莫不是遠古時的人都在幻想,人也能像神鳥那樣自由自在地飛翔?
1915年,在距美國人萊特兄弟發明世界上第一架飛機後的12年,北洋政府參謀部次長陳宦率2架飛機入川,降落在成都鳳凰山壩子上,這是四川最早出現的航空活動。又過了8年,當時的中國航空公司用僅能乘坐5人的水陸兩用飛機開通了重慶至漢口航線,使四川有了第一條正式的民用航空航線。1933年6月1日,成都開通了第一條經停重慶至上海的航線,1980公裏的航程花去了18個小時,盡管如此,這也大大縮短了兩地之間的時空距離。但稀少的航班、昂貴的票價,注定了乘坐民航飛機是達官貴人的豪華享受。1947年,成都至重慶的客票價格為5460萬元法幣,相當於26141公斤大米的購買力。當時乘坐飛機也極不方便,為統計飛機載重,甚至采用了所有乘客和行李物品必須過磅稱重的土辦法。
1949年底,四川民航事業的發展終於揭開了新的篇章——中央軍委民航局駐渝辦事處正式成立。國家在巴蜀這片熱土上開始投入大量的人力物力,建設機場,開辟航線,促進了四川民航交通業的快速發展。1966年,舉世矚目的成都至拉薩航線正式通航,在世界屋脊青藏高原的上空架起了連結藏漢友誼的空中金橋。至1976年,民航成都管理局執管的飛機總數達到創紀錄的30架,形成了一段時間的小高峰,年運輸旅客由1955年的1萬人增長到10.9萬人。
1978年以前,安徽省鳳陽縣小崗村是全縣有名的“三靠村”:吃糧靠返銷,用錢靠救濟,生產靠貸款。每年秋收後,全村幾乎家家都要外出討飯。1978年11月24日,該村18戶農民以敢為天下先的膽識,按下了18個手指印,搞起了生產承包責任製,拉開了中國農村改革的序幕。
就在這些農民按下手指印不久,中國共產黨第十一屆三中全會在北京人民大會堂隆重開幕。在關係國家命運和前途的嚴峻曆史關頭,以鄧小平為代表的中國最高層的政治家和最底層的農民們,共同翻開了中國曆史新的一頁。這個標誌著中國改革開放開始的嶄新一頁,猶如暖暖春風,孕育著四川航空公司的誕生。
1978年12月,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勝利召開,這次會議,作出了中國實行改革開放的重大決策。1979年,黨中央、國務院批準廣東、福建在對外經濟活動中實行“特殊政策、靈活措施”,並決定在深圳、珠海、廈門、汕頭試辦經濟特區,使廣東和福建成為全國最早實行對外開放的省份。1988年4月13日,在第七屆全國人民代表大會上通過關於建立海南省經濟特區的決議,建立了海南經濟特區。經濟特區的創建成功,為進一步擴大開放積累了經驗,加快了我國改革開放和現代化建設的進程。
1983年12月,民航成都管理局新增2架美國波音707飛機,標誌著四川航空進入了渦扇形噴氣式大型現代化客機的時代,因此,成都雙流機場也隨之擴建為國家一級機場。1985年,民航成都管理局又引進了波音737客機。現代大型客機使民航的運輸能力顯著提高。至1987年,成都管理局年運輸旅客達到71.1萬人,成都雙流機場的旅客吞吐量也迅速躍居全國第五位。
過去說到飛機和民航運輸,總是和空軍聯係在一起。中國民航在改革之前,編製和管理都是參照部隊進行的,對乘機旅客也有著嚴格的限製,一般規定為縣團級以上人員憑單位介紹信才能購買機票,普通群眾乘機則關卡多多,困難重重。
“民航一定要企業化。”鄧小平的指示猶如強勁的春風,給中國民航的改革發展指明了方向,注入了新的動力和希望。
1984年5月,原四川省省長楊析綜、政協主席聶榮貴等領導在參加全國人大(政協)會議期間就主動向鄧小平報告,四川省在搞好水陸交通的同時,打算組建地方航空公司發展空中交通。楊析綜彙報後,何郝炬、聶榮貴等領導分別作了補充。當時在場的胡耀邦、萬裏、楊尚昆、張愛萍等黨和國家領導人聽後非常高興。
鄧小平當即表示支持,他說:蜀道難的問題是應該解決。1200多年了,四川的交通雖然大大改觀,但是“蜀道難”的問題還是沒有徹底解決。我們第二野戰軍1949年底解放四川後,西南軍政委員會作出的第一個決定就是修建成渝鐵路,接著修了川藏公路。30多年前,我在四川首先考慮的問題之一就是交通問題。四川的交通是個大問題,不徹底解決,就會影響四川的改革開放,影響四川的經濟發展,影響人民群眾的生活。地方也要發展航空事業,也可以辦航空公司嘛!不過交通問題不僅四川存在,貴州也存在,雲南也存在,西藏更存在。我支持你們搞個航空公司,把西南幾個省區的航空都搞起來,公司可以設在成都。胡耀邦、萬裏、楊尚昆、張愛萍等領導都表示支持。
彙報的當天晚上,楊析綜便向在京出席兩會的所有代表通報了這一情況,並向貴州、雲南、西藏等省區代表通報了鄧小平的重要指示和其他黨和國家領導人的意見。幾個省區的主要領導都很高興,明確表態要積極參加。於是,“中國西南聯合航空公司籌備小組”很快成立,由時任四川省委常委、副省長的顧金池擔任籌備小組組長。在很短的時間裏,由四川和貴州省政府擔保,中央有關部門一路綠燈,批準了貸款額度,先後引進6架波音737飛機。西南聯合航空公司因為沒有空地勤人員,隻好把飛機交給民航成都管理局飛行大隊執行航班任務,僅派遣16人參與管理。
誰也沒有想到,就在此時,中國民航體製改革方案經國務院批準進行,民航單位也以虧損為由要求省政府給予補貼。幾方領導原以為發展航空既可改善交通狀況,又可增加收入緩解財政困難,拓寬發展致富路子,誰知現在卻成了包袱,造成財政吃緊,於是熱情驟減。按照國務院文件精神和各省區的具體情況,西南聯合航空公司無奈停辦,於是各省區退出,人員解散,飛機賣掉,公司猶如過眼煙雲沒了蹤影。
雖說鐵路、公路、水路的快速建設使四川的交通運輸有了極大改善,航空運輸也有了初步發展,使四川人民改變“蜀道難”的千年夢想逐步成真,但是,交通發展滯後卻依然是製約四川加快發展的突出瓶頸。改革開放、西部開發,四川亟須更多方便快捷的交通工具,亟須架起一座座連接八方的“空中金橋”。四川的上空,什麼時候才能有更多展翅翱翔的銀色神鷹?
巴蜀在呼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