是在華夏國內,異姓不能封王。朕與你父情同手足,朕的年紀當你父親也是可以的。所以,朕準備收你為義子,賜你國姓,從今以後,你就叫高權。你在吳國貴為宋王,朕徙封你為倭王,將朕所征服之瀛州封給你當食邑,世襲罔替。”
孫權哪裏知道那個瀛州在什麼地方啊,而且高飛要收他為義子,還賜姓高,看似是隆重無比,其實卻完全將他連根拔起。但是,他向來知道亡國之君的下場,自己在吳國也算是君,能夠有如此下場,已經是不錯的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