竇娥冤(第三折)(1 / 3)

竇娥冤(第三折)

……

(劊子做喝科,雲)兀那婆子靠後,時辰到了也。(正旦跪科)(劊子開枷科)(正旦雲)竇娥告監斬大人,有一事肯依竇娥,便死而無怨。(監斬官雲)你有什麼事?你說。(正旦雲)要一領淨席,等我竇娥站立;又要丈二白練,掛在旗槍上:若是我竇娥委實冤枉,刀過處頭落,一腔熱血休半點兒沾在地下,都飛在白練上者。(監斬官雲)這個就依你,打甚麼不緊。(劊子做取席站科,又取白練掛旗上科)(正旦唱)

〔耍孩兒〕不是我竇娥發下這等無頭願!委實的冤情不淺;若沒些兒靈聖與世人傳,也不見得湛湛青天。我不要半星熱血紅塵灑,都隻在八尺旗槍素練懸。等他四下裏皆瞧見,這就是咱萇弘化碧,望帝啼鵑。

(劊子雲)你還有甚的說話,此時不對監斬大人說,幾時說那?(正旦再跪科,雲)大人,如今是三伏天道,若竇娥委實冤枉,身死之後,天降三尺瑞雪,遮掩了竇娥屍首。(監斬官雲)這等三伏天道,你便有衝天的怨氣,也召不得一片雪來,可不胡說!(正旦唱)

〔二煞〕你道是暑氣暄,不是那下雪天;豈不聞飛霜六月因鄒衍?若果有一腔怨氣噴如火,定要感的六出冰花滾似綿,免著我屍骸現。要什麼素車白馬,斷送出古陌荒阡!

(正旦再跪科,雲)大人,我竇娥死的委實冤枉,從今以後,著這楚州亢旱三年。(監斬官雲)打嘴!哪有這等說話!(正旦唱)

〔一煞〕你道是天公不可期,人心不可憐,不知皇天也肯從人願。做甚麼三年不見甘霖降,也隻為東海曾經孝婦冤;如今輪到你山陽縣。這都是官吏每無心正法,使百姓有口難言。

(劊子做磨旗科,雲)怎麼這一會兒天色陰了也?(內做風科,劊子雲)好冷風也!(正旦唱)

〔煞尾〕浮雲為我陰,悲風為我旋,三樁兒誓願明題遍。(作哭科,雲)婆婆也,直等待雪飛六月,亢旱三年嗬,(唱)那其間才把你個屈死的冤魂這竇娥顯。

(劊子做開刀,正旦倒科)(監斬官驚雲)呀,真個下雪了,有這等異事!(劊子雲)我也道平日殺人,滿地都是鮮血,這個竇娥的血都飛在那丈二白練上,並無半點落地,委實奇怪。(監斬官雲)這死罪必有冤枉,早兩樁兒應驗了,不知亢旱三年的說話,準也不準?且看後來如何。左右,也不必等待雪晴,便與我抬他屍首,還了那蔡婆婆去罷。(眾應科,抬屍下)

關漢卿劇作是中國古典戲曲藝術的一個高峰。作者嫻熟地運用元雜劇的形式,在塑造人物形象、處理戲劇衝突、運用戲曲語言方麵均有傑出的成就。

關劇把塑造正麵主人公放在首要的地位。《竇娥冤》自始至終把戲集中在竇娥身上,先寫她悲慘的身世,繼之展開她與地痞流氓張驢兒的衝突,再集中寫貪官汙吏對她的壓迫,最後寫她的複仇抗爭。同時我們也看到劇中的其他人物也栩栩如生,如張驢兒的流氓無賴形象、賽盧醫的奸詐和欺軟怕硬的形象。蔡婆婆在第一折和第二折中懦弱求全的形象更加反襯出竇娥性格的剛烈不苟且。在處理戲劇衝突方麵,關漢卿善於提煉激動人心的戲劇情節,從而使該劇緊湊集中,不枝不蔓,主要矛盾突出。《竇娥冤》除以楔子作序幕,交代竇娥的身世外,接下的四折戲都處處見衝突。至於竇娥結婚,丈夫病死等事件均一句話帶過,甚至連竇娥丈夫的名字都沒有交代。善於處理戲曲衝突還表現在它的過場戲簡潔,戲劇場麵移步換景,富於變化。

