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節
趙剛自進入公安機關工作以來,先後從事過刑事偵查、社區警務和民爆物資管理等工作。2008年6月至7月,在公安部的統一組織下,趙剛隨抗震救災英雄事跡報告團在全國各省市公安機關進行巡回演講,在全國各地引起強烈反響。
生死存亡之際堅守小木嶺
“作為一名警察,我們沒有理由拋下他們”。 2008年5月12日一大早,擔任民爆物資管理工作的趙剛與薑明全、姚穎、李良才四位民警奉命到清平鄉檢查爆破器材管理情況。因為工作常年行走於大山之間,四人並沒有感覺到當天有什麼異樣,更沒有感覺到危險正在慢慢向他們襲來。兩個小組分別抵達清平鄉後便各自開展工作,趙剛和薑明全分在一個組。
當日下午兩點過,趙剛、薑明全來到小木嶺一家磷礦檢查。2點28分,災難襲來,地動山搖,趙剛和薑明全衝出會議室,在一個地勢平緩的地方待了下來。多年來,趙剛身患嚴重的心肌炎,此時突如其來的災難使他經受著更為嚴峻的考驗。來到安全地帶,趙剛迅速鎮定下來,他立即找到薑明全一起商量對策,決定原地等待救援。不久後,傳來的消息使他們改變了主意。“我們熟悉山區的地形,知道這麼大的地震山區肯定斷路,受災麵積這麼大,救援部隊可能不會馬上趕來。”簡單修整後,趙剛建議會合幸存人員去礦井救人。不久,十幾名從附近伐木廠跑出來的工人看見了他們倆,對人民警察的信任使這些幸存者決定與他們在一起。第二天,趙剛他們身邊已經聚集起了上百人,那身警服讓絕望中的人們仿佛在黑暗中看到了光明,在危難之中看到了希望。5月14日,趙剛清點了一下人數,這時他們身邊已經有500多名受災群眾,其中400多名伐木場的工人,100多名當地群眾。
人越來越多,危險也越來越大。山裏餘震不斷,山體不斷滑坡,巨石不停飛落,震後形成的堰塞湖水位也在不斷上升,吞噬著他們的生存空間。同時,他們發現一個更嚴峻的問題:沒有食物和飲水。
趙剛找到薑明全商量,目前他們最重要的工作是穩定大家的情緒,確保群眾的安全,等待救援。兩人把熟悉山區情況的人員組織起來,隨時觀察情況,一有異常立即組織群眾轉移。每次轉移都是一次生死考驗,除了隨時可能發生的餘震和落下的飛石,轉移還消耗了大量的體力。趙剛同薑明全商量後,自己擬定了一個周密的轉移計劃,趙剛帶領300多人在前,薑明全帶領100多人壓後。轉移中,趙剛帶領大家上山下水、泅渡攀岩,一次次為受災群眾開辟生命通道。趙剛的腳掌被刺穿,嚴重的心肌炎也折磨著他,令他痛苦不堪。薑明全的腳也受了傷,但是警察的職責、群眾的信任驅使他們隻能朝前走,八天八夜他們不停地領著大家走。“地震中我和薑明全都沒有受傷,憑借我們的經驗和體力,當時完全可以走出來,但看到這麼多受災群眾,作為一個警察,我們沒有理由拋下他們。”出山之後,趙剛接受媒體采訪時如是說。
“必須先保證受災群眾,這是我們的職責”。5月14日,幾乎絕望的趙剛家屬曾紅雯終於從一個山裏“逃”出來的朋友口中得知了愛人的消息:“趙剛在裏麵做好事。”曾紅雯又驚又喜,同時又有了新的擔心。
沒有食物,趙剛就組織大家靠野菜度日,最艱難的時候,他同薑明全靠樹皮充饑。5月15日,趙剛意外地從當地一個老板那裏找到一部衛星電話,他們終於和外界取得了聯係。
第一個電話打到了德陽市公安局指揮中心,電話中傳出趙剛焦慮的聲音,“我們被困小木嶺,這裏有500多名群眾,請立即安排救援。”消息迅即傳到德陽市和四川省抗震救災指揮部,空降兵某部、民航立即聯合組織實施救援。
5月15日,飛機開始對小木嶺展開搜尋,但是由於山高林密,能見度低,飛行人員沒有發現任何蹤跡;16日搜索繼續,仍然無功而返,空投物資也以失敗而告終。
