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股市雖然隻有十多年的曆史,但其產業政策對股市的影響也相當明顯。1999年以來的牛市行情,就是得益於政府對於高科技產業的大力扶持。
(三)準確的政策預期是炒股製勝的關鍵
隻要在股市裏摸爬滾打過幾年的股民,就一定會深刻認識到政策的威力,也會知道根據政策的導向來進行操作,真正逆政策而動的股民並不多。但在實際中,真正吃到了“政策飯”、發了“政策財”的股民卻不多,倒是有許多股民本來是緊跟政策跑,但照樣還是被市場套牢。比如1999年6月15日人民日報發表評論員文章充分肯定“5·19”行情是恢複性上升後,許多股民充滿激情地投入股市,結果基本上都被高位套牢;2001年6月1日B股市場對持有外彙的境內投資者全麵開放,無論是股評界還是股民都一致認為這是一個極大的利好政策,但數十萬股民卻在這一天被套牢。這又是什麼原因呢?
這不是政策騙人,也不是我們理解政策錯了,而是我們沒有踩準政策的節拍。政策是實實在在的政策,這是毋庸置疑的。而關於政策性質的判斷,對於大多數股民來說也不成問題,因為相對來說,對於政策性質的判斷是比較容易的。大量發行股票(包括大麵積的配股和增發新股、國有股減持)、提高利率和稅率、加強市場監管這些政策無疑是抑製性政策,而降低交易傭金、調低利率和稅率、向二級市場投資者傾斜的政策(如股票質押貸款、新股向二級市場投資者配售)等,則是鼓勵性政策。但是,抑製性政策出台即出貨,鼓勵性政策出台即進貨,未必就能賺錢,甚至還會虧錢,其原因就在於政策對於市場的作用,既表現為突發性,也表現為短期性。大多數政策都是在我們沒有任何準備的情況下出台的,而一旦政策出台,市場反應又相當激烈,要麼是暴漲,我們想進貨未必能進到;要麼是暴跌,我們想出貨也來不及了。而等我們能進到貨時股市往往已經運行到高位了,其風險不言而喻;而等我們能出貨的時候股價已經跌得麵目全非了,此時出貨損失已經釀成。
因此,我們認為,預期政策比追隨政策更加重要。無論是股市的具體政策還是國家的經濟政策,對於股市的影響不僅是直接的、明顯的,而且往往也是突然的。調低利率的政策剛一宣布,股市在第二天開盤就作出相應的表現;發行新股的計劃剛一公開,股市在第二天的走勢就作出強烈的反應。如果等到政策出台我們再根據政策進行操作,顯然就遲了。因此,我們說,作為股民,要想炒股製勝,重要的不是等政策出台後按政策導向操作,而應該是提前作出政策預期,並提前反應。
1。根據宏觀形勢進行預期
宏觀形勢是政府製定政策的依據,政策是政府對宏觀形勢進行調控的手段。根據這一規律,我們可以根據宏觀形勢進行政策預期,判斷在此宏觀形勢下,政府會采取哪些政策進行調控,從而提前作出反應。如果是鼓勵性政策,則可以提前建倉,等待政策明朗後享受政策帶來的“紅利”;如果是抑製性政策,則應該提前離場,避免政策出台後股市下跌而被套牢。
比如1993年開盤後,深滬股市都是牛市衝天,上證指數戲劇性地從390點躍升到1500點,當時絕大多數投資者都是群情激動,頭腦發熱,而幾乎所有的股市沙龍、股市傳媒、股市評論家都是一片“漲聲”,認為股市還會大漲特漲。但事實上,如果我們認真分析,就會發現,當時的宏觀經濟環境極為不利,經濟過熱嚴重,通貨膨脹明顯,市場物價扶搖直上,國家財政壓力巨大。敏銳的投資者便能夠據此準確地預期,政府將采取緊縮的政策對經濟過熱進行調控,因此及時離場是最為明智的選擇。果然,為了抑製經濟過熱和通貨膨脹,當年國家采取了一係列緊縮政策進行治理整頓,包括兩次上調存貸款利率,整頓金融秩序,限期收回拆借資金,嚴肅查處股市透支現象等等。在政策的調控下,股市立即掉頭向下,並從此節節下跌,持續三年之久。能夠根據宏觀形勢進行政策預期的投資者避免了這次暴風驟雨式的股市暴跌,而不能提前預測政策的投資者被悉數套牢,難有逃脫的機會。
而到1996年,就在許多投資者對股市連續下跌三年之久從而失去信心的時候,也有投資者發現,我國三年的治理整頓已經達到目標,抑製通貨膨脹取得明顯成效,中國經濟成功地實現了“軟著陸”。因此,他們預見國家將結束治理整頓,並會出台一係列扶持經濟發展的政策。果然,1996年3月30日,中國人民銀行發布公告,決定從4月1日起停辦新的保值儲蓄業務,從此拉開了1996年的牛市行情。能夠作出政策預期的投資者抄到了熊市的底部,在以後的股市上漲中獲利豐厚,而等政策明朗後才入市的股民,不但獲利空間不大,而且如果沒有及時撤出,便在以後的股市大跌中再次套牢。