關漢卿是一位傑出的語言藝術大師,他汲取大量民間生動的語言,熔鑄精美的古典詩詞,創造一種生動流暢、本色當行的語言風格。關劇的本色語言風格首先表現在人物語言的性格化上,曲白符合人物身份。如竇娥語言的樸實無華,張驢兒語言的流裏流氣。作者不務新巧,不事雕琢藻繪,創造出了一種富有特色的通俗、流暢、生動、入耳消融的語言風格。因此,關漢卿成為元曲中本色派的代表劇作家。

《竇娥冤》是中國古典戲曲悲劇中的典範,曆來為人們所稱道。作者從“東海孝婦”的傳說中得到啟示,由之生發開來,概括了當時豐富的現實生活內容,又采用浪漫主義的手法進行大膽而精巧地構思,從而使全劇具有了悲劇所應有的全部的藝術魅力。雖然第四折設計了一個懲罰邪惡、昭雪冤案的圓滿結局,但扭轉不了全劇的悲涼氣氛。竇娥的一生短暫而不幸,深刻地揭露了元代社會邪惡勢力橫行的情況。該劇強烈地表現了受迫害、受壓迫人民對社會惡勢力的反抗精神和對善良者勝利的熱切渴望;概括力很強,已遠遠超出了個人不幸的狹隘範圍,具有普遍的社會意義,所觸及的社會內容之廣泛,震蕩思想感情之強烈,為其他元劇所不可比及。

從該劇產生的元代到今天,在藝術舞台上,久演不衰,為廣大群眾所喜愛;竇娥,也已成為我國古代一個光輝不朽的女性典型形象活在人們心中,曆千古而不滅。正如近代文論家王國維所說,《竇娥冤》“即列之於世界大悲劇中亦無愧色也”。(《宋元戲曲考》)

《竇娥冤》第三折顯然是全劇的高潮,但對其他三折的閱讀和欣賞,更能幫助我們理解第三折的深刻思想和藝術價值,才能真正地體會竇娥反抗性格產生的深厚的現實基礎。

《西廂記》是王實甫的代表作。王實甫(生卒年代不詳),名德信,大都(今北京)人,活動的年代大約與關漢卿相距不遠,大約在元成宗元貞、大德(1295—1307)前後,至少活了六十歲。早年做過官,後來隱退,經常出入於勾欄瓦舍之中。他創作的雜劇計有十四種,其中完整地保存下來的有《崔鶯鶯待月西廂記》《四丞相高會麗春堂》《呂蒙正風雪破窯記》;僅存一折曲文有《飯茶船》《芙蓉亭》;他也作散曲,但流傳下來的極少。王實甫的雜劇多寫反封建禮教的愛情題材,在曆史上起過一定的進步作用。他善於提煉文句,長於細膩多致的描繪,所寫曲文典雅清麗,有詩一般的意境。故能在雜劇中自成一家,與關漢卿分別開創了中國戲曲史上文采和本色兩個重要流派。上海古籍出版社出版的王季思的校注本是較好的閱讀版本。

