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雷 雨》
曹禺(1910—1996),原名萬家寶,出生在一個沒落官僚家庭。少年時代就喜歡傳統戲劇,在南開中學讀書時曾親身參加舞台演出,獲得了一些寶貴的舞台實踐經驗。考入清華大學西洋文學係後,他又讀了大量莎士比亞、易卜生、契可夫、奧尼爾等西方戲劇大師的作品。中西方戲劇藝術的融合造就了我國現代話劇史上第一位大師級的劇作家,他所創作的《雷雨》《日出》《北京人》《原野》等經典劇作,使中國現代話劇劇場藝術得以確立,並使中國現代話劇由此走向成熟。
《雷雨》是曹禺的第一部劇作,也是中國現代話劇成熟的標誌。寫作這個劇本時,曹禺年僅二十二歲。它的首演是1935年在日本東京由中國留學生組織演出的,後來在中國話劇舞台上常演不衰。它還被改編成評劇、楚劇、芭蕾舞劇等形式。1938年上海新華電影公司、1984年上海電影製片廠曾兩次把它拍成電影。《雷雨》的劇本還被譯成多種文字,國外劇團也曾排演此劇,《雷雨》真正走上了世界大舞台。建議閱讀人民文學出版社1994年出版的《雷雨》。
這部劇作在兩個場景、劇中情節發展不到二十四小時內,集中展開了周魯兩家三十年的恩怨情仇。
三十年前,無錫周公館的大少爺周樸園看上了女傭梅媽的女兒侍萍,並使她生了兩個兒子。第二個兒子生下來才三天,周樸園為了趕著和一個有錢有門第的小姐結婚,將侍萍趕了出去,隨她一同走的還有剛出生、病得奄奄一息的孩子。侍萍走投無路,跳河自殺,卻又被人救起。從此,她流落他鄉,輾轉坎坷,最後帶著兒子嫁給魯貴,生下女兒四鳳,兒子取名魯大海。
三十年後,周魯兩家先後搬到北方某城中。侍萍在外地做工,魯貴在周家做總管,後來把女兒四鳳也介紹到周公館做女傭,魯大海在周樸園的礦上當礦工。
周樸園那個有錢有門第的太太死後,又娶蘩漪為妻,並生兒子周衝。他的長子周萍就是侍萍所生的第一個孩子,他隻比繼母蘩漪小六七歲。
接受過新式教育的蘩漪嫁給冷酷、專橫、自私的周樸園後,精神極度壓抑。病態地,她愛上了軟弱的周萍,他們的幽會和瘋狂的情感被傭人魯貴發現了。這之後,由於懼怕父親,也由於已厭倦了與繼母的這段不正常的關係,周萍開始逃避,他與美麗單純的四鳳偷偷相好。這瞞不過蘩漪,她是將她與周萍的一段戀情視為這暗無天日的生活中惟一一棵救命稻草的,她怎肯放手!
蘩漪的兒子周衝是個單純開朗的大男孩。這天他告訴母親他喜歡四鳳,想從自己的學費中分一半供四鳳讀書。這使蘩漪感到事情已到了非解決不可的地步了。
故事開始的時候,蘩漪正請了剛從外地回來的四鳳的母親來公館,暗示她將四鳳帶走。一向要強的侍萍也不願女兒給人幫傭,因此爽快地答應了。然而無意間她發現這周公館的環境布置似曾相識。正當此時,周樸園進來了,他聽出侍萍的無錫口音後,滿懷追戀地向她打聽當年那梅家姑娘的墳址,說想要替她修墳。當他終於明白眼前的老婦人就是他以為早死了的侍萍時,他一改念念在心、一往情深的語調,厲聲質問:你來幹什麼?誰指使你來的?傷痛萬分的侍萍則隻能將這一切歸之於命運。周樸園給侍萍開出一張五千元的支票,希望兩家再不要有任何瓜葛,侍萍卻拒絕了。她向周樸園提出的惟一要求是見一見她的兒子周萍。
魯大海代表礦上的罷工工人來找周樸園談判,周卻使陰謀將罷工破壞,並把大海開除。大海痛斥周樸園的罪惡行徑,周萍上去打了大海兩耳光。看到自己的兩個兒子骨肉相殘,侍萍大放悲聲。
周萍想離開家到礦上去,四鳳要他把自己帶走。侍萍堅決不讓四鳳與周萍在一起,然而四鳳卻哭著告訴母親,她已懷了周萍的孩子。侍萍聞說如遭雷擊。
正當侍萍準備自己承擔罪孽,讓四鳳與周萍走時,蘩漪來了。她為了阻止周萍與四鳳走,將所有的人喚來。周樸園以為三十年前的事已泄漏,遂當著眾人的麵告訴周萍,眼前的老婦人——四鳳的母親,就是他的親生母親。
受不了這麼強烈的刺激,四鳳跑出去觸電自殺,周衝去拉她時也被電死。這時書房內一聲槍響——周萍也開槍自殺了。
本段節選自《雷雨》的第二幕,周樸園滿懷感情然而又心存顧忌地與四鳳的母親魯媽追述著三十年前的舊事,然而他終於發現:眼前的魯媽就是當年的侍萍,她並沒有死……
樸(徐徐立起) 哦,你,你,你是——
魯 我是從前伺候過老爺的下人。
樸 哦,侍萍!(低聲)怎麼,是你?