2。根據市場走勢進行預期
運用政策手段對市場進行調控,當市場嚴重過熱時出台抑製性政策進行抑製,當市場極度疲軟時出台鼓勵性政策進行刺激,這是所有證券市場都要采取的方法,隻不過各個國家運用政策調控的程度與方法不同。這就提示我們,當市場暴漲的時候,管理部門肯定會出台抑製性政策進行抑製,意識到這一點後,我們就應該在股市漲得最凶時立即撤出,避免在抑製性政策出台後的股市大跌中遭受損失;同樣,當市場低迷的時候,管理部門肯定會出台鼓勵性政策進行刺激,意識到這一點後,我們就應該在股市跌得最慘時大膽建倉,一旦鼓勵性政策出台即可享受股市大漲的豐厚利潤。回顧中國股市建立十多年來的曆史,我們就可以清楚地看到,根據市場形勢預期即將出台的政策,並據此進行操作,是多麼的重要。
1996年,由於我國治理整頓目標已經實現,國家開始實施寬鬆的貨幣政策,包括兩次調低利率,停辦新的保值儲蓄業務等。隨著資金大量流入股市,滬深兩地股市終於一路斬關奪隘,向上衝刺。國慶節過後,滬深大盤股指全線飄紅,一漲再漲,各類股票的價格更是雞犬升天。股市出現了極度狂熱的現象,許多股民隨著瘋漲的股價,狂呼著“不怕套,套不怕,怕不套”的口號,押上自己所能籌集到的所有資產,拚命追漲。各證券營業部內萬頭攢動,眾人都在一個勁兒地“買進!買進!買進!”大有一種“上午不買,下午使賺不到錢”的陣勢。整個市場熱浪滾滾,牛氣逼人。老股民重操舊業,輕車熟路;新股民膽大氣壯,一擲萬金。所有的資金都往股市裏投,所有的精力都往股市裏用。下崗職工認為擺脫困境的機會來了,機關幹部認為發財致富的途徑有了。於是,每天有上十萬人進入股市,每天有幾億元幾十億元的資金投向股市。尤其是在一些莊家的炒作下,幾乎所有的股票都不正常地暴漲,股價猶如斷線風箏紛紛隨風飄揚。漲幅達5倍以上的股票達百隻之多,如吉林化工一周內上漲528%,東北電一天的升幅達150%。莊家炒股愈炒愈瘋,根本不問業績如何、走勢怎樣,市場內投機氣焰已昭然若揭。
麵對股市的這種超乎尋常的火暴現象,有眼光的投資者便會預期政府一定會采取抑製性政策進行調控,此時果斷撤離市場是最為明智的做法。但是,絕大多數投資者沒有作此考慮,在他們眼裏,股市今天漲了明天還會漲,明天漲了後天還會漲,永遠沒有盡頭似的,殊不知這樣非理性的暴漲是任何證券市場都不可能容忍的。果然,從10月開始,證券監管部門采取了一係列調控措施,連續頒發了被稱為“十二道金牌”的一係列規定,《人民日報》發表了措辭嚴厲的特約評論員文章,國家計委和國務院證券委公布了1996年股票發行規模為100億元,相當於1995年的兩倍,同時滬深兩市實行漲跌板製度。在這一係列組合拳似的政府幹預下,滬深股市雙雙暴跌。12月16日開盤後,4分鍾內,滬市281隻股票,除去4隻例行停牌外,其餘277隻股票全部跌停,上證綜合指數狂瀉110點,與深市一道雙雙收於跌停板。追高殺入的股民無一幸免,全部套牢,根本沒有機會逃脫。
分析中國股市漲漲跌跌的曆史,無一不顯示,隻要市場偏離正常的走勢,無一不引起政策的調控。這也說明,暴漲不是管理層所希望的,暴跌也不是管理者所願意看到的。理解了這一點,我們就能夠根據市場走勢比較準確地預期即將出台的政策,從而搶在抑製性政策出台前出貨,在鼓勵性政策出台前進貨。
3。根據公眾輿論進行預期
許多投資者都比較關注管理部門領導在各種場合上的講話,從中揣摸政府的意圖。比如證監會關於加強市場監管的講話,央行行長關於利率還有下降空間的言論,財政部長關於國有股減持問題的意見等。確實,他們的這些言論在很大程度上都帶有一定的傾向性,代表著政府的意見,有的還有在某項政策出台前提前打招呼的性質,以減少政策突然出台造成過於激烈的市場動蕩。因此,投資者密切關注管理層領導的各種言論,對於政策的研判非常重要。
但是,被許多投資者忽視的是,公眾輿論也有影響政策和反映政策的作用。作為管理部門,當他們出台某項政策時,必然要考慮各個方麵的意見,尤其是一些經濟學家的合理建議。因此,我們可以看到,有的公眾輿論部分或者全部的被政策采納,有的公眾輿論還直接導致某項政策的出台,或者調整與變更。因此,注意搜集公眾輿論,並對其合理性與可行性進行分析,以此判斷政府采納的可能性,從而作出相應的決策,也是預期政策、判斷大勢的一個重要方法。