5月15日上午9點,眼淚都快哭幹了的曾紅雯接到了那個做夢都想接到的電話,趙剛告訴妻子:“我們沒有任何吃的,趕快求救,我已經快餓死了,現在靠樹皮充饑。”饑餓的趙剛、薑明全並沒有放棄,他們一邊給大家鼓氣,一邊不斷地帶領大家往安全地帶轉移。看到直升機不斷在上空盤旋,趙剛意識到,由於他們所在地森林茂密,飛行員可能看不到他們,他的分析得到了大家的認同並迅速研究了對策。於是在他的組織和帶領下,大家一起動手,迅速開辟出了一塊空地,並放置了明顯標誌。5月18日,被困人員終於得到了第一批空投的食物和水。從天而降的物資令大家欣喜若狂,爭先恐後,身強力壯的青壯年得到了較多食物,而老人和傷者無法得到。此時,趙剛、薑明全立即站出來,一麵維持秩序,一麵動員大家把食物拿出來平均分配,而他同薑明全,直至獲救,隻一起分吃了一包方便麵和一瓶礦泉水。
5月19日,飛機終於成功降落在小木嶺,趙剛和薑明全立即安排老人和受傷群眾先轉移。5月20日,待全部被困群眾安全轉移後,兩人作為最後一批人員,撤離了小木嶺,並將一名涉嫌盜竊的犯罪分子從山內抓獲帶出。
下午3點10分,兩人被送到北京軍區255野戰醫院,醫務人員初步診斷,由於長期沒有進食,兩人電解質失衡,經過搶救,兩人都脫離了生命危險。
聽到妻子和女兒都在外麵等待,趙剛這名身患重病,堅守小木嶺八天八夜的堅強男人,眼裏滾落下兩行清淚。
創新警務模式 助推災後重建
2008年7月,趙剛被認命為綿竹市公安局城南派出所指導員。趙剛通過創新思路,探索出了新時期公安工作的新路子,新方法。
板房飄起紅絲帶。5·12特大地震發生後,城南所轄區80%以上居民從帳篷安置點分批搬遷至板房安置點,地震導致該板房區出現了幾十名孤殘、孤老、孤幼等“三孤”人員,這些特殊群體的困難時刻牽動著趙剛的心。這些“三孤”人員都缺乏聯係方式,萬一有事怎麼辦?趙剛動起了腦筋。不久,城南派出所所轄的板房區所有“三孤”人員都收到了一根紅色的絲帶,如果他們有困難,隻要把紅絲帶掛在門前,城南派出所板房警務室民警及隊員就會在第一時間出現在他們麵前,為他們提供幫助。
將警務室搬進重建工地。自規模空前的災後重建拉開序幕以來,綿竹城一時就像一個大工地。2009年年初,趙剛在走訪中了解到重建工地存在很大的安全隱患,他與所長商量後認為,雖然當前所內資金和警力都異常緊張,但確保重建工作安全有序推進是大事。3月初,綿竹南軒中學南京援助工地上便設立了警務室。在警務室進駐的第二天,工地兩名外來施工人員因工作原因發生爭執,接到報警後,警務室民警迅速趕到現場進行製止,防止了事態的進一步擴大。經過趙剛耐心細致的工作,雙方握手言和,愉快地重返各自工作崗位。自警務室搬進重建工地以來,工地上未發生一起治安和刑事案件,確保了重建工程的正常推進。隨後,在探索援建工地建立社區警務室的基礎上,趙剛又創造性地將調解室設立在了板房區,人民群眾親切地稱呼這一調解室為“板房區的小法庭”。
在5·12大地震中,趙剛不顧個人安危,冒死帶領500群眾堅守小木嶺八天八夜,最後終於獲救的英雄事跡被全國各大媒體報道。趙剛作為公安部抗震救災先進事跡報告團成員在全國公安係統作巡回報告,同時他還應邀參加了“向祖國報告”、“中國驕傲”、2009年公安部春節文藝晚會等中央大型文藝晚會、2008年“北京奧運會”開幕式,2009年5月,趙剛應邀參加了公安部組織的《震區警察的記憶》一書的發行儀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