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春之歌》
是楊沫以親身經曆為素材創作的半自傳體小說。全書以20世紀30年代日本侵華過程中發生的“九·一八事變”到“一二·九運動”的愛國學生運動為背景,通過女主人公林道靜的成長故事,構築了革命曆史的經典敘事,也揭示出知識分子道路的曆史必然性。
纖塵未染、形單影隻的少女林道靜掙紮著,卻無路可走。她逃離了包辦婚姻的父母之家,卻落到了小學校長餘敬唐的手上,於是她投海自盡,不想絕處逢生。這之後,她先後遇到了與她的生命相連和決定她生活道路的三個男人,在與他們的相處中,道靜褪去了少女的羞怯和柔弱,長大成人,成為一個堅忍而獨立的人。
當餘永澤在清冷的夜裏到來施以救助時,他帶給道靜的不僅是生命,還有生命的愛與美,他使道靜忘卻了危難和苦痛,使“她的心裏漸漸充滿了一種青春的喜悅,一種絕處逢生的欣幸”,他用“娜拉”來鼓勵道靜,斜陽餘輝下,道靜被愛情打動了。然而,他們的結合也隻是水中的倒影,五四式的情愛使道靜拘於一家之隅,這是尋求自由和真理的道靜所不能忍受的。盧嘉川的介入,喚醒了道靜的階級意識,把她從一己的生活中解救出來,她開始了解社會,了解運行在地下的地火。當盧嘉川犧牲在刑場上,他和道靜的潛在愛情永遠地成為了“斷念”的時候,道靜升華了這份愛,終於走到革命的道路上。最後,江華出現了,他將道靜的目光引向底層人民,引向他們的苦難和反抗,他們的關係不再是一己之愛,而是融合了階級認同與革命情誼的同誌之愛,他們最終的歸屬是黨領導下的關乎國家民族利益的革命集體,這也是尋找出路的知識分子的最後歸屬,隻有個體生命投入工農為主體的革命事業中去,人的生命價值才能得到實現。
道靜入獄的這一段,作者筆觸細膩,情真意切,刻畫出堅強的女共產黨員林紅的形象,人物的對話折射出她們堅持信仰置個人安危於不顧的高尚情操。
注意把握以下特點:
1. 《青春之歌》是知識女性林道靜的成長小說,也是中國革命曆史的經典敘事。
2. 《青春之歌》對人物心理和情感抉擇的細致描畫。
柳青(1916—1978),原名劉蘊華,陝西省吳堡縣人。1935年他參加“一二·九”學生運動,任學生刊物《救亡線》編輯。到了延安之後,他深入部隊和農村工作,積累寫作素材,創作了短篇小說集《地雷》和長篇小說《種穀記》。1951年完成長篇小說《銅牆鐵壁》。
1959年長篇小說《創業史》(第一部)問世,先在刊物上連載,1960年單行本出版。《創業史》原計劃寫四部,十年動亂中柳青遭受迫害,失去了妻子,被迫中斷寫作。“文革”結束後,他在病床上改定了第二部上卷和下卷的前四章,但全書的寫作計劃未能如願完成,作家即病故。柳青是國內外頗有影響的作家,他的《創業史》被譯成英、日、德、西班牙等多種文字,受到許多國家讀者廣泛的歡迎。建議閱讀中國青年出版社版本。
渭河以南,沿秦嶺山腳的一個小村落——下堡鄉蛤蟆灘上,住著梁三老漢一家,解放前,佃戶梁三數十年辛苦勞作,仍舊未能置辦起自己的家業。解放後,梁三老漢分到了十來畝地,他又驚又喜,思量好日子就要到了,滿心裏想著種莊稼蓋瓦房。可是他的養子、共產黨員梁生寶創家業的勁頭沒有他忙著辦工作的勁頭大,這使梁三老漢很惱火。
這一天,梁三老漢聽說兒子為互助組的事到郭縣換稻種去了,有些不快,他跑去看富裕中農郭世富的新房架梁,看得羨慕不已。村裏的改霞姑娘退掉和別人的包辦婚姻,她與梁生寶互有情意,卻從沒有表白過。這天,村代表主任郭振山找到她,勸她安心讀書,今後進廠做工人。改霞的心中泛起了漣漪,她不知道如何是好,想和生寶好好談一次。
為響應區裏“活躍借貸”的活動,精明強幹的老黨員郭振山召集村民發動餘糧戶接濟困難戶,結果卻不歡而散,郭世富一點糧食也不肯借出來。出外買稻種的梁生寶,省吃儉用,舍不得多花一分錢,他買了二百五十斤稻種,回來的路上卻沒有錢給自己坐車用。回到村裏,稻種分開了,生寶照顧別人,自己家裏分到的很少。
春耕的時節要到了,借貸的事情無法可想,富農姚士傑暗地裏往外轉移糧食,郭振山視而不見,他自己也存下私心,把投資出去的糧食換成磚瓦運了回來。為了解決生產資金短缺的問題,梁生寶把和改霞的事情擱在一邊,組織互助組進山砍竹子做掃帚,得到區委幹部的支持。互助組進山後,田裏的事,交給歡喜來管,少年人的熱情和十足的幹勁,以及他接來推廣科學育秧的農技員韓培生的努力,使這個還閉塞的村落有了很大的改觀,借住在莊稼人家的農技員也和鄉親們結下了深厚的情誼。這時郭世富也買了兩石新稻種,搞麥稻兩熟,要和互助組展開競爭,姚士傑在背後謀劃,尋找事端,慫恿人們退組,阻撓互助組發揮作用。不久,進山割竹子受傷的拴拴的爹王瞎子退了組,梁大老漢也退了組,從山裏回來,互助組又麵臨著一大堆緊急農活兒,任老四、郭鎖和馮有義有些動搖。在劣勢中,梁生寶對村民曉之以理,用舍己為人、全心全意替莊戶人著想的作為打消了人們的顧慮,不但任老四幾個人放棄了退組的念頭,互助組還吸收了高增福和白占魁兩個新成員。
