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生機智難自棄,一朝參與節目裏。
爹是男神會掌勺,兒是暖男最貼心。
父子鬥法齊上陣,搞笑催淚無壓力。
hold不住?不,他是亮長今
在《爸爸去哪兒》節目錄製之初,張天天表現得十分愛哭:早上起床不想參加節目、想要媽媽陪自己一起去,哭;到靈水村,聽說要沒收所有玩具很不快,哭;在村裏逛著看房子,發現條件略顯艱苦,哭……
這一串哭,直接將張亮哭成了第一位hold不住的父親。
麵對不斷哭泣著發泄不滿的兒子,張亮顯然十分心疼,不斷安慰:他在家裏表達對兒子的信任,說“我當然相信你(會聽話)啦”;到了靈水村,又將不願意看房子的兒子扛在肩上,就算不看手藝隻看溫柔度,也稱得上是亮長今。
在節目錄製之初,張亮看起來對搞定天天還有些手足無措,而天天在陌生的環境下,麵對隻有老爸的生活顯然還有些不適應。
這其實不難理解,畢竟,張亮的工作很忙,閑暇時間極少,沒有大段時間跟天天相處。不僅如此,他還人緣很好,即使有機會帶天天出門了,也會呼朋喚友,無法跟兒子單獨相處。至於天天,爸爸對他而言大概是可以肆意發泄情緒、有話就說的好朋友,也是經常不在身邊、總是電話聯係的“空中飛人”。
初到節目組,天天深感不安,因此出現了臨時的愛哭屬性。後來,隨著旅行一站站鋪開,天天逐漸適應了節目組的氛圍,跟其他小朋友和爸爸們的關係越來越好,整個人也如開了花的芝麻一樣不斷進步,哭得越來越少。
後來在節目裏,天天為數不多的哭泣,也都一一展現了他的善良、貼心和成長的印記。
一次是在沙坡頭,因為雞蛋“張小馬”被打碎了哭;另一次是在雞鳴島,以為被田亮忽視而哭……他數次不同的哭泣,展示了他的不同需求:需要時間適應環境、希望爸爸不用陪著自己難過、希望得到更多的愛和重視。
而張亮,就像是調理藥膳的長今一樣,準確地把住了兒子的脈,努力滿足著孩子的需要。
像天天一樣很快度過適應期的張亮,迅速地重新hold住了場麵。麵對想要回家的兒子,他並沒有嚴厲地駁斥對方,也沒有對孩子的哭鬧置之不理,而是從孩子的所思所想出發,告訴他:“如果回去,媽媽就看不到我們了。”從而鼓勵孩子繼續參與。
到了沙坡頭,當他意識到天天的謊言是出於善意、看到天天難過自責的表情時,立刻收起全部的指責和質疑,溫柔引導:“其實就算‘張小馬’沒了,你也很快樂對不對?”在天天搖頭之後,他沒有再追問“為什麼不快樂”之類的生硬問題,隻是用理智的語調順著問:“不快樂嗎?”很快安撫了孩子的情緒,讓他破涕為笑。
到靈水村和沙坡頭錄節目時,天天還沒過6歲的生日。這個年齡段的孩子,尚處於語言發育期。他們的頭腦,並不像成年人一樣擁有數量宏大、形象生動的詞彙。很多不快、痛苦、委屈的事情,孩子無法用語言準確表達,就隻能用哭泣來協助形容。
想要幫孩子止住哭泣,就要充分理解孩子的想法,解決問題,給予積極正麵的引導。在這方麵,張亮用大長今般的溫柔耐心給予了天天最好的嗬護,值得點個讚。
拯救銀河係?不,隻因愛你
現在網上流傳這樣一種說法:“寇靜上輩子一定是拯救了銀河係,才能有張亮這樣的老公和張悅軒這樣的兒子。”