故事說的是唐德宗元年,崔相國死後,其夫人鄭夫人攜女兒崔鶯鶯和丫鬟紅娘護送崔相國的靈柩回家鄉安葬,到了河中府的時候,因為道路受阻,隻好暫住在普救寺的西廂房內。這時書生張君瑞赴京趕考,也途經普救寺,在佛殿上窺見到了美麗的鶯鶯,頓生愛慕之情,便改變了趕考的打算,也在寺中住了下來,所住之處和西廂房後花園僅一牆之隔。從此,張生和鶯鶯兩人暗通信息,互表傾慕。就在這個時候,叛軍頭目孫飛虎用重兵包圍了普救寺,揚言要奪鶯鶯為妻。鄭夫人沒有辦法,便許下諾言,誰若能解普救寺之圍,就將鶯鶯許配誰為妻。恰巧,張君瑞的故交白馬將軍的軍隊就駐紮在附近,張生便寫信請他來解圍。白馬將軍果然順利地解了普救寺之圍。按理,張生和鶯鶯可以結成秦晉之好了。可是,鄭夫人又臨時悔婚,隻允許兩人以兄妹相稱。張生一氣之下病倒不起。鶯鶯焦急萬分,於是派遣紅娘前去探望。由於紅娘的熱情相助,幾經周折,兩人私定了終身。但此事很快就讓鄭夫人識破了。鄭夫人狠狠地拷問了紅娘,紅娘機智靈活,沉著應對,把鄭夫人駁得無言以對。不得已,鄭夫人隻得同意了這門親事。但是,她又提出“相門不招白衣女婿”,催張生上京應考。張生答應了鄭夫人的要求。後來,張生果然考中,當他還沒有回到河中府,鄭夫人的侄子鄭恒來騙娶鶯鶯。他編造謊言,說張生在京做了衛尚書的女婿。鄭夫人於是改變了主意,鶯鶯聽後也悲痛欲絕。正在這時,張生回來了,由於紅娘和白馬將軍的幫助,最後鄭恒因羞愧撞樹而死,崔鶯鶯和張君瑞結成美滿姻緣。

西廂記第四本第三折 長亭送別(節選)

(夫人、長老上,開)今日送張生赴京,就十裏長亭,安排下筵席。我和長老先行,不見張生小姐來到。(旦、末、紅同上,旦雲)今日送張生上朝取應去。早是離人傷感,況值那暮秋天氣,好煩惱人也嗬!“悲歡聚散一杯酒,南北東西萬裏程。”(旦唱)

〔正宮〕〔端正好〕碧雲天,黃花地,西風緊,北雁南飛。曉來誰染霜林醉?總是離人淚。

〔滾繡球〕恨相見得遲,怨歸去得疾。柳絲長玉驄難係,恨不得倩疏林掛住斜暉。馬兒迍迍行,車兒快快隨,卻告了相思回避,破題兒又早別離。聽得道一聲“去也”,鬆了金釧;遙望見十裏長亭,減了玉肌。此恨誰知!

(紅雲)姐姐今日怎麼不打扮?(旦雲)紅娘嗬,你哪裏知道我的心哩!(旦唱)

〔叨叨令〕見安排著車兒、馬兒,不由人熬熬煎煎的氣;有什麼心情花兒、靨兒,打扮得嬌嬌滴滴的媚;準備著被兒、枕兒,則索昏昏沉沉的睡;從今後衫兒、袖兒,揾濕做重重疊疊的淚。兀的不悶殺人也麼哥,兀的不悶殺人也麼哥。久已後書兒、信兒,索與我恓恓惶惶的寄。

(做到了科,見夫人了)(夫人雲)張生和長老坐,小姐這壁坐,紅娘將酒來。張生,你向前來,是自家親眷,不要回避。俺今日將鶯鶯與你,到京師休辱末了俺孩兒,掙揣一個狀元回來者。(末雲)小生托夫人餘蔭,憑著胸中之才,覷官如拾芥耳。(潔雲)夫人主張不差,張生不是落後的人。(把酒了,坐)(旦長籲了)(旦唱)

