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
《文明的足跡——神奇的四川井鹽民俗》是四川省社會科學聯合會批準的課題“神奇的四川井鹽民俗”的研究成果。
民俗是構成民間文化的基礎,是民族文化的生命,是一種活態文化,是一種最活躍的旅遊資源,越來越受到人們的關注。
鹽,一種神奇的精靈,在人類的曆史進程中扮演著舉足輕重、不可或缺的角色。人類對它有一種難以言表的依賴,對它的追逐有時到了瘋狂的地步。它會使一個地區、一個國家、一個民族迅速的繁榮,也會給這些地區、國家、民族帶來戰爭與毀滅,鹽成為影響人類進步與文明的重要因素,鹽與人類文明同行。
四川作為井鹽的發源地和主產區,井鹽生產對四川的社會、經濟、文化等諸多方麵都產生了深刻影響。四川的曆史文化深深地打上了井鹽文化的烙印,井鹽文化成為巴蜀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從井鹽民俗來探詢和認識巴蜀文明,可以給人們打開一扇認識人類文明、巴蜀文化的窗戶。
民俗來自於人民,傳承於人民,規範人民,又深藏在人民的行為、語言和心理中。四川井鹽民俗類型眾多,存在形式多樣,分布廣泛。它散見於文獻,更多地流行於民間,融彙於老百姓的生產生活之中。這給四川井鹽民俗文化的研究帶來很大難度,使四川井鹽民俗文化缺乏全麵、係統的研究。本書試圖從鹽與人類文明習俗,井鹽物質民俗,井鹽社會民俗和井鹽意識民俗等方麵,全景式立體展現四川井鹽民俗文化。
《文明的足跡——神奇的四川井鹽民俗》一書,它雖是一本科普讀物,但我們試圖改變過去科普隻注重對技術的科普化,忽視技術對社會影響的解讀方式,將發掘科學技術的人文內涵也作為科普的一個重點,使讀者對科學技術有更加全麵的了解。同時,跳出科普的技術層麵,站在人類文明的高度,探討科學技術對人類文明進步的影響。於是,我們不僅僅以一個自然科學家的眼光去分析和解讀井鹽及其生產,還以一個社會學家的眼光去敘述、分析和解讀四川井鹽生產,從而開拓四川井鹽文化研究的新視野。為此,我們重點展示井鹽與文明、井鹽與鹽場對民眾社會生活的影響。
該書在寫作時,注重理論性、科學性與可讀性的和諧統一。既對四川井鹽民俗進行了全麵、係統的深入研究和剖析,又以現代人喜聞樂見的形式表現出來。圖文並茂,信息量大,可讀性強。全書由充滿鹽味的人類文明習俗,奧妙無窮的井鹽生產習俗,有鹽有味的鹽場生活習俗,由鹽串起的鹽場社會習俗,和豐富多彩的鹽場精神文化習俗五部分組成。
在人們越來越關注人類文明發展的今天,在中國共產黨第十七屆中央委員會第六次全體會議審議通過《中共中央關於深化文化體製改革、推動社會主義文化大發展大繁榮若幹重大問題的決定》大好形勢下,希望該書成為人們了解人類自身發展、解讀巴蜀文明的載體,成為弘揚地方文化,宣傳巴蜀文明的窗口,能為大專院校師生、企業經營管理者、地方文化研究者、人類學研究者、區域經濟文化研究者提供參考。