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官難斷家務事,對家裏不要較真而要糊塗,否則你就愚不可及。老婆孩子之間哪有什麼原則、立場的大是大非問題?都是一家人,非要用“階級鬥爭”的眼光看問題,分出個對和錯來,又有什麼用呢?
家和萬事興
什麼是忍?《說文解字》解釋為“忍,能也”。忍,確實是有能力、有雅量、有修養的表現,它是積極的,主動的,高姿態的。人人都懂得這個理,何愁家庭不和諧幸福?
有一老翁,有子媳各三,但一家相處融洽,終年不見狼煙。一日閑聊時,老翁談起與媳婦的相處之道。他舉例說,一次大媳婦煮點心,先盛一碗給他,並半征詢半內疚道:“剛才我好像放多了鹽,不知您會不會覺得鹹了點?”阿翁吃了一口,即答:“不會!不會!恰到好處呢!”此後的一次,三媳婦煮點心時也給他送去一碗,說:“我一向吃得較為清淡,不知您口感如何?”阿翁喝了一口湯,忙答:“很好很好,正合我的口味。”結果自然是皆大歡喜。
忍讓是通向幸福的鑰匙。家庭中的矛盾、分歧很少有原則性的分歧。這時能以“忍”字為先,裝些糊塗,表示謙讓,矛盾也就煙消雲散了。不然的話,就會激化矛盾。其實,是鹹是淡,好吃難吃,都不重要,重要的是人與人相處時那種和樂的氣氛。請看下麵的故事:
李太太把滿滿一桌飯菜涼了又熱,熱了又涼,那可全都是李先生愛吃的。然而李先生早忘了今天是他們結婚5周年的紀念日,而遲遲在外不歸。
終於,李太太聽到了鑰匙的開門聲,這時憤怒的李太太真想跳起來把李先生推出去。李先生的全部興奮點都在今晚的足球賽上,那精彩的臨門一腳仿佛是他射進的一般。李太太真想在李先生眉飛色舞的臉上打一拳,然而一個聲音告誡她:“別這樣,親愛的,再忍耐兩分鍾。”
兩分鍾以後的李太太,怒氣不覺降了許多。“丈夫本來就是那種粗心大意的男人,況且這場球賽又是他盼望已久的。”她不停地安慰自己,爾後起身又把飯菜重新熱了一遍,並斟上兩杯紅葡萄酒。興奮依然的李先生驚喜地望著豐盛的飯桌:“親愛的,這是為什麼?”“因為今天是我們的結婚紀念日。”
愣了片刻的李先生抱住李太太:“寶貝,真對不起,今晚我不該去看球。”
李太太笑了,她暗自慶幸幾分鍾前自己壓住了火氣,沒大發雷霆。
忍讓,是家庭和諧幸福的一個必不可少的條件。多站在別人的角度想一想,比如,在家裏誰說了幾句不中聽的話,你不妨想到,他可能為別的事心裏不痛快,或許他對什麼事誤會了,或許他天生的直筒子脾氣,沾火就爆,過後他會想到自己的不對的,或許是因為他年紀小、想事情不周全,等等。這樣就理解了,寬恕了,容忍了,也就不會放到心裏去。這才是真正的忍,忍了之後,自己的心裏也是坦然的,寬闊的,清爽的,平靜的。
試想,如果家庭成員之間因磕磕碰碰、丁丁點點的小事,不知忍讓,不去克製,便針紮火爆地發脾氣,耍野性,這個家庭還有什麼和諧幸福可言呢?我們每個家庭當中,夫妻吵架,都是因為這些提不起來的事引起的。你細細想一下,是不是應該像李太太那樣忍耐兩分鍾呢?
生活中的糊塗學
家,是人生的安樂窩;家,是人生的避風港。一個家庭想要“家和萬事興”,家庭裏的成員必須要能相互了解、相互體諒、相互尊重、相互包容。忍讓,能讓家庭和睦;忍讓,使全家相安無事。雖然學會忍讓不是一件簡單的事,但我們還是要忍讓,因為忍讓能為我們帶來意想不到的收獲。
不癡不聾,不做阿翁
古人雲:不癡不聾,不做阿姑阿翁。意思是說,作為家中的父母或公婆,對兒子媳婦、女兒女婿的若幹私事,應當少問少管,睜一隻眼閉一隻眼,經常裝裝糊塗,家中自會少生許多矛盾,當長輩的也就減少許多煩惱。換位思考一下,做兒媳的,也應該糊塗一點,不能什麼事情都較真,才能婆媳關係融洽。
唐代宗時,郭子儀在掃平安史之亂中戰功顯赫,成為複興唐室的元勳。因此唐代宗十分敬重他,並且將女兒升平公主嫁給郭子儀的兒子郭曖為妻。這小倆口都自恃有老子做後台,互相不服軟,因此免不了口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