〔脫布衫〕下西風黃葉紛飛,染寒煙衰草萋迷。酒席上斜簽著坐的,蹙愁眉死臨侵地。

〔小梁州〕我見他閣淚汪汪不敢垂,恐怕人知。猛然見了把頭低,長籲氣,推整素羅衣。

〔幺〕雖然久後成佳配,奈時間怎不悲啼。意似癡,心如醉,昨宵今日,清減了小腰圍。

《西廂記》的故事最早見於唐元稹的《會真記》傳奇,以後金代的董解元又將其改編成《西廂記諸宮調》。此劇便是在前人基礎上經過精心加工改造創作而成的。與《西廂記諸宮調》相比,《西廂記》在思想內容上更趨深刻,作品第一次喊出了“願普天下有情的都成了眷屬”的主張,這是它的民主精華之所在。

首先,《西廂記》歌頌了以愛情為基礎的男女結合,否定了封建社會傳統的聯姻方式。作為相國小姐鶯鶯與普通書生張生的相愛,在很大程度上就是對以門第、財產和權勢為條件的擇偶標準的違抗。鶯鶯和張生雖然最初是對彼此才貌的傾心,但經過聯吟、寺警、聽琴、賴婚、逼婚等一係列事件,他們的感情內容更加豐富,占主導地位的正是心靈上的那種相契合的感情。

其次,在鶯鶯和張生的思想觀念中,愛情是高於功名利祿的。張生為鶯鶯滯留,放棄趕考;為了愛情險些丟了性命;得中之後,急於回到鶯鶯身邊。鶯鶯在長亭送別時囑咐張生“此一行得官不得官,疾便回來”,她並不看中功名,認為“但得一個並頭蓮,煞強如狀元及第”;即使張生高中的消息傳來,她不以為喜反以為憂。全劇雖然以功成名就、有情人終成眷屬為理想結局,但貫穿全劇的重愛情、輕功名的思想,顯示了王實甫思想的進步性。

全劇一共五本二十折,是我國最早的一部以多本雜劇表演一個故事的大型劇作。故事波瀾起伏,逶迤多姿,懸念叢生,引人入勝,常給人山重水複、柳暗花明之感。劇中有兩對矛盾衝突:一是維護封建禮教及婚姻製度的老夫人,與反對封建禮教、追求愛情婚姻自由的鶯鶯、張生及紅娘之間的矛盾衝突;一是鶯鶯、張生、紅娘之間由於不同個性和一些猜疑、誤會造成的矛盾衝突。這兩對矛盾衝突交叉發展,互相影響,常常產生強烈的藝術效果。

《西廂記》的人物形象性格鮮明。鶯鶯由於家庭教育、環境和身份的原因,性格內向深沉,對愛情既一往情深,又表現出欲前又卻、得到後又擔心失去的曲折心情;張生至誠、忠厚,對愛情也是一往情深,同時又呆氣十足,時而表現出軟弱無能。紅娘是劇中最富有感染力的一個人物。紅娘身份卑微,但在崔張的愛情婚姻事件中起著關鍵性的作用。她支持崔張愛情,積極地幫助他們對付封建家長的幹預。她機敏伶俐,坦率、熱心地為張生出謀劃策,又仔細揣摩小姐的心理、實施撮合又不露痕跡;對老夫人,她敢於抗爭,有勇有謀。全劇二十折戲中,由紅娘主演的有七折,還有三個楔子,在“拷紅”一場中她的思想性格得到了最充分有力的表現。老夫人竭力維護門閥利益和封建禮教,表現出冷酷無情、背信棄義的特征,是典型封建家長形象。

《西廂記》曲文的語言秀美典雅,意境深遠含蓄。作者善於化用古典詩詞的名句,並注意學習生動活潑的民間口語,有些唱段感情纏綿悱惻,如泣如訴,使人一讀三歎。

《西廂記》曲辭優美、人物形象(鶯鶯、張生、紅娘等)生動。若與觀劇結合,會更能感受到這一名劇在舞台上的魅力和活力。

《三國演義》全稱是《三國誌通俗演義》,是我國最傑出的長篇曆史演義小說。羅貫中(約1330—約1400),元末明初傑出的作家,名本,別號湖海散人。籍貫有東原(今山西太原)、錢塘(今浙江杭州)諸說。他閱讀廣泛,著作甚豐,代表作為《三國誌通俗演義》,成書年代有元代中期、元末、明初諸說。他編撰的另一部小說是《三遂平妖傳》,此外他還有可能參加過《水滸傳》的創作或加工。創作上的巨大成功,使他成為中國小說史上繼往開來的重要作家。同時,羅貫中還是有影響的戲劇家,其作品今知的有雜劇三種。在中國文學史上這樣創造力旺盛、影響巨大的作家,實在罕見。人民文學出版社1990年出版的《三國演義》頗便閱讀。