魯 你自然想不到,侍萍的相貌有一天也會老得連你都不認識了。
樸 你——侍萍!(不覺地望望櫃上的相片,又望魯媽)
魯 樸園,你找侍萍麼?侍萍在這兒。
樸(忽然嚴厲地) 你來幹什麼?
……
樸 你靜一靜。把腦子放清醒點。你不要以為我的心是死了,你以為一個人做了一件於心不忍的事就會忘了麼?你看這些家具都是你從前頂喜歡的東西,多少年我總是留著,為著紀念你。
魯(低頭) 哦。
樸 你的生日——四月十八——每年我總記得。一切都照著你是正式嫁過周家的人看,甚至於你因為生萍兒,受了病,總要關窗戶,這些習慣我都保留著,為的是不忘你,彌補我的罪過。
魯(歎一口氣) 現在我們都是上了年紀的人,這些傻話請你不必說了。
樸 那更好了。那麼我們可以明明白白地談一談。
魯 不過我覺得沒有什麼可談的。
樸 話很多。我看你的性情好像沒有大改,——魯貴像是個很不老實的人。
魯 你不明白。他永遠不會知道的。
樸 那雙方麵都好。再有,我要問你的,你自己帶走的兒子在哪兒?
魯 他在你的礦上做工。
樸 我問,他現在在哪兒?
魯 就在門房等著見你呢。
樸 什麼?魯大海?他!我的兒子?
魯 他的腳趾頭因為你的不小心,現在還是少一個的。
樸(冷笑) 這麼說,我自己的骨肉在礦上鼓勵罷工,反對我!
魯 他跟你現在完完全全是兩樣的人。
樸(沉靜) 他還是我的兒子。
魯 你不要以為他還會認你做父親。
樸(忽然) 好!痛痛快快地!你現在要多少錢吧?
魯 什麼?
……
(選自人民文學出版社1994年版)
戲劇衝突的尖銳複雜是此劇本的最突出的特色。劇中情節線索縱橫交錯,難分難解。周萍同蘩漪、四鳳的愛情糾葛是一條明線,周樸園和侍萍的關係則是一條暗線。起先是由明線牽動了暗線(蘩漪為了想從四鳳手裏奪回周萍的愛,而把侍萍招到了周公館),明線占著主導地位;最後卻是暗線決定了明線(蘩漪的爭奪戰已經完全失敗,周萍正要偕四鳳一同出走,忽然周樸園出現,承認了與侍萍的關係,完全打亂了已成之局),又是暗線占了主導地位了。這兩條線索同時並存,彼此交織,互相影響,互相牽製,使得劇情萬分緊張曲折,引人入勝。讀者和觀眾麵對著劇中人的複雜的關係和尖銳的衝突,真不勝驚心動魄之至。
人物形象塑造得有血有肉、栩栩如生是本劇的又一大成功之處,尤其是周樸園、侍萍、蘩漪三人,最耐人尋味。
周樸園可以說是個所謂的“壞人”,但作者卻並沒有把這個人物簡單化。壞人也是人,是人就有人性的某些成分。他早年對侍萍始亂終棄,固然是他道德敗壞的一個表現,不過那時的侍萍美麗而溫順,他對侍萍肯定也不能不生一些真心的喜歡。他後來兩次婚姻都不美滿。正如好逸惡勞是人的本性一樣,向往幸福快樂的生活也是人的一種本能。因而他懷念與侍萍在一起的時光也是人之常情,況且他以為侍萍已死,他的懷念不僅沒有任何危險,且很能塑造自己重情重意的“光輝形象”。這一種自造的虛幻,時間長了連他自己都信以為真了。
然而說到底他是個極端自私的人,根本上這種人是隻愛自己的,所以三十年前他為了自己的前程可以狠心地把侍萍趕走,三十年後當他發現侍萍竟出現在他苦心經營了多年的現實中時,他又首先想到自我保護。這種人他是永遠也不會真正愛別人的,他根本就沒有“愛”的能力!
