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末日離我們有多遠(1 / 3)

世界末日離我們有多遠

請各位想象一下這樣的場景,整個地球全部處於混亂的場麵:火山噴發出濃濃的岩漿,流淌之處均是一片火海;全球性的地震突如其來,整個世界變得一片狼藉;海嘯掀起驚天巨浪,淹沒了周圍的一切;火山灰以及地震激起的灰塵遮天蔽日,地球陷入暗無天日的黑暗;世界上的絕大部分植物和動物無法抗拒這巨大的災難,寒冷、饑餓、各種災難的直接傷害,食物鏈的中斷使物種瀕臨滅絕,即便是占據統治地位的生物也將就此消亡……這不是電影《2012》中的特效場麵,而是曾經真實發生在地球上的殘酷事實,不過,是在幾千萬年前。

6500萬年前是地球曆史上中生代與新生代的交界麵。

6500萬年前,一顆直徑為10千米大小的小行星,撞擊在墨西哥灣尤卡坦半島,形成直徑達220千米的“魔鬼之尾”撞擊坑。上世紀80年代至90年代初,在全世界100多個地區的地層剖麵中,找到了6500萬年前大型撞擊事件誘發環境氣候災變、以恐龍為代表的70%的生物物種滅絕的充分證據。

1981年,歐陽自遠在西藏崗巴地區的海相地層中,找到了白堊係和第三係的連續海相沉積地層。當時的西藏並不是高原,更沒有喜馬拉雅山脈,而是特提斯海。通過3個海相地層剖麵的係統采樣和深入的研究證實:

在白堊係——第三係地層剖麵的界麵層中,發現含有大量由撞擊過程產生的熔融狀的玻璃球粒。這些球粒是小行星高速通過大氣層時,在空中爆炸、壓縮空氣所形成的超高溫高壓衝擊波衝擊地麵,導致地麵岩石及撞擊體本身熔融、蒸發並濺射到200千米以上的高空,大量的撞擊熔融球粒彌散於平流層中,從而形成了全球性的沉降。

在一厘米厚的界麵層黏土中,發現小行星中富含的鋨、銥、釕、鈀、銠、鉑、鎳、鉻、鈷等鉑族與親鐵元素含量異常高,比上下層位及地殼的平均值高1至3個量級,表明界麵層中有地外物質的重要貢獻。通過元素異常的計算,反演出了撞擊體的大小與類型。

界麵層中某些元素的相對比值,顯示出典型的小天體物質的特征。

界麵層中發現,有極少量的、由森林大火燃燒形成的炭灰和多環芳烴等有機化合物。

界麵層中發現,有由超強衝擊波使地麵某些礦物結構更為致密、形成同質異構的超密礦物,如石英轉變為柯石英。

係統測定地層剖麵的碳、氧同位素組成,發現界麵層的碳、氧同位素組成有明顯的突變。對氧同位素的係統研究表明,撞擊後地球表麵的氣溫明顯下降了l2±4℃,之後經曆近萬年,才逐漸恢複正常。碳同位素的係統研究,表明了大量生物物種的死亡與滅絕。

經過全世界科學家對墨西哥灣尤卡坦半島“魔鬼之尾”撞擊坑的不懈探索,通過磁力與重力測量、鑽孔取樣,對靶岩熔融形成的玻璃隕石、熔融球粒、銥等鉑族元素的異常特征、衝擊變質礦物和撞擊年齡的測定等係統而深入的研究,不僅確證撞擊坑的存在,也論證了撞擊體的大小和能量分布,還提出了氣候環境演變與生物滅絕過程的各種模式。

在太陽係的火星與木星運行軌道之間,分布著一個小行星帶。眾多的小行星繞太陽運行,不會和地球相撞。獲得國際永久編號的小行星有21萬多顆,其中直徑在100千米以上的小行星大約有200顆,30千米以上的約有1000顆,1千米以上的就更多了。還有少數軌道特殊的小行星,軌道近日點進入到火星、地球、金星甚至水星軌道以內。這些近地小行星,在運行的過程中可能撞擊地球,誘發地球氣候環境災變和生物物種大滅絕事件。

長期以來,天文學家對近地小行星和彗星的軌道、運動特征、成分、類型、結構等進行過精細的觀測和研究。在已登錄的3611個小行星中,為預報小天體撞擊地球的危險性,對其中807個小行星和57個彗星進行了跟蹤監測。

太陽係中具有固態外殼的行星(如水星、金星和火星)、矮行星(如冥王星)、衛星(如月球、火衛星1和火衛星2等)和小天體(小行星和彗星)的表麵,千瘡百孔、坑坑窪窪、斑駁陸離地密布著大大小小的撞擊坑,這些環形撞擊坑是小天體撞擊及小天體相互撞擊的生動記錄。太陽和表麵為流體狀態的巨行星(木星、土星、天王星和海王星),也經常遭受小天體的撞擊,但是撞擊後產生的撞擊坑難以持久保存,很短時間內“傷疤”即愈合而消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