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而(節選)
子曰:“學而時習之,不亦說乎?有朋自遠方來,不亦樂乎?人不知而不慍,不亦君子乎?”
子曰:“君子食無求飽,居無求安,敏於事,而慎於言,就有道而正焉,可謂好學也已。”
子曰:“不患人之不己知,患不知人也。”
為政(節選)
子曰:“吾十有五而誌於學,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順,七十而從心所欲,不逾矩。”
子曰:“溫故而知新,可以為師矣。”
季氏(節選)
孔子曰:“益者三友,損者三友。友直,友諒,友多聞,益矣。友便辟,友善柔,友便佞,損矣。”
孔子曰:“君子有三戒:少之時,血氣未定,戒之在色;及其壯也,血氣方剛,戒之在鬥;及其老也,血氣既衰,戒之在得。”
孔子曰:“君子有九思:視思明,聽思聰,色思溫,貌思恭,言思忠,事思敬,疑思問,忿思難,見得思義。”
《論語》是一部傳世的儒家經典,是後人研究孔子思想的主要資料。嚴格說來,《論語》並不是一部文學著作,但是由於曆來為文人所誦習,所以對文學產生了極其深刻的影響。漢武帝以後,儒家被定為一尊,孔子的地位提高。從元仁宗起直到明清,《論語》被定為科舉考試必讀的教科書。士人為了求取功名,必須旦夕諷誦,熟記在心。一般平民也把它作為啟蒙讀物,教授子孫。所以兩千多年來,《論語》一書,浸潤濡染,影響著人民的道德素質、心理結構、風俗習慣,對中華民族起著不可估量的凝聚作用。
《論語》是語錄體散文,是我國散文最初的一種形態。多以三言兩語為章,言簡意賅,發人深省,許多已成為至理名言。《論語》裏許多精彩的語言經過長期的凝聚或沿用已成為今天習見習用的成語,如三思而行、過猶不及、擇善而從、見賢思齊、因材施教、當仁不讓、色厲內荏、禍起蕭牆、朝聞夕死、功虧一簣等等。並且,比起《尚書》來,《論語》語言要顯得流暢通達,活潑生動,語氣詞、疊句、排比、對偶大量運用,感情色彩很濃。如孔子知冉求為季氏聚斂,就說:“非吾徒也,小子鳴鼓而攻之可也!”(《先進》)表現出激憤深惡的情緒。又如“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夫,不舍晝夜!’”(《子罕》)說得雍容和雅,表現出孔子的自強不息的精神和通達的哲思。
《論語》雖然篇幅不大,但作為儒家經典之一,它所表現的人生態度思想觀念,不僅在我國文化思想史上,留下了極為廣泛和深刻的影響。就是在今天,也仍然引起中國和世界文化人士的廣泛重視和潛心研究。
《論語》屬於語錄體,在當時應是很容易懂的,但對今人來說,則要借助注本。在讀的時候,仔細感受孔門弟子師徒對答、心心相印的場景,了解儒家思想的原汁原味。
《莊子》一書是戰國時期道家學派的重要著作,反映了莊周及其弟子的思想。莊子(約前369—約前286),名周,戰國時宋蒙城(今河南商丘縣)人,大約與孟子同時而稍後,曾作為漆園小吏,一直過著窮苦的隱居著述生活,他輕視高官厚祿,要求從己任性,順應自然,繼承並發展了老子的思想,後世把他和老子並稱“老莊”。《莊子》一書基本上是莊子及其後學所作,成書於戰國時期,全書現存三十三篇,分內篇七篇、外篇十五篇、雜篇十一篇。它上承《老子》,下啟《淮南子》,是道家的一部主要著作。莊子其人其書對後世的影響既深遠又複雜。中華書局出版的郭慶藩的《莊子集釋》是目前較為完善的版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