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 心中的月亮 引言 九天攬月的千年夢想
因為嫦娥三號的成功飛天,因為探月工程屢傳捷報,與歐陽自遠的對話自然要先從月亮開始。這位已逾古稀之年的老人講述了一段傳奇故事,聽得我如癡如醉。忽然之間,感覺離我千裏之外的星球,其實就在我的身邊。
自古以來,中國人對月亮的認識是感性的。
舉杯邀月,對酒當歌,寄情於千裏之外,沉醉在方寸之中。月光,永遠靜靜照耀著中國人心中最柔軟的角落;無論是皓月當空還是朔月晦暝,都永遠是中國人心中最特別的時光。
古今中國人對於月亮的詠歎,寫滿了中國文化史。借月抒發自己對 “和、美”境界的追求和向往,是中國人、中國文化無法割舍的情懷!
早在《詩經》和屈原的《離騷》中,就曾經對明月有過美好的描寫。再到後來“古詩十九首”中的“明月何皎皎”,特別是唐宋賞月風氣盛行起來後的中秋之夜,明月千裏,月光如銀,田間、山野,山川、湖泊都籠罩在一片潔白的月光之中,文人墨客成群相邀,賞月詠月,詩興大發,留下了許多千古佳句。
古代吟月最著名的詩人當首推唐代的“詩仙”李白。在李白留給後人的1000多首詩歌中,直接或間接寫月的竟有320多首。其筆下之“月”,變化莫測,千姿百態,令人遐思不已。“俱懷逸興壯思飛,欲上青天攬明月”一抒胸臆,揮灑出鬥酒百篇的豪情,上天攬月從此成為多少代國人的夢想;“舉杯邀明月,對影成三人”則是邀月共飲,將月亮看成自己的朋友。
“明月鬆間照,清泉石上流”,唐朝另一著名詩人王維筆下的月亮,則表達出一種物我兩忘、天人合一的意境。正是那一片月光照射出詩人心靈中的曠達與超然,否則怎能寫出如此恬靜的詩句?
蘇軾的千古佳句“明月幾時有?把酒問青天,不知天上宮闕,今夕是何年?”“但願人長久,千裏共嬋娟”皆蘊含了深刻的人生哲理。
明月跨越時空,亙古不變,閱盡人間變幻,成為曆史的見證和永恒無限的象征。一切的滄海桑田都成為過往雲煙,引發人們對宇宙人生的哲理思考。如“秦時明月漢時關”,這裏的“秦月”、“漢關”,表達了詩人對曆史的浩歎和追思。詩人探究人和宇宙的關係,月亮是永恒的,人生能永恒嗎?於是就有了:“江畔何人初見月,江月何年初照人?”
“獨上江樓思渺然,月光如水水如天”,古人筆下的這些詩都體現出詩人們追求清瑩透明之境及天人合一的境界,明月中蘊含了傳統文化博大精深的思想和無盡的韻味,承載了人們彼此之間的真誠祝福和牽念,啟示人們感悟宇宙、人生的意義和價值。
月亮的盈虧晦明循環,不僅為燦爛的中國文化提供了豐富的素材,還參與締造了中國的農曆,甚至影響了中國哲學對生生不息的生命精神與寧靜神秘的智慧品格的追求。
回首中華文明史,中華民族誕生過許多人類最古老的智慧和幻想。中國人是世界上最早萌發飛天探月夢想的偉大民族,從嫦娥奔月的古老傳說,到敦煌美輪美奐的飛天壁畫,無不透露出我們這個古老民族對探索太空的無限向往。
中華民族嫦娥奔月的古老瑰麗幻想,蘊含了後世的科學創造因素。因此,1969年第一個登上月球的美國宇航員阿姆斯特朗,他曾經訪問中國發表演講,說了這段令人難忘的話:“人類第一位向往飛向月球的是誰?是中國古代的一位美麗姑娘。人類第一個登上月球的是誰?是一位美國人。那個美麗的中國姑娘就是嫦娥,那個美國人就是我。”
中國探月工程以“嫦娥”命名,把中華文明的本質巧妙地表達出來。經過近三十年的改革開放,中華文明已經逐步與世界接軌。嫦娥的故鄉在中國,但“嫦娥”屬於全世界。“嫦娥”奔月給世界帶來的,不是威脅,而是機遇;不是戰爭,而是和平。
“欲上青天攬明月”,是中國幾千年傳統文化中揮之不去的夢想,“嫦娥”實現了中國人古老的夢想。盡管美國和俄羅斯在上世紀六七十年代,在探月方麵就已經取得成就,40年之後,中國才開始摸索此路,但一個民族的智慧,一個國家的實力,往往需要一些標誌性的證明,而探月工程正是這種標誌之一。因此,中國開展探月工程,是民族振興的需要,是參與全球競爭的需要,也是全麵發展的需要。中國開展探月工程,標誌著中國在天文學、空間科學、地球科學、遙感科學、生命科學與材料學的一次飛躍;也標誌著在帶動信息技術、新能源技術、新材料技術、微機電技術、通信技術、遙測遙控技術等其他高新技術領域取得突破。當年中國在尚未解決溫飽問題的情況下研製“兩彈一星”,今天,剛邁入小康就開展探月工程,都體現了中華民族執著的追求,這是對國家強盛的追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