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20世紀80年代以來,小天體撞擊地球誘發氣候環境災變與生物滅絕事件引起了科學界的重大關注。當前比較公認的地球曆史中,最大規模的生物滅絕事件(距今2.5億年前的二疊係/三疊係界麵)和6500萬年前以恐龍為代表的生物滅絕事件,以及地球新生代以來多次小型生物滅絕事件,主要是由小行星或彗星撞擊地球而誘發的。新生代以來,至少有6次(距今6500萬年、3400萬年、1500萬年、240萬年、110萬年和70萬年前)小天體撞擊地球,誘發全球環境氣候災變與生物滅絕。
人類為防止小天體撞擊地球,科學家提出並開展了全球聯網監測,早期發現預警等措施。科學家們商定建設全景觀測望遠鏡和快速反應係統,由多台天文望遠鏡組成的小行星觀測網絡,搜尋有可能撞擊地球的危險小天體。
根據對近地小行星運行軌道的觀測,科學家預報:直徑約320米的阿波菲斯小行星將於2029年4月13日撞擊地球,撞擊能量相當於8.5億噸TNT炸藥爆炸的能量;2182年9月24日,直徑約560米的1999RQ361小行星將撞擊地球……
當前提出防禦撞擊的思路是改變小天體軌道,使之與地球擦肩而過或炸毀小天體,以減小其撞擊地球的危害性。具體方案主要有:
利用導彈或核裝置對小天體進行攻擊,使小天體改變軌道。
在小天體表麵安裝一台大型火箭發動機或一個“太陽帆”,把小行星從撞擊地球的軌道上推開。
改變小天體顏色以改變它的反照率和吸熱率,使小天體自行改變軌道。
用核裝置直接炸毀小天體,以減小其撞擊地球的危害性。
從可靠性與安全性分析,最佳的選擇是發射人造航天器,把它調整到和小天體伴飛,再附著在小天體上,然後用很小的機械力推動小天體,“四兩撥千斤”,使之改變軌道與地球擦肩而過。
隨著當代科學技術的發展,人類完全有智慧和能力,規避引起極大災害的小天體撞擊地球事件,保護地球的萬物生靈——人類,才是地球的保護神。
當然,“福兮禍所伏,禍兮福所倚”,撞擊會帶來災難,但也會帶來些意外的收獲。
18.5億年前形成的加拿大肖德貝裏撞擊坑,現今保留的直徑仍有140千米,由於強大的衝擊波撞擊地殼,深大的斷裂誘發深部基性岩漿侵入而成礦,形成了全球最大的鎳、銅和鉑族元素超大型礦床。
撞擊作用引起地殼內部熱液活動,使某些成礦元素富集成礦,如在南非弗裏德佛,撞擊作用使盆地中岩層斷裂帶熱液活動加強,形成大型的金礦。撞擊作用還能夠使某些含礦靶岩中的成礦元素富集而成礦,如加拿大卡斯維爾撞擊構造中的富鈾砂岩及烏克蘭特諾夫卡撞擊坑的含鐵石英岩。
撞擊坑形成的盆地,為後期的成煤、成油盆地或形成其他沉積礦床提供了適宜的環境。如德國的瑞斯撞擊坑(煤和螢石礦)、烏克蘭的鮑特烏什撞擊坑(油頁岩)、印度的朗那撞擊坑、南非的索特潘撞擊坑(碳酸氫鈉礦)、俄羅斯的拉格辛卡撞擊坑(矽藻土礦)、白俄羅斯的羅格烏斯克撞擊坑(磷灰石礦)等。撞擊坑往往可以成為很好的油氣圈閉構造,如美國中西部的維爾斯頓撞擊盆地、俄克拉荷馬州的阿米斯撞擊構造等,均具有油氣勘探的前景。
在撞擊成坑過程中,強大的衝擊波有可能使靶岩中的石墨轉變成金剛石。有報道說在俄羅斯波比卡撞擊坑的撞擊熔融岩脈中,發現了有細粒結晶的金剛石。
如今,古老的撞擊坑往往變成了風景秀麗的湖區,如加納的布什提維湖、印度的朗那湖。而加拿大魁北克的曼尼康那甘撞擊坑現在已成為具有水力發電功能的大水庫。人們在有些撞擊坑所在地建立了博物館,或開辟為旅遊區,如在美國亞利桑那的巴林傑撞擊坑、德國的瑞斯撞擊坑和南非布裏托勒的索特潘撞擊坑等。
而對於歐陽自遠來說,這些天外的不速之客,都成了他極好的研究對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