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1章 巴蜀之喚(1 / 3)

第01章 巴蜀之喚

巴蜀,最早為先秦時期地區名和地方政權名,主要在今川渝境內,其東部為巴,西部為蜀。

“四川”這個名稱,始見於宋代。宋真宗鹹平四年(1001年)設益、梓、利、夔四州路,治所分別為今成都、三台、漢中和奉節。這四路,一般稱為川峽四路,簡稱“四川”。在宋徽宗大觀三年(1109年)的詔書中就正式使用了“四川”一詞,這是目前所見到的將“四川”作為行政區劃略稱的開始。這以後,宋代設有“四川宣撫使”、“四川製置使”等官職,就是中央派駐川峽四路的官員,都將川峽四路簡稱“四川”。到元代就正式以“四川”為名,建立了四川行省。

關於巴蜀的曆史傳說

據《華陽國誌》所記,先秦巴蜀地區的民族有濮﹑賨﹑苴﹑龔﹑奴﹑獽﹑夷、蜒﹑滇﹑僚﹑僰等族稱,其中大部分是百濮支係。大量出土文物表明,巴蜀文化是與中原有別的另一民族文化。特別是其精致的青銅器,形製﹑紋飾均具地方特色,但也受到中原文化的影響。在戰國時期的兵器及古璽上,還發現兩種與漢字不同且迄今未能釋讀的文字。後來有關巴蜀的詞語漸多,巴蜀文化也流傳至今。

傳說,最早的蜀王是蠶叢氏,《先蜀記》有“蠶叢始居岷山石室中”的記載。岷山在今四川省阿壩藏族自治州境內。《華陽國誌》記:“蠶叢其目縱,死作石棺石槨,國人從之,故俗以石棺槨為縱目人塚也。”蠶叢之後的名王有杜宇,號望帝,建都於土壤肥沃的郫邑(今四川成都西北二十公裏)和瞿上(今四川成都南十公裏)。後有荊人鱉靈溯江水至郫,為望帝相,時蜀地大水,鱉靈決玉壘山以除水害,從江水分沱以減水勢,為蜀中治水先驅。後望帝禪位鱉靈,是為開明帝,建都成都。此後蜀漸強大,曾攻秦至其都城雍(今陝西鳳翔南),又取南鄭,東伐楚至茲方(今湖北鬆滋),“據巴蜀之地”,雄長巴蜀。後巴﹑蜀相爭,秦惠王於公元前316年派司馬錯﹑張儀率兵滅蜀。巴國傳說中,以夷水(今湖北清江)流域的巫蜒五氏族共舉巴氏子務相為廩君的故事最著(見蠻)。廩君乘土船不沉,又射殺鹽神,死後魂魄化為白虎。故其族有以人祠虎的習俗。巴約在戰國時為楚所滅,楚在巴地建立巫郡。

巴蜀地處長江上遊,巴為重慶,蜀為四川。巴蜀的山地和高原占了總麵積約78.82%,川西為高原,其餘為四川盆地。氣候各地有明顯差異,素有“十裏不同天”之說。巴蜀的山水名勝、文物古跡豐富,峨眉山、青城山、九寨溝黃龍、興文石林等,都以其獨特的自然風光引人入勝。都江堰、劍門蜀道則是人工改造自然的輝煌成果。樂山大佛(位於四川樂山東麵淩雲山西壁),是世界最大的石刻佛像,素有“山是一尊佛,佛是一座山”之譽。王建墓、劉備墓與武侯祠、杜甫草堂、望江樓公園都與著名曆史人物有密切關係。自貢是“恐龍窩”,為恐龍化石集中產地。臥龍自然保護區因大熊貓而為世界矚目。涼山彝族火把節、川西北藏族轉山會等,都是民俗旅遊的重點。元代的雙流人費著《歲華紀麗譜》曾說:“成都遊賞之盛,甲於西蜀,蓋地大物繁而俗好娛樂。”俗尚遊樂是巴蜀人的一大特點,所以,巴蜀很早就興起了旅遊習俗,到唐宋時盛極達到頂點。

巴蜀山川,自古有雄險幽秀之稱:峨眉天下秀,青城天下幽,劍閣天下險,夔門天下雄。經過當代的開發,今天更增加了“神奇瑰麗”的特色:九寨溝山水的神奇,黃龍山水的瑰麗,熊貓世界的情趣,恐龍世界的獨奇,是今日旅遊者的最大感受。從線路上看,有西北線的九寨、黃龍、四姑娘山、貢嘎山,有北線的劍門蜀道,有東線的三峽風光,有南線的蜀南竹海風光和瀘沽湖探秘。整個巴蜀景觀布局疏密相間,如金線穿珠,珍珠滿盆。