中國的B股市場隻比A股市場遲建兩三年,但B股市場卻不但沒有像A股市場那樣發展壯大起來,反而陷入了交投清淡、融資困難的尷尬境地。麵對這一狀況,許多有識之士都提出了許多搞活B股市場的建議,其中B股市場向境內投資者開放的觀點占據主流。早在1994年,蕭灼基先生就提出“可以向國內居民開放B股市場”。他認為,沒有開放的B股市場,已失去了籌資和融資的功能。另外還有許多證券界人士都提出了類似的觀點。如果詳細分析,我們就可以發現,B股市場向境內投資者開放既是極其必要的,又是非常可行的。如果我們對此有充分的信心,而提前介入B股市場,則在2001年2月19日中國證監會正式出台B股市場向境內投資者開放的政策後,就可以大獲其利。事實上,在B股市場未有開放之前,就有許多眼光獨特者提前介入了B股市場,成為B股市場最大的贏家。而等政策正式出台再進入B股市場的投資者,明顯就慢了一拍,有的不僅沒有賺到錢,反而被高位套住。
2001年初,經濟學家吳敬鏈提出一個振聾發聵的觀點,那就是當前中國股市投機性太強,像一個“大賭場”。此論一出,全國震驚,讚同者有之,反對者有之。但不管是讚同者還是反對者,都承認我國股市確實存在上市公司弄虛作假、莊家坐莊操縱股市的現象。隨後爆出銀廣夏、東方電子等上市公司弄虛作假的醜聞,出現中科創業、億安科技等莊股大幅跳水的現象,都說明我國股市確實存在著嚴重的弄虛作假、投機取巧的問題,如不及時解決,將嚴重威脅股市的健康發展。有鑒於此,許多投資者根據這些普遍的公眾輿論,預期管理部門將加大監管力度,打擊違規現象,抑製股市泡沫。在此政策下,股市出現調整便在所難免。後來的事實證明了他們的預期是多麼的正確。及時撤離者保持了勝利果實,置市場形勢與公眾輿論於不顧的投資者,則損失慘重。
2001年國有股減持方案推出後,受到市場的極大反感,許多經濟學家都認為這種方案不符合現實,有害於市場。接受公眾的意見,10月22日,中國證監會果斷叫停國有股減持,次日股市便出現暴漲。重視公眾輿論,預期將會停止國有股減持的投資者可以抄底獲利,而有的投資者在股市暴跌時還去割肉斬倉,無疑是血本無歸。
我國證券交易的稅率和傭金過高,也是公眾輿論的焦點,許多經濟學家根據與國外證券市場的比較,都一致認為我國股市有大幅降低印花稅和交易傭金的必要,也有這種可能。果然,2001年11月我國正式宣布降低印花稅,2002年5月1日降低傭金。
由上可見,對於有關股市的公眾輿論,我們也要密切關注,認真分析,估計其合理性和可行性,預期政策采納的可能性,據此作出相應的決策。
三、從市場走勢看大勢
據說曾有人問大名鼎鼎的投資專家J。P。摩根,“市場會怎樣走?”摩根以他慣有的前瞻性的風格回答說:“市場將波動。”這句話雖然聽起來像是一種搪塞,但卻說明了一個非常重要的事實,那就是股票市場總是處在周期性的波動與運轉變化之中。我們知道,造成股市波動與運轉變化的因素很多,既有政治、經濟、政策等方麵的原因,也有上市公司質量、投資者心理等方麵的因素。而所有這些因素綜合作用,最終便表現在市場不斷波動與運轉的走勢上。
那麼,我們能不能根據市場波動與運轉的走勢,來判斷股市的大勢呢?對此的不同態度,引出證券分析的兩個學派,一是基本分析派,二是技術分析派。基本分析派認為影響市場變動的因素是股市運行的環境(包括政治、經濟、政策等方麵的因素)與上市公司的經營狀況,據此進行分析可以辨別股票的質量,以便在有利的時機選擇最優質的股票進行投資。我們前麵介紹的從宏觀形勢和政策導向看大勢,便都屬於基本分析的範疇。技術分析派則認為市場的運行是有規律和有趨勢的,研究市場過去以及現在的行為反應,可以推測未來價格的變動趨勢,從而捕捉買賣信號,把握買賣時機。通俗地說,技術分析派的理論依據就是,今天的市場是由昨天演變發展而來的,而明天的市場又是今天市場的繼續,因此我們可以根據今天的市場推演明天的市場。
根據市場走勢進行大勢分析的方法很多,包括趨勢分析、量價分析、K線分析、波浪分析、形態分析、指標分析等,我們可以綜合分析,相互印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