一年過去了,互助組的糧食大獲豐收,平均畝產接近單幹戶產量的一倍,向國家出售了餘糧五十石,極大促進了糧食的統購統銷工作,蛤蟆灘出現了前所未有的熱烈的送糧入倉的場麵。這時,改霞由於想進工廠做工人的事情受到生寶的冷落,她又無處可解釋,盡管知更鳥婉轉地啼叫“田禾黃了”,生寶仍把心思放在工作上無暇他顧,這傷了要強的改霞的心,她也懷疑兩個強性子結親,是不是能好……反複的思慮之後,改霞還是遠走西安當了一名工人。梁生寶從縣裏的互助合作訓練班回來,醞釀成立黃堡區第一個農業生產合作社——燈塔合作社,在新的生活中,梁三老漢完全和兒子站在了一起。
梁生寶出外給互助組買稻種,他揣著鄉親們東湊西湊來的錢上了車,一路上覺得自己擔著很大的責任……
第五章(節選)
春雨刷刷地下著。透過外麵淌著雨水的玻璃車窗,看見秦嶺西部太白山的遠峰、鬆波,渭河上遊的平原、竹林、鄉村和市鎮,百裏煙波,都籠罩在白茫茫的春雨中。
當潼關到寶雞的列車進站的時候,暮色正向郭縣車站和車站旁邊同鐵道垂直相對的小街合攏來。在兩分鍾裏頭,列車把一些下車的旅客,倒在被雨淋著的小站上,就隻管自己頂著雨毫不遲疑地向西衝去了。
這時間,車站小街兩邊的店鋪,已經點起了燈火,掛在門口的馬燈照到泥濘的土街上來了。土街兩頭,就像在房基後邊似的,渭河春汛的嗚哨聲,在人們不知不覺中,增高起來了。聽著像是漲水,其實是夜靜了。在春汛期間,郭縣北關渭河的渡口,暫時取消了每天晚班火車到站後的最後一次擺渡,這次車下來的旅客,不得不在車站旅館宿夜。現在全部旅客,聽了招徠客人的旅館夥計介紹了這個情況,都陸陸續續進了這個旅館或那個旅館了。小街上,霎時間,空寂無人。隻有他——一個年輕莊稼人,頭上頂著一條麻袋,背上披著一條麻袋,一隻胳膊抱著用麻袋包著的被窩卷兒,黑幢幢地站在街邊靠牆搭的一個破席棚底下。
你為什麼不進旅館去呢?難道所有的旅館都客滿了嗎?
不!從渭河下遊坐了幾百裏火車,來到這裏買稻種的梁生寶,現在碰到一個小小的難題。蛤蟆灘的小夥子問過幾家旅館,住一宿都要幾角錢——有的要五角,有的要四角,睡大炕也要兩角。他舍不得花這兩角錢!他從湯河上的家鄉起身的時候,根本沒預備住客店的錢。他想,走到哪裏黑了,隨便什麼地方不能滾一夜呢?沒想到天時地勢,就把他擱在這個車站上了。他站在破席棚底下,並不十分著急地思量著:
“把它的!這到哪裏過一夜呢?……”
他那茁壯的身體,站在這異鄉的陌生車站小街上,他的心這時卻回到渭河下遊終南山下的稻地裏去了。錢對於那裏的貧雇農,該是多麼困難啊!莊稼人們恨不得把一分錢,掰成兩半使喚。他起身是收集稻種錢,可不容易來著!有些外互助組的莊稼人,一再表示,要勞駕他捎買些稻種,臨了卻沒弄到錢。本互助組有兩戶,是他組長墊著。要是他不墊,嘿,就根本沒可能全組實現換稻種的計劃。
……
(選自中國青年出版社1960年版)
《創業史》反映建國後農村合作化運動的情形,是一部史詩性的優秀的現實主義小說。作家以梁生寶的活動為主線,在對農村不同階層人物行為、心理的細致描畫中,表現了20世紀50年代初期農村複雜的人物類型和不同利益的對抗,歌頌了蓬勃生長的社會主義新生力量。
《創業史》的故事發生在陝西渭河平原下堡鄉的蛤蟆灘,小說描述了出身貧苦的梁三老漢在舊中國創業失敗的家史,和梁生寶領導的互助組在新中國的艱難創業、白手起家。通過農村的生產勞動圖景的描繪,柳青回答了中國社會的現實問題:“中國農村為什麼會發生社會主義革命和這次革命是怎樣進行的。”作品選取了活躍借貸、買稻種和分稻種、進山割竹子、新方法栽稻等事件,組織起頭緒不一的各條線索,展現了鄉村中各種矛盾著的力量,寫活了英雄人物梁生寶的形象。這個年輕樸實的翻身農民,懷著對黨對人民的忠誠投身於農業的發展,在合作化運動中成長為社會主義帶頭人。在各種力量的糾結中,梁生寶和他的互助組的存在與發展,使不同階層、有各自想法的莊稼人明顯地感覺到蛤蟆灘的發展方向,越來越受它的影響,即使是猶豫、懷疑,不放棄個人發家願望的梁三老漢,與維護一己之私、不願促成合作化的郭振山、姚士傑和郭世富,在他們對待新事物的或觀望或對抗的態度中,也都意識到了互助組對既有的生活和生產模式所造成的強有力的衝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