全書描寫東漢末年魏、蜀、吳三國從時局動亂、軍閥紛爭中崛起,一直到最後被西晉所滅的曆史故事。

漢末,爆發了聲勢浩大的黃巾農民起義,不久,起義被統治階級的聯合軍事力量所撲滅,而在鎮壓起義過程中出現了許多軍閥豪強,彼此間又重新混戰,為的是爭奪地盤。不久,漢靈帝死去,少帝劉辨繼位,外戚何進掌權,被擠出權力中樞的宦官不甘失敗,設法殺死何進,袁紹起兵誅殺了宦官,又被董卓趕走,董卓廢劉辨而立獻帝劉協。

其時,司徒王允憂國心切,想出了一個“連環計”,用絕色女子貂蟬離間董卓與其義子呂布的關係,然後與各路豪強聯絡,設計殺死董卓。董卓部將擁兵自重,又大殺王允及其同僚。隨之,以袁紹為首的十七鎮諸侯以討伐董卓為名,先後割據混戰。

在連年混戰過程中,曹操、劉備、孫堅漸次崛起。先是曹操以“勤王”名義救援了潰敗中的漢獻帝,並強迫獻帝遷都許昌,從此他就“挾天子以令諸侯”。經過十一年的長期爭戰,他先後殲滅了袁紹、袁術等軍閥,統一了黃河流域,占據了中原地帶。

孫堅早在十七鎮共討董卓之時,便乘機移軍長江中下遊,攻取了江東六郡八十一州的地盤。孫堅死後,其子孫策、孫權先後接管一切,實力日益增強。

劉備則先因兵敗依附曹操,後又輾轉依附荊州刺史劉表。在此期間,他三顧茅廬,禮請諸葛亮出山輔佐,得到了一條有力的臂膀。其後,連續擊敗曹操部將的進攻,軍事上有了起色,但局處一隅,沒有可靠的根據地,整個形勢還是不妙。

不久曹操挾戰勝袁紹的餘威,親率大軍南下,想要一舉消滅劉表、劉備、孫權等人,進而一統天下。恰逢劉表病死,其子劉琮獻荊州降操,戰局急轉直下,大大有利於曹操。曹操在這種形勢麵前,滋生了驕傲輕敵情緒。經過諸葛亮的反複遊說,孫權、劉備決定聯合,雙方共同發動了一場奠定三國鼎立局麵的關鍵性的大戰役——赤壁之戰。赤壁一戰,曹軍幾乎全軍覆沒,曹操隻得統兵北還。大戰過後,劉備又統兵攻占四川全境,取得了比較廣闊的根據地。曹、劉、孫三足鼎立的局麵從此形成。

此後若幹年,三國展開了角逐爭奪。當時據有荊襄九郡並兩川之地的劉備,正發展壯大。但是,由於鎮守荊州的關羽破壞了孫、劉聯盟,孫權乘關羽忙於和曹兵交戰之機,派兵襲占了關羽後方——荊州全境,關羽由此敗死。未幾,曹操病死,其子曹丕廢漢自立,建國號為“魏”。劉備聞訊,亦“繼漢統”,正式建立蜀漢政權。為了報關羽被害之仇,劉備不聽諸葛亮的勸阻,親自統兵與孫權交戰,結果為孫權手下大將陸遜所敗,火燒連營七百裏,全軍喪亡殆盡,他自己也病死白帝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