三十年前的侍萍無疑是“被侮辱與被損害者”,她一生的全部不幸都是周樸園一手造成的,她自然是該對周恨之入骨。然而男女之間的事又往往是很難說清楚的:那畢竟是她的“初戀”,“一日夫妻百日恩”,封建意識在她思想裏不會沒有殘餘,何況與她生過兩個兒子的周樸園當年風流倜儻。要說她對她一生中僅有的一段有點甜味的日子一點都沒有懷念,也是假的。然而三十年的辛苦人生路又給了她清醒的理智,她不願女兒四鳳給人幫傭,是她看透了這些大戶人家、大戶人家的少爺們的本性,對他們不再存任何幻想。她也清醒地認識到大海與周樸園這對親生的父子如今是屬於根本對立的兩個陣營,周樸園別想大海會認他這個父親。她拒絕了周的支票,顯示出她作為勞動人民的高潔品質,而她將這一切歸之於命運,也是她這樣的婦女的必然想法,她無法超越自身的認識層次。作者這裏並不想把侍萍的形象拔高。
蘩漪是《雷雨》中塑造得最成功的形象,也是作者最偏愛的人物。他說:蘩漪是最具雷雨性格的一個。她內心有火一樣的激情,可是卻不得不被禁錮在罐頭盒子一般的周公館裏。周樸園沒把她當成自己的妻子,他隻是希望她為孩子們做個服從的榜樣,維持這個家的正常秩序及他作為一家之長的尊嚴。當蘩漪並不按他的希望做時,他就說她有神經病,強逼著她喝藥。他幾乎是恨不得她真有神經病的。而且照這個樣子,蘩漪早晚要給周樸園逼成神經病!
蘩漪以一種破壞性的力量反抗著,惟有這樣的反抗才能給她一點生存的氧氣,否則,她是幾乎要窒息了。她整個人像一場雷雨,她在激烈的反抗、爆發中也毀滅了自己。她以她的毀滅完成了她最後的、也是最激烈的反抗。她讓我們認識到:這樣的社會、這樣的製度是到了必須要改變的時候了。作品強烈的衝擊力也正在此。
注意劇中強烈的戲劇衝突是如何展開的,以及在這個過程中人物性格的戲劇化展現。
沈從文(1902—1988),原名沈嶽煥,生於邊遠的富有傳奇色彩的湘西鳳凰縣。“湘西世界”是沈從文小說中最富魅力的一片天空。沈從文在兄妹九人中排行第四,在男孩子裏是老二,因此,兄弟姐妹們都叫他“二哥”,他早期的很多小說裏,往往把帶自傳性的人物叫做“二哥”。在故鄉,沈從文過早地領略了人世的艱辛,以及理想在現實中的幻滅所帶來的苦悶。1922年的夏季,沈從文懷著對五四新文學的憧憬隻身來到北京。這是他的生活的轉折點。從此,他成了一個永遠自稱是“鄉下人”的都市知識分子。
沈從文少年流浪,自學成為大學的教授;三十年代執編天津《大公報》“文藝副刊”,成為北方京派作家群體的組織者之一。作家汪曾祺說過,“他(指沈從文)的一生是一個離奇的故事”。
沈從文的創作豐富,結集約有八十多部。主要作品集有:《月下小景》《八駿圖》《邊城》《長河》《從文自傳》《湘行散記》,文論集有《燭虛》《雲南看雲集》等。《邊城》被認為是沈從文的經典性作品,於1934年由上海生活書店初版。關於小說的原形,有兩個說法。一是,1917年沈去辰州從軍途中,同行的人同時愛上了一個瀘溪絨線鋪的姑娘,而其中趙開明最癡迷,發誓將來做了副官,必定回來討那漂亮小姑娘做媳婦。那姑娘就是《邊城》中翠翠的原形,而趙開明成了儺送。另一個說法是,1933年,沈和他的夫人張兆和去青島嶗山遊覽,在溪邊洗手看到溪對岸一個姑娘穿孝衣去告廟,沈對夫人說,他要為那白衣姑娘寫個小說,地點在茶峒,因為沈從文在那裏住了三天,搞文書收發,曾被那裏的片片密林、雲蒸霧繞所吸引。建議閱讀人民文學出版社版本(收入《新文學碑林》第4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