毫無疑問,張亮的妻子寇靜已經成了新的幸福女性代表形象。即使在電視節目中,我們都可以看到張亮父子對她的愛戀和想念:在沙坡頭,天天在大巴車上跟媽媽通電話,結束通話前送上麥吻;在沙漠裏挖到一朵小花,也記得要帶回去給媽媽;抱著一直特別喜歡的母雞,起名字下意識吐出媽媽的名字;在雪鄉喝到了好喝的飲料,也要“帶回去給媽媽嚐嚐”……
毫無疑問,張天天是一個心係媽媽的暖男。他對媽媽的這種溫暖,不僅是因為寇靜一直陪在他身邊,也源於張亮教育的成功。
就像很多人所說的那樣:“孩子對待母親的方式,往往能反映出父親對待母親的方式。父親如果對母親關愛尊重,那麼孩子也會關愛母親;父親如果對母親不屑一顧,那孩子也會對母親不屑一顧。”
天天對媽媽的感情,受爸爸的耳濡目染。正是因為張亮與妻子婚姻關係和諧,天天才能養成這樣貼心的性格。先是貼心自己的爸爸媽媽,再是貼心需要幫助的小夥伴,比如幫小Kimi掰高處的玉米,推著速度比較慢的王詩齡跑……天天就這樣俘獲越來越多的人的喜歡。
太溺愛?不,重在溝通
很多人看過《爸爸去哪兒》之後都感覺張亮溺愛張天天,其經典鏡頭就是張亮無奈地歎口氣,將兒子扛在肩上,折起他的小腿,大踏步向前走……
從張天天的成長過程和節目中來看,這位英俊的小正太是一個從不缺愛的孩子。在家裏有媽媽陪著,還有很多爸爸的朋友喜歡和照顧自己;跟爸爸一起出去工作,也總能得到工作人員的喜愛和尊重……他在愛海裏長大,所以敢肆無忌憚地撒嬌,撒嬌太過,就會給人留下“被溺愛”的印象。
實際上,撒嬌可以說是人類的一種本能。特別是在兒童時期,孩子們不需要人教,就知道怎樣的音調、言語、表情,能讓成人給自己更多的愛、滿足自己的要求。隻是在成長過程中,很多孩子的撒嬌無法得到回應,甚至會帶來指責,久而久之,一些人就失去了撒嬌的本能。
天天顯然習慣撒嬌,他知道爸爸非常愛自己。而張亮呢,也沒有讓他失望,的確讓他感受到了爸爸的愛。
從表麵上看,張家的親子關係中,張亮處於弱勢,就像他自己調侃的,天天才是“大當家的”。但當我們深入節目內容就會發現,張亮雖然似乎很少反駁兒子的要求,卻總能讓事態朝他希望的方向發展。
靈水村學唱歌時,天天躺在床上明顯情緒不高,而張亮呢,並沒有像許多家長那樣逼迫孩子去做,而是耐心地進行溝通,提出建議:“要不要出去澆水?我們一邊澆水一邊學好不好?”天天的興趣立刻被提起來,很開心地答應了爸爸的要求。
同樣在靈水村,張亮不滿於天天在集合時自顧自地玩耍、總是跟村長搶話,卻並沒有生硬地教訓他,而是進行了角色扮演,要求兒子扮演村長,自己扮演張悅軒,賣萌地在床上滾來滾去,最後詢問孩子的感受,以此達到了說服目的——到了節目後幾期,天天插話的習慣基本上已經被改掉了。
後來在白寺村的賽豬環節,小豬崽不肯好好賽跑引得天天嫌棄,張亮就引導他代入自己想一想:“我覺得你不夠好了,能把你換掉嗎?”引發了孩子的思考……
如果沒有愛,孩子就無法形成健全的人格;如果給過多愛,也會造成孩子性格的扭曲。總之,在教育孩子的過程中,父母要有策略、有技術地給予愛,愛而不溺。
張亮跟張天天之間的哥們式相處法,就給予了孩子恰好的愛,在形式上順應孩子的意願,在目的上達到教育目的。這樣一來,不僅能為孩子的未來打下良好基礎,也會拉近與孩子間的心靈距離,讓孩子用充滿愛的眼光看待世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