“蜀道通”是四川人千年的夢想

巴蜀地形複雜多樣,含盆地、平原、丘陵、山地、高原、高山諸種類型。

盆地四周高山連綿,為盆地與鄰接地區間的自然界線。盆地北緣為米倉山和大巴山,山外為漢水河穀盆地。盆地東緣為川鄂界上的巫山山脈,其外為湖廣盆地,古稱雲夢澤。盆地東南緣為武陵山脈,山間為施南盆地,屬於湖北,以七曜山為川鄂分界線。正南緣為大婁山山脈,橫亙其外為雲貴高原。西南緣為大小涼山,山外為寧南高原。西緣為龍門山、邛崍山、夾金山和大相嶺,山外為青藏高原東麓和橫斷山脈南端。

跨出盆地,東出三峽,便與楚文化的孕育地江漢平原山水相通;北越秦嶺、大巴山,便與秦隴文化的中心關中之地嶺穀相連;走近西北,則與橫斷山脈的“藏彝走廊”相接。所以,司馬遷說:“棧道千裏,無所不通。 ”然而,數百裏古蜀道上,峰巒疊嶂,峭壁摩雲,雄奇險峻,壯麗多姿,構成了川陝交通的一大屏障。蜀道北起陝西漢中寧強縣,南到四川成都,全長450公裏,入川經廣元、劍閣、梓潼、綿陽、德陽等地。沿線地勢險要,山巒疊翠,風光峻麗,關隘眾多。蜀道難,帶來的是封閉和落後。交通,千百年來都是製約四川發展的一個重要因素。“蜀道難,難於上青天。”大詩人李白以這首千古名篇記錄下進出川之難。在恣意縱橫的詩句中,我們至今可以體味詩人對於蜀地交通深深的無奈,“黃鶴之飛尚不得過,猿猱欲度愁攀援”。

雖然先民們以世世代代的努力突破四周山地的阻隔,打通了若幹條對外通道,促成了與四方的交通和經濟文化的交流,形成巴蜀文化兼容和開放的顯著特點。但從古代至近代,四川論經濟發展,比不過江浙;論戰略地位,比不過中原通衢之地,乃至改革開放前,四川人飽受詬病的“盆地意識”,皆和落後的交通狀況有必然關聯。

讓蜀道不再難,是四川人的千年夢想,一代又一代的四川父老也在不懈地為之奮鬥。遠古的巴蜀神話中,有“五丁開山”的傳說,反映了古代四川先民鑿山開路的壯舉。秦漢以來,曆經一代代四川先民的開山劈石,在被崇山峻嶺包圍的四川盆地內先後開拓出陰平道、子千道、陳倉道、米倉道等多條著名的古蜀道,架起了融入中原文明的橋梁。唐宋時期,通往藏滇的茶馬古道從四川起始,聯係中亞、南亞的南北絲綢之路在四川交彙,使四川成為大西南的要衝。

新中國成立初期,四川的公路少得可憐,川、康兩省隻有簡易公路8581公裏,破爛不堪且缺橋少涵,能通車的裏程不足一半。到1978年底,全省有公路82391公裏,橋梁12911座,但整體標準很低,晴通雨阻現象普遍;全省僅有4000餘輛汽車,且運輸車輛性能落後、運效低下,全省60%的縣不通汽車,大部分地區仍依靠人力和畜力運輸。為了改變交通落後的狀況,在四川迅速建成新中國第一條鐵路——成渝鐵路。1964年開建的成昆鐵路,付出1公裏犧牲1個人的巨大代價,70%的路段險惡複雜,40%的路段是橋梁和隧道,創造出世界鐵路史上的奇跡。

1978年改革開放以來,國家工作重點轉移到以經濟建設為中心,四川交通事業進入了曆史上新的發展時期。四川交通加快建設進程,路網結構逐步完善,等級質量不斷提高,蜀道難的麵貌逐步改觀。在這期間,四川加寬幹線公路和大中城市進出口公路改造,興建高等級公路,修建大型公路橋梁,加快老、邊、少地區的公路建設,先後完成了岷江、大渡河整治,改善航道400多公裏,建成